发布时间:2021-06-29 14:1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5月24日 | 查看:786次
人物故事:
他是一个从不言苦累的硬汉,工作再多,于他而言,总能从别人眼里的“苦”中嚼出“甜”味儿;
他是新闻路上笔耕不辍的记录者,始终把“责任”二字扛在肩上,把“担当”二字记在脑中,把百姓疾苦装在心里。
他是吉林日报驻辽源、梅河口记者站站长隋二龙,已是不惑之年的他用执著和坚定诠释了什么是爱岗敬业,用忘我奉献的行动兑现了爱心承诺,用满腔热忱谱写了一首正气之歌。
因为职责,所以不敢停歇——在奉献与追求中前行
匆忙的脚步不敢停歇,疲倦的身影常伴漫天星光。
2012年4月11日,吉林日报党组派隋二龙到辽源记者站任站长。在辽源期间,他克服人地生疏等诸多困难,带领站里记者迅速进入角色,时刻践行新闻“四力”,记者站工作得到了全面推进。熟悉隋二龙的人都知道,他就是个工作狂,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到单位,周末经常加班,就算放假回到远在白城的家,心里也还是想着工作。
人、财、物三权在上,实行条块管理的部门如何更好地融入地方?那时,隋二龙有自己的观点:“《吉林日报》把自己派到辽源,首先要摆正位置,到辽源就是辽源人,就是为辽源服务的,不能以省报记者自居,也不能拿处级干部的架子,更不能把自己当局外人,要为辽源发展鼓与呼,以辽源发展为己任。如果说《吉林日报》是我的‘娘家’,那么辽源就是我的‘婆家’。自己要当娘家亲婆家热的‘乖媳妇’。”因此,工作中,隋二龙站在全省的高度,既做市委、市政府“肚里的虫”,又当普通百姓的“嘴”,把新闻宣传工作做到了家。
近两年,辽源市委、市政府提出“三百工程”建设,即百万亩造林工程、百万亩良田建设工程、百公里河道治理工程。目的是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此之前,辽源曾因治污不利受到国家通报批评。隋二龙想,报道好“三百工程”既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又能为辽源打好治污翻身仗提振全市上下士气,具有特殊意义。因此,他跟踪“三百工程”进行深入报道。先后在《吉林日报》刊发了《抒写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担当》《探索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径》《沃野欢歌——辽源市百万亩良田建设工程纪实》等10余篇重磅报道,共采写刊发5个专版,累计发表各类稿件56篇;新媒体稿件33篇。
在精准把握市委、市政府工作脉搏的同时,隋二龙俯下身子,深入基层,忘我采访。2020年9月8日,“海神”强台风即将来临,辽源市委、市政府作出部署,社区、乡村落实得怎么样?他带领记者冒雨往返300多公里,深入易发洪灾村镇和社区了解情况,拍照、录视频、写报道,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稿件《战“海神”:辽源风雨坚守》当天在新华网、彩练新闻等新媒体推出,第二天在《吉林日报》刊发。隋二龙就是这样尽职尽责,不做局外人,把宣传工作做到市委、市政府及全市人民的心坎儿里。
新闻在纸上,记者永远在路上。”这是隋二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逢五一、十一甚至是春节,他总是带领记者放弃休息,采访辽源市奋战在各条战线的普通劳动者。《干完工作,她直奔婚礼现场》《“守岁”街路》《除夕供暖人》《夜宿双福村》等一篇篇带着汗珠、透着泥土味儿的稿件记录着他的足迹。
8年多来,隋二龙坚守异地,家里照顾老人、经管孩子成了妻子一个人的事,就连母亲去世也没能看上最后一眼,父亲病重到离世仅陪伴了3天。
他踏遍了辽源山山水水,累计行程70余万公里,在辽源这个小地区,带领记者一年的发稿量相当于其他几个大地区记者站的总和。在《吉林日报》累计刊发45个头版头题、5284篇稿件、2058张新闻图片,为宣传辽源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为善良,所以爱驻心中——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第一次到福利院采访,那是隋二龙在白城记者站工作的第二年。当时那里只有10几个孩子,他们大多数因先天残疾遭家人遗弃,还有失去父母的孤儿,看着特别可怜。”采访回来后没多久,隋二龙再次来到福利院,拎了满满两袋子小食品、影碟机、精心挑选的动画片光碟、书包、儿童图书,送到孩子们手上。
从2005年至今,孩子们走了一批又一批,福利院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关爱孩子们的脚步从未停止过。每年六一儿童节、大年三十,都会带上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学习、生活用品,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隋爸爸”……
除了对福利院孩子的关爱,隋二龙采访过的贫困人群,也相继成了他心中的牵挂。
隋二龙连续多年为家住镇赉县和白城市两个贫困家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从2012年开始,又为白城市洮北区三合中学的贫困学生刘爽和孙天阳每人每年捐助学费3000元。
来到辽源以后,西安区灯塔中心小学校的唐宣慈、唐宣埔姐弟又成了他帮扶的对象。
在一次采访中,隋二龙认识了东辽县平岗镇身安村的贫困残疾人王伟,面对这个虽身患残疾却勤劳朴实、内心对生活有着无限渴望的年轻人,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感动。
他把王伟当成自己的亲弟弟,隔三岔五地去看望他,送去生活用品,鼓励王伟养牛,帮他拉砖铺路、送鸡卖蛋、脱贫致富,不仅让王伟找到了生活的希望还有了一个关怀自己的“亲大哥”。
来源:吉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