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29 11:0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5月24日 | 查看:434次
人物故事:
葛维汉,男,汉族,196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潜山市天柱山镇河西村村民;陈文英,女,汉族,1972年2月出生,潜山市天柱山镇河西村村民,二人系夫妻关系。夫妇二人与病魔较量、与贫困抗争,通过扩大鸭子养殖和土地流转规模,成功实现脱贫,并带动周边几十户贫困户及村民实现脱贫、增收,陈文英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鸭儿嫂”。
葛维汉2003年帮工友赶工时发生意外,导致肢体残疾,2014年又被诊断出患有尿毒症,一周需要到医院透析3次;妻子陈文英2015年被查出患淋巴结核病,长期需要药物治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葛维汉一家陷入困境,不仅花掉了家里全部积蓄,还欠了亲朋好友不少债务。面对病痛的侵扰,夫妇俩不等不靠,多方筹措资金,想通过鸭子养殖、承包土地种植蔬菜实现增收。谁料第一次的投入偏又遇到暴雨侵袭,几乎血本无归;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夫妇二人扩大鸭子养殖、土地流转规模,与病痛、与贫困殊死抗争。葛维汉经常是上午到医院做透析治疗,回家后立即去干活,“做完透析后,浑身根本提不起劲。但是看着家里的情况,哪有时间休息,多做点希望总要大一些。”苦心人天不负,2017年,葛维汉家养的鸭子品质好、销路畅,供不应求。2017年底,葛维汉主动申请脱贫。葛维汉不仅自己勤劳奋斗脱贫,还带动周边十几户贫困户及村民实现脱贫、增收,妻子陈文英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鸭儿嫂”。
2017年,安徽剧作家谢樵森到潜山市天柱山镇河西村蹲点采访,并以葛维汉、陈文英夫妇为原型,创作黄梅戏剧本《鸭儿嫂》,参加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央视新闻、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安徽网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了《鸭儿嫂》原型陈文英夫妇的脱贫事迹。
风云突变,病魔找上门
如果不是一次义务献血,葛维汉并不知道自己身体已经亮起了红灯。葛维汉家住潜山市天柱山镇河西村,2014年4月,在合肥担任金天柱茶油销售合肥分销处负责人的葛维汉在淮河路逛街时,看见路边的献血车,准备再次献血时,被委婉告知,他的身体并不适合献血。随后到医院检查,被确诊患有尿毒症。
这并不是生活对于葛维汉的第一次打击。2003年在江苏一纸箱厂务工时,他担任车间负责人,一天因赶工期,他主动帮助同事赶工,不料机器出现故障,造成手指残缺,被评肢体四级残疾。从纸箱厂出来之后,葛维汉辗转来到合肥,担任金天柱茶油销售合肥分销处负责人,收入不低且稳定,妻子陈文英也在外务工,夫妻二人勤勤恳恳在老家盖起了楼房,两个孩子读书,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确诊的消息让这个倔强的男人一度心灰意冷,一月之内,葛维汉暴瘦二十多斤。为了治病,葛维汉常年奔走在南京、上海、北京、青岛等地专科医院;但凡有点希望,他都要去诊治一番。病急乱投医,不仅花掉了家里全部积蓄,还欠了亲朋好友不少债务。
祸不单行,2015年,妻子陈文英又被查出淋巴结核病,在合肥治病呆了两个多月,手术虽然很成功,但仍需长期药物治疗。妻子陈文英说,“我们二人都重病在身,上有老、下有小,丈夫一周要到医院透析3次,我也常年吃药,家里又没了收入,个个要张口吃饭,生活主要依靠低保金和别人的捐助度日。感觉一下跌入了深渊,看不见天日的那种。”丈夫葛维汉不能干体力活,家里还有年迈的公婆和两个孩子要照顾,夫妻二人治病还需要大量的费用,陈文英一个人常常躲在被窝里低声哭泣,可又不想被家人发现,常常早晨起来,眼角还有泪水。
养鸭自救,与命运死磕
虽然有帮扶政策,但陈文英和丈夫都觉得,唯有自救才有出路。说干就干,生活的重担容不得他们喘息。陈文英和丈夫向亲戚朋友借了10万元钱,在村里协调下以300元每亩承包了河西村金冲组的60多亩田地,建立了三个育苗大棚种植应季蔬菜,养殖了几百只鸭子。种蔬菜、养鸭子,这本是农村人常干的活儿,可是,别忘了,这是一对身患重病的夫妻啊!本来,一户农家养上100来只鸭子就需要两个劳动力,这几百只鸭子、三个大棚,可是沉甸甸的农家活。鸭棚的保温通风、杀菌消毒、水槽的清洁整理、鸭食的分量保障……每一项都像时钟里上紧的发条,天天都在不停地滴答滴答。陈文英干脆和丈夫将自己的住处搬到了鸭舍隔壁,鸭子小的时候,夫妻俩一个晚上都要起身4次,生怕弱小的它们适应不了忽高忽低的温度;稍大点,每天不到5点就起身剁青菜,拌到饲料里面为鸭子加餐;虽然每天都要忍受鸭舍的腥臭味,夜里还要忍受嘎嘎的聒噪声,可他们俩心中始终都洋溢着希望,“等这批鸭子长大了,我们的债就能还掉了,无债一身轻啊!”把精力都投入在鸭子身上的两人,忙不过来就想请人帮忙。尽管有人建议他们,找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干重活,可他们却想到了村子里有特殊情况的几位贫困户。
何茂青便是其中的一位。他也是肾病患者,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家中两个孩子要抚养,日子过得艰难。2016年开始,何茂青便在陈文英夫妇家打短工,干些喂食鸭子、除草种菜的农活,一年下来务工收入近2万元。“我也干不了重活,能在这里找点事做,补贴家用,他们夫妇对我的帮助真的是及时雨。”谈及陈文英夫妇,何茂青心里满是感激。
命运对人的考验总是出人意料。2016年6月30日,滂沱的大雨从天而降,潜山很多地方都被淹了,陈文英夫妇所在的河西村受灾严重。夫妇俩冒着大雨将摇摇欲坠的鸭舍多撑了十几根木头,虽然鸭棚没有倒下,但还是水漫金山一样,浑身是水的陈文英多希望还能听见嘎嘎聒噪的鸭子叫,可这些娇儿们受不了风吹雨打的摧残,纷纷倒下了,随后近三分之二的鸭子死掉了。这个苦难的家庭又遭受了沉重打击,前期投入血本无归,淋了雨的葛维汉倍受打击,再次病重住院。陈文英强撑着病体,虽竭力维系着家庭,却实在是一筹莫展。这时,天柱山镇、村扶贫干部了解到她家的情况,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联系潜山市农委送来80斤玉米种子,并积极帮她争取到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让她恢复生产。
没有时间去悲伤,更没有时间去哭诉。陈文英与丈夫没有任何犹豫,将这笔带着深情的贷款资金,全部投入到扩大养鸭规模、改种蔬菜品种中去。拖着病体的他们,开始了没日没夜地奋斗,“我就不信,我们这般吃苦,老天不给我们个交代!”跟贫穷死磕,跟命运搏斗,这对夫妻,拼上了!再养鸭子,有了经验的他们决心在食料和养殖上有新突破,他们还请教外地有经验的养鸭大户,学会了在田野间放养,尤其是等秋收完成后,他们还赶着鸭子在稻田里寻找食物,不仅节约了粮食,还能让鸭子多散步。这项工作最开始的时候有点麻烦,陈文英就分成几队来完成训练。夫妇俩常常带着干粮,一个往东边赶鸭子,一个往西边赶鸭子,饿了,啃几口锅巴和馒头,渴了,喝点白开水,天冷了用保温杯装点水带着。大棚里的蔬菜有了新品种,种植上面也费了一番心思,只要有时间,陈文英就钻进农家书屋里去翻种植书籍,有时候还求助两个孩子,看着爸爸妈妈如此辛苦,两个孩子也很懂事,散学一回家就帮父母干活,实现了脱贫路上“全家总动员”。很多时候,忙碌的他们总忘记了自己还是病人,葛维汉总是忘记自己的透析时间,惹得医生笑话他“要钱不要命!”无奈的葛维汉只能是笑。是呀,没有命哪来钱!可是这就是生活。每次透析完,他浑身都提不起劲,可是喂鸭的青菜还没切,大棚晚上得盖上,因为明天要下雨,……一桩接着一桩的农活,不断压过来。葛维汉偶尔也会想“如果不生病该多好!”可是,生活又容不得他去想!手上没劲,速度跟不上,那就一刀一刀慢慢地切菜,大棚的薄膜盖不了,他就想办法用绳子牵着,用砖块吊着,双边移动。他们不愿向病痛低头,向困难认输。其实,他们也不能低头认输,因为,生活不允许他们低头。
苦心人,天不负。在陈文英与丈夫起早歇晚的忙碌下,这批饱含着希望和汗水的鸭子总算出栏了。因为养的是土鸭,饲料都是家里种的菜做的,鸭肉的口感特别好,周边来买的人很多,最高能卖到100元一只。大棚种的新品种蔬菜也大受欢迎,卖到城里的菜市场。2016年陈文英家庭纯收入达到2.8万元,2017年达到3.5万元。2017年,陈文英夫妇主动向村里申请脱贫。“我们一年就把欠私人的钱还了,过年孩子们也都换一身新衣服。那些比我们困难的家庭更需要扶贫!”
授人以渔,共享致富经
因为养的鸭子品质好、销路畅,陈文英被村民亲切地称为“鸭儿嫂”。几年前的河西村是潜山典型的贫困村,像陈文英家一样贫困的家庭不在少数,“鸭儿嫂”的成功脱贫也给周边的贫困户打了一针强心针。
董茹青便是从中受到激励的养殖户。生活困难的他曾在陈文英养殖场务工,熟悉养鸭子的技术,看到养鸭子的前景,他也有了跃跃欲试的心理。可是他心里没有底,毕竟家里经济不好,万一养殖失败了,那就是雪上加霜了。“一开始我想和文英嫂子说这事,她肯定有点犯难,毕竟,我养鸭子她就多了竞争对手,哪晓得,她拍着我的肩膀说,你放心,嫂子给你一百个支持。” 受到鼓励的董茹青2017年养了100多只鸭试水,陈文英比对待自己家的鸭子还上心,“什么时候给鸭子打疫苗,什么时候鸭子可以放养,她都第一时间通知我。有一次还带着一个技术干部来我家,说是她家鸭子养殖的技术指导员。”这年年底,董茹青家的鸭子全部卖掉了,不仅回了本,还赚了一点。现在董茹青已经扩大了养殖的种类,除了鸭,还有鸡和鹅,养鸭子的数量比‘鸭儿嫂’家的鸭子还多,热心肠的‘鸭儿嫂’还给他找销路,因为她“鸭儿嫂”的美名已经远扬。
现在,在河西村,像何茂青、董茹青这样,在“鸭儿嫂”的带动帮助下通过务工、发展养殖等实现脱贫、增收的,仅贫困户就有7户,普通农户有6户,为了帮助大家依靠养殖摆脱贫困,“鸭儿嫂”不仅将自己的养殖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传授,遇到犹豫不决或者实在没有启动资金的,她还帮助想办法甚至送一点鸭苗,“让他们先尝到甜头,看到希望再说。”大家都被“鸭儿嫂”身上的精气神感动,贫不失志,困不低头,通过勤劳双手实现脱贫,并且在缓过气来就立即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周边贫困家庭脱贫,“‘鸭儿嫂’是我们的领路人。”
据悉,河西村现有人口781户、2929人,2014年以来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0户531人。近年来,该村通过发展壮大以白茶、养鸡鸭等为主的种养殖特色产业,2017年实现“村出列”目标,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2万元。
美名远扬,黄梅戏赞唱
“鸭儿嫂”的事迹广为流传,也吸引了省内外很多人的关注。2017年,安徽剧作家谢樵森在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到潜山市天柱山镇河西村蹲点采访,并以葛维汉、陈文英夫妇为原型,创作黄梅戏剧本《鸭儿嫂》。历时三年创排,现代黄梅戏《鸭儿嫂》先后在2020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安徽大剧院上演,并作为全省唯一选调剧目参加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央视新闻、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安徽网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了《鸭儿嫂》原型陈文英夫妇的脱贫事迹。
《鸭儿嫂》走红舞台,也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鸭儿嫂》通过讲述贫困群众不等不靠、主动脱贫后带动他人脱贫的故事,传递了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劳动致富的积极价值观和传统美德。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她的故事,也在不断激励更多人奋斗前行。
“当初家里贫困,很多人向我们伸出援手,现在条件好转,能帮助别人,都把日子过好,也是我们应该做的。”“鸭儿嫂”陈文英说,现在国家重视农村发展,农民赶上了好时代,她和丈夫还要继续把养鸭事业做下去,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来源:安徽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