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大学生齐晓景的示范效应: 一名大学生改变一个村(2图)

发布时间:2021-05-21 12:0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5月21日 01 版 | 查看:820次

扫一扫 看视频

  开栏的话

  我国自2009年以来,已制定、实施了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在不断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成为影响和推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是第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已实施完毕。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派出三路全媒体记者,深入湖北、内蒙古、浙江、重庆等地,对第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实施情况进行深入采访,自今日起开设“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专栏,刊发相关报道。

——————————

  “小心点儿铺管子,千万别把苗压坏。”5月伊始,齐晓景在田间地头忙活起来,40多个大棚种植哪个品种的蔬菜、30多名合作农户今年如何创收、乡村旅游如何发展,都等着她布局。

  1984年出生的齐晓景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展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当家”,农户们经常来找她取经,请她帮着选品销售。

  跳回“农门”

  17年前,齐晓景还是个上不起大学的穷丫头。

  “我上大学的学费是跟乡亲们借来的。”2004年,齐晓景考上内蒙古科技大学,是当时村里第一个考出去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齐晓景本打算留在大城市闯一闯,但是心里时常惦记家乡,“我还是想回农村”。听闻科右前旗招考大学生村官,她毫不犹豫报名,考上了村官,被分配到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

  齐晓景回“农门”的决定,不仅让村里人诧异,还激起了家人的强烈反对。“我爸别提有多生气了。”齐晓景说,父辈们都觉得走出去才能有出息,但是她觉得回到农村一样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3年的村官经历,让齐晓景对科尔沁镇有了更深的了解,但疑惑也在加深——10年过去了,村里还是没有太大变化,大家依旧贫困。她开始思考,如何让这片黑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如何带着村民发家致富,如何能让自己不后悔当初回农村的选择。

  “钱散人聚”带动村民致富

  3个大棚开启了齐晓景的创业之路,她带上全部身家,找亲戚借钱、向银行贷款,总算凑够了搭建大棚的费用。经过一番考察,她发觉村里原有的蔬菜品种早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便决心闯出一条新路。

  那时,食用菌栽培在当地刚刚兴起。齐晓景为了采用最先进的栽培技术,特意去辽宁朝阳食用菌研发中心考察学习。她用液态菌接种技术,栽培了第一批食用菌。

  种出来后如何卖出去,成为摆在齐晓景面前的现实考题。遭遇“二道贩子”的压价收购后,她就去菜市场摆地摊卖蘑菇。那段时间,她怕碰到熟人,怕被大家嘲笑“大学生还来摆地摊”。

  但食用菌还是让齐晓景赚到了“第一桶金”,当年,每个温室大棚的年收入4万余元。而那时村里种植黄瓜、柿子、玉米的农户,每亩地只有几百元收益。

  为了解新品种、掌握种植技术,齐晓景不仅经常到外地学习考察,还报名参加青马班培训。此后,她陆续引进草莓西红柿、黄金钩豆角、反季葡萄等新品种,不断开拓新市场,每亩黄金钩豆角能卖2000多元。眼瞅着齐晓景挣了钱,当地农户开始跟着她种植新品种。

  短短几年时间,齐晓景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2015年,兴安盟扶贫办主任王海英找到齐晓景,动员她帮助带动贫困户脱贫。经过讨论,村“两委”提出“借鸡还蛋”的扶贫模式,即每户贫困户依据养殖能力可领取至少20只鸡,每只鸡还完25枚鸡蛋以后,可将鸡归己所有,之后产出的鸡蛋按每枚1元的价格全部回收。

  起初,齐晓景特别担心,“万一乡亲们借了我的鸡,吃了之后不还蛋,我要怎么办呢。”这样提心吊胆过了半个月后,她收到了第一名农户还来的99枚鸡蛋,她很清楚地记得,“那位大娘说还差1个鸡蛋,明天下了就还我”。

  此后,齐晓景明白了“钱散人聚”的道理,只有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发展成规模的设施农业,致富路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之后,她又拓展“赠鸡还鸡”“赠苗还肉”“送订单进庭院”的扶贫模式,累计带动科右前旗4个苏木乡镇、15个村、367户村民共同发展产业。

  “一个大学生改变一个村”

  “培养一个大学生,就能改变一个乡村。”王海英感叹,想要实现乡村振兴,依靠青年力量极为重要。目前,展翼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拥有700平方米的冷库和保鲜库、冷棚45栋、暖棚37栋,合作社成员发展到31人、产品基地12个、年收入突破300万元。

  最近,齐晓景正在打造“开心农场”项目,增加农事体验活动。距市区只有20多公里的平安村,成了近郊采摘游的首选之地。齐晓景在采摘园的基础上,扩展体验黏豆包制作、拔白菜比赛、漫展火锅、认领土地等方式,为游客丰富采摘体验,让他们有了流连忘返之感。

  过去,平安村大多数农户都种植黄瓜、西红柿、玉米等传统品种。今年58岁的农户邢长清回忆,这种农业生产状况持续了十几年,“我们都不懂技术,不敢种新品种”。5月15日,邢长清一边摆弄着葡萄藤,一边向记者介绍自己种的6棚西瓜、6棚葡萄,现在,自己还被齐晓景聘请为技术顾问,“她答应给我们老两口每年开11万元的工资”。

  科尔沁镇副镇长关鹏飞细数着齐晓景返乡创业后带来的变化,“齐晓景改变了当地村民的观念和种植思路,一个大学生返乡,破解了村里乃至镇里选品难、销路难、技术难等各种问题”,齐晓景是镇里第一个搞冷棚设施农业、第一个引进草莓西红柿的人,她不仅改变了镇里的种植结构,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为充分激发乡土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科尔沁镇设置3个“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培训基地,并开发乡土人才“3353”智能孵化中心小程序,凝聚分散在各村的青年力量。2020年,孵化中心有8名成员入党,3名成员进了村“两委”班子。

  今年2月,齐晓景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如果没有齐晓景,科尔沁镇也会改变,但不会变得这么快。”关鹏飞介绍说,目前,科尔沁镇建成近3000个设施大棚,发展40多家采摘园,2020年设施大棚效益达7500万元、旅游收入达800万元。关鹏飞发现,在齐晓景的示范效应下,有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