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27 08:00 | 来源:汉江传媒网 2008-7-3 20:35:34 | 查看:2588次
赵明贵(右二)接受表彰(中国好人网责任编辑卢亚飞配图)
颁奖辞:我们都知道,襄樊已经告别了春秋两季常见的漫漫黄沙,我们一定要记住:是赵明贵老人和他的同行们,几十年如一日地植树护林,为我们这座城市筑起的绿色屏障。他没有儿女,却为我们的儿女带来永续利用的绿阴和清凉。把“泽被后世”的美誉送给赵明贵,因为他的无量功德,远远胜过那些为了这四个字宵衣旰食的帝王将相。
◎邢敦杰 韩洁 叶玉龙
在襄阳区黄集镇鄂豫交界的地方,有一片苍翠的林海。
50多年前,这里土贫水瘦,人迹罕至。
1971年夏天,赵明贵带着几个小伙子,扛起被卷、镢头,怀揣干粮,盖起8间茅草屋,开始拓荒建林场。
35年来,他与树相伴,与林相依,在73岁无儿无女的赵明贵心中,这片树林就是他亲手抚养的儿子、孙子。
据中国林学专家估算,赵明贵亲手培育的这片林子,创造了4000多万元的经济价值和无法估计的生态价值。而老赵两口每月仅靠300元工资维持生活。
“艰苦恶劣的条件,对于懦夫懒汉是困难,但对于我来说是锻炼和考验。”
温岗林场地处鄂、豫两省的襄阳、邓州、新野三个县(市)区交界处。50年前,这里土贫水瘦,人迹罕至。每到冬深春始时节,伴着漫天寒风,道道沙幔,浩浩荡荡,直扑百里外的古城襄樊。
温岗岗野坡陡,加上连年干旱少雨,一直未被开垦。直到1970年,当时的黄集镇决定在这里兴建一个小型林场。
谁来任场长?决策者颇感为难。
当组织上找到赵明贵时,这位倔强的襄北汉子,操着地道的河南腔说:“中!党叫干啥就干啥!”
当时,林场砖无一块,瓦无一片。
1971年夏天,他带着几个创业的小伙子,扛起被卷、镢头,带上干粮,盖起了8间茅草屋。
因取材困难,房子建得又小又矮。他们苦中求乐,编了一个顺口溜:“进去低着头,出来低着头,不然就碰头。每逢连阴雨: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里滴答。”
没有粮食吃,老赵就到近一点的生产队去借;没有蔬菜吃,就到岗坡地上挖野菜。偶尔采摘一把野香椿,大伙就围在一起打个牙祭。
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老赵带领大家开出一片荒地,种上十几亩高粱和蔬菜,但生产、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艰苦,时时刻刻在考验着大家。
1971年夏天,有几个青年人实在忍受不了林场的艰苦生活,半夜里打起背包准备离开,被在外守夜的老赵知道了。
老赵急忙拦住他们,劝解道:“眼前苦是苦一点,但我相信,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林场一定会好起来的。没有苦,哪来的甜?等到这片荒岗子变成茂密的林子时,作为开场元勋,你们该是多么自豪啊!”
经过多次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大家放下心中包袱,留了下来。
在最初开沟抽槽、植树的日子里,老赵和场员们把山坡当家,常常一两个月不回家。饿了啃几口又凉又硬的包谷面馍,渴了喝几口凉水,困了就躺在山坡上睡一会儿。老赵腿上的风湿病就是当初落下的,至今每逢阴雨天还隐隐作痛。
1974年春,赵明贵和场员在一个叫老虎沟的地方开荒植树,一个月没有回到住处。已经怀孕五六个月的妻子拖着不便的身子,一天三顿为他们做饭、送饭。
有一回,妻子挑着百十斤重的饭菜给他们送去,一不小心滑倒在山下,流产了。从此,赵明贵的妻子落下了病根,不能再生育,赵明贵失去了当父亲的机会。
就这样,老赵他们一干就是35年。35年来,温岗林场的场员就像流水的兵,来来去去2000多人。建场时第一批来的场员惟有老赵一人留了下来。
赵明贵常常自豪地说:“艰苦恶劣的环境,对于懦夫懒汉是困难,但对于共产党人却是锻炼和考验。”
“想要护林,怕这怕那是不行的,正气一定要压住邪气!”
栽树不易,护林更难。
温岗林场地形复杂,周围几十公里范围内分布着5个乡镇、近百万人口,管理起来十分困难。为了看护好这片林子,赵明贵饱尝了护林育林的艰辛。
35年来,看护好这片林子,成了老赵最操心的事。白天要防火,夜晚要防盗,每到干旱少雨的季节,更是不能有半点闪失。自从树木成林后,老赵每天都要巡林。由于林子面积大,又是山岗,到处荆棘丛生,他常常一大早就扛着镐头出门,直到日落才赶回家。
林场职工对他说:“您在家里指挥就可以了,巡林的事让我们年轻人来干。”可他哪里听得进去,巡林早已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想要护林,怕这怕那是不行的,正气一定要压住邪气!”赵明贵告诉记者。
2001年3月18日中午,林场的职工都出去巡山,场部里只剩下赵明贵在苗圃地里整理树苗。
林中突然冲出一个小青年,左手抓住他的衣领,右手拿着一把杀猪刀按在赵明贵的脖子上,怒骂道:“老不死的,你还认识我吗?今天不给你放点血,老子就枉为人!”
赵明贵认出这个愣头青是附近村里的一个混混,接连3次偷树,都被老赵抓住,今天是来寻事的。
关键时刻,老赵丝毫没有胆怯,痛斥道:“树是集体的,只要我老赵在,谁也别想拿走一棵!你如果砍死我,政府肯定不会放过你!”一席话说得这个混混不知所措。这时,外出巡山的场员回到场部,抓住了这个横行乡里的小混混。
1985年进场,已和老赵共事20年的冯恩良这样评价赵明贵:“老赵工作上从来都是论事不论人。要是有人坏了规矩,莫说别人,就是亲戚朋友也不行。”
冯恩良说,今年秋天,有些场员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打起主意”,开荒种上了蔬菜。老赵一看这势头,“要是不控制那还不连累树林?”他和场部几个负责人一合计,赶紧开全体场员会议,还把场员都带到他的屋前,带头把超出“界线”的肥蔸蔸的蒜苗、白菜拔掉。就这样,全场再也没有一个人敢多占林场的一锄地。
在温岗林场,只要一提起赵明贵,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一位姓李的老人说:“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能怕啥呀!这些年来,如果他为自己谋算,早就发大财了,那么大一片林子该值几千万吧,可人家就是过得硬,不沾一指头!”
“谁动了这些树,就是动了我的儿女……等我死后,我还要把骨灰撒在林场的每个角落。”
1999年春,赵明贵的鼻子总是无缘无故地流血,妻子和场员都劝他去医院检查,可当时正值造林的关键时刻,老赵说啥也不肯离开林场。直到第二年秋天,在大家的强迫下,老赵才住进了市第一人民医院。
鼻癌!医生的诊断无情地摆在老赵的面前。可老赵平静地对同事说:“得病不要紧,关键是人的精神不能垮,就算哪天我不在了,你们照样要护好林场,看好山。”化疗期间,老赵的头发掉了一大半,人也瘦了一圈,但他仍坚持每天布置检查林场的工作。
在老赵住院期间,他的堂孙曾找到上级领导,提出想当林场场长,领导当时也同意了,可是老赵不答应。他急冲冲地从医院赶回来,直接找到领导说:“让别人当林场负责人我不反对,但让我孙子当,我坚决反对,因为他是一个大手大脚的人。”
如今,老赵和老伴都已进入暮年,膝下无子,他们就把满腔的热情和爱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林子。老赵常常动情地说:“谁说我老汉无儿无女?这几百万棵树就是我的儿女!看护好它们是我最大的责任,也是我今生最大的快乐。谁动了这些树,就是动了我的儿女!”
1992年夏天的一个中午,他的侄子将两头黄牛赶进林场,想趁护林人员午休时,让牛饱餐一顿。正巧赵明贵巡山转到这里,二话没说牵走了牛。侄儿急忙跑回家请来父亲。爷儿俩找到赵明贵,求他看在自家人的份上,把牛放了。
可无论他们怎么说,赵明贵只有一句话:“制度是大家定的,谁也无权破坏,想要回牛,只有交罚款!”
哥哥气得上前狠狠地抽了他一耳光:“你真是个六亲不认的犟筋头!”最后,侄儿实在没办法,只好按规定交了罚款,才将牛牵走。就为这,大哥好些年不搭理他。
在建林场的过程中,温岗村一位村主任曾给老赵很大的支持。2003年,这位主任建烤烟炉子需要点木材,就找到镇领导批了个条子,想从温岗林场解决一点。拿着领导的条子,想着村主任的支持,老赵想不出拒绝的理由,就领着村主任到林子里转悠。转悠了大半天,摸摸这棵,看看那棵,老赵就是下不了斧头。村主任看他的难受样,只好作罢。
据中国林学专家估算,老赵亲手培育的这片林子,不仅创造出4000多万元的经济价值,这万亩生态林木所创造出的生态价值更是难以估算。
如今,温岗林场植被保护完好,野生动物品种丰富,落叶梭、法国梧桐、香樟等植物很具观赏价值。
何不把这些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呢?已身患癌症的老赵开始思索。“建风景区,进行旅游开发,带富附近的百姓。”老赵把想法向上级领导做了汇报。
2002年春,一个以开发温岗林场资源,拉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工程正式启动,当年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吸纳资金50多万元,在温岗林场兴建旅游度假村。现已建成欧式别墅3幢,蒙古包餐厅一个,重新装修了会议室和接待室。如今,到温岗林场观光、旅游的客人每年在2万人次以上。
但是,这位至今仍是农民身份的林场场长,夫妻俩每月仅靠上面批的300元工资维持生活。
采访结束时,赵明贵对记者说:“组织上信任我,我要一干到底。等我死后,我还要把骨灰撒在林场的每个角落。下辈子我还要看守这林子!”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