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南泥湾的红军传人(图)

发布时间:2021-05-21 12:21 | 来源:科技日报 2021年05月21日 第06版 | 查看:1259次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张 歆

武警陕西省总队延安支队执勤一中队带新兵来到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参观见学 受访者供图  

回忆起年初的那次参观见学,列兵张凯旋依然心潮澎湃。

  新兵下队不久,武警陕西省总队延安支队执勤一中队就把10多名刚刚下队的新兵带到了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来这里淬炼初心、熔铸灵魂。

  这个中队驻守在南泥湾,始终保持着一个优良传统:新兵下队后第一课到驻地红色遗址参观见学,接受革命历史教育。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中队党支部把课堂搬到了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中队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李亚凯说,建队73年来,无论编制体制如何调整、使命任务如何更迭,一代代官兵铁心向党的底色从未改变。

  “五一”前夕,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武警部队“红色印记”采访团来到这里,寻访奋斗在新时代的红军传人。

  铁心向党,他们擦亮奋斗的底色

  1940年12月至1941年3月,驻陕甘宁边区绥德地区担负河防任务的八路军第359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在这片沃土上,先辈们留下了一串串红色脚印,用汗水浇灌了一块块红色农田,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班长,你在中队16年了,能给我们讲讲这里的故事吗?”参观见学回程的路上,张凯旋坐到四级警士长白亚龙旁边,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关于中队的历史。

  2015年10月,白亚龙担任中队军械员。刚接触工作时,他发现各种武器参数多达上百项,维护保养起来各不相同。面对厚厚的资料和密密麻麻的参数,他一度想过退却。时任中队政治指导员王正元给他讲了359旅独臂英雄晏福生的故事,顿时让他羞愧难当。

  “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就是对党的无限忠诚!”白亚龙给自己定下学习计划表,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从枪械发展史到配发武器装备的基本构造原理,他一点点学、一页页啃,写下了10万多字的学习笔记。通过不断地学习训练,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中队的“军械专家”。

  听了白亚龙的故事,张凯旋深有感触:“我也要向先辈们学习,当一名好兵!”

  不久,他向中队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功勋卓著,他们追寻先辈的足迹

  这个中队功勋卓著——建队73年来圆满完成了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执勤处突、抢险救援等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

  “荣誉和责任传到我们这一代,我们不能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中队长杨路说。

  中队执勤目标周围群山环绕、地形复杂,如何针对复杂情况开展实战化训练始终是中队党支部关切的大事。

  官兵们都知道,中队长杨路每周都要“跑山”。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跑山”不仅仅是为了提高长跑成绩,更是为了勘察目标周围地形。4年来,杨路的足迹踏遍了执勤目标周围的角落,山路、沟壑、水系、制高点他都了然于胸。

  中队训练场地受限,杨路带领官兵们拆除假山造景和喷泉,把池塘改造成训练场。同时,针对训练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中队打造的“军事训练示范班”让人眼前一亮,立起了军事训练的标杆,成为兄弟单位学习的榜样。

  在南泥湾,奋斗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郭荣升练投弹、拖不垮、甩不烂,几天不见面,变成个‘铁罗汉’……”刚入伍时,罗朝铸大多数军事课目不合格。在一次延安精神专题授课中,他被南泥湾“铁罗汉”的故事深深吸引:当时,359旅战士郭荣升身材瘦小,但他偏偏不服输,用树枝当单双杠、拿石锁石墩当哑铃。经过一番苦练,郭荣升在投弹中右臂投了50米,左臂也投了40多米,被誉为“铁罗汉”。

  一个红色小故事点燃了罗朝铸的奋斗热情。渐渐地,战友们发现罗朝铸训练成绩直线上升。后来,他不仅担任了中队擒敌、体能和刺杀3个课目的教员,还被支队评为“四会”教练员,赢得了“奋斗哥”的昵称。

  罗朝铸的奋斗激励了身边的战友。这两年,10余名军事训练成绩优异的官兵,被选拔为特战队员或参加预备特战队员集训。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近年来,这个中队先后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荣膺武警部队“基层建设标兵中队”荣誉称号,4次荣立集体二等功,7次荣立集体三等功,1人被表彰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