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07 11:33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3日 11版 | 查看:579次
【退役军人风采录】
作为护士,她24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工作在临床一线;作为党员,她总是主动请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出色;作为退役军人,她脱下军装仍是兵,响应号召驰援武汉抗疫——她就是“最美退役军人”、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胸外科护士长赵孝英。
1997年,赵孝英从陆军军医大学护理专业毕业,进入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工作,成为一名军人。“从那一刻起,我就告诉自己,要把患者当亲人,心里始终装着患者,成为他们可以信赖和依靠的白衣天使。”赵孝英说。
从心血管外科到胸外科,赵孝英所面对的患者病情重、变化快。每次抢救,赵孝英都冲在前面,护理细致周到,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肯定。每当有重大任务,赵孝英都主动申请奔赴一线。“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赵孝英入选第一批医疗队,带领护士在余震中到医院里搬器械、搞洗消、准备药品,最终仅用2个小时就恢复了手术室功能。2014年11月,赵孝英成为我国“援利抗埃”医疗队一员,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赵孝英除了在“红区”完成大量患者的常规护理,还要穿上13件防护装备,戴3层手套,越过医患1.5米距离的“红线”,零距离护理危重症患者。她和战友们创造了成功救治持续高热15天埃博拉重症患儿的奇迹。
2016年,赵孝英服从组织安排,脱下心爱的军装,但她退伍不褪色,成为中心返聘人员,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带领团队对护理工作刻苦钻研,仅2018年一年,就拿出好几项专利发明:野战急救的荧光输液器、固定管道装置改进、可变色导尿管……这些看似很小的发明,却让冷冰冰的护理器具有了温度。特别是关于野战急救的荧光输液器,解决了野外夜间为伤病员输液的难题和不便,提升了野外救护的效率。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赵孝英放弃探亲计划,请战出征。除夕当夜,赵孝英和医疗队驰援武汉。她和同事与时间赛跑,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病区的传染病房改造。赵孝英第一个进入红区,在闷热难受的三级防护下,把病人处置完后才离开红区。出来时,汗水湿透了衣服,护目镜在脸上留下深深的压痕。转战火神山医院后,赵孝英担任感染一科一病区护士长,每天穿梭在绿区、黄区与红区之间,在最吃劲的时候,她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最长时间达20多个小时,被大家称为“拼命三娘”。
“要早日战胜疾病,加强病患和医疗队员的信心很重要。”为了鼓舞士气,赵孝英在火神山病房外布置病区文化墙,设立“红区”广播站,每天午饭前和晚饭前的半小时,病房里都会响起优美的歌声。赵孝英还在病区推行医护一体化查房,与科主任、医生一起查房,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制定和修正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一位老人营养不良,医生从治疗上为她补充蛋白,赵孝英同时为她制定营养等个性化护理方案,老人的病情很快得到好转。
赵孝英在武汉抗疫期间,共参与救治348名患者,无一例死亡;所在团队医务人员无一例感染。她和战友们圆满完成任务,实现了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医务人员零感染、收治患者零投诉的目标。由于表现突出,赵孝英被陆军军医大学表彰为优秀聘用人员,被重庆市评为战疫英雄,入选全军一线抗疫群英谱,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等殊荣。谈及这些荣誉,赵孝英说:“这是属于我们全体队员的荣誉。自己虽已脱下军装,但只要祖国需要,我时刻准备上战场。”
(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通讯员 朱广平 王琼)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