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恩:耄耋老人23年坚持自掏腰包办阅报栏为社区群众服务(图)

发布时间:2021-05-04 17:3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04月21日 | 查看:805次


人物故事:

  张洪恩23年坚持不懈地每年自掏腰包订阅20余种报刊,办起“川化阅报栏”,义务为大家提供阅读服务,提供法律咨询援助,已累计贴报23万余张、阅读人次超过25万。

  2016至今患癌3年,仍不忘初心抱病坚持办报栏,为社区群众服务,默默传递着正能量。 

  《人民日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早上6点,天还未亮。一位80多岁的老人戴着老花镜伏在桌案前,在叠摞的近百张报纸上,用红笔勾勾画画,做好“导读”。8点左右,他开始用手工制作的米糊贴报,然后步履蹒跚地将每一份报纸挂到社区门口的阅报栏上,此时,阅报栏周围又像往常一样,陆陆续续挤满了前来读报的群众。他那苍老的面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就是“川化阅报栏”的创办者,23年坚持不懈地为大家提供阅读服务的张洪恩。

  铁肩担道义  

  今年83岁的张洪恩1996年7月从川化集团法律顾问岗位退休后,本该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可闲不住的他却决定发挥“余热”,用法律专业知识为广大群众服务。并在他的法律工作室旁办起了阅报栏。

  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个阅报栏一推出,每天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大量的群众,看报的、咨询法律方面知识的人络绎不绝。而对那些慕名而来的求助者,张洪恩总是认真询问,耐心解答。对那些经济困难要打“官司”的人,更是分文不收,且随叫随到。

  2015年11月的一天上午,张洪恩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他赶紧拿起话筒接听,话筒里传来一个男中音: “喂,你是张律师吗?”“我就是,请问你有啥子事?”“你今天下午有空吗?我想来找你咨询一下劳动纠纷方面的事情……”“有空,你下午过来吧!我等你。”下午3点钟左右,一个中年男子来到张洪恩工作室,自报家门姓唐,介绍自己的遭遇。原来,老唐已在一家公司干了一年多,既没有与公司签合同,也没买社保,现在老板要辞退他,还扣发了两个月的工资,所以专门来找他咨询。张洪恩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告诉老唐“你回去找公司开个不再被用工的证明,拿到这个就可以找劳动仲裁机构仲裁。如果对方不开证明,你就报警找派出所,只要派出所有笔录就有证据。”老唐听张洪恩这样一说,顿时茅塞顿开,千恩万谢地走了。像老唐这样的求助者,张洪恩接待过的人不计其数。

  23年坚守“精神家园”  

  1996年7月,张洪恩从川化集团法务岗位退休。一天,喜欢看报的他灵感乍现:身边跟我一样喜欢读报的居民有很多,为何不让大家一起来看,方便那些关心时事、想获取信息的人呢?于是,他拿出积蓄,把川化家属院门前的旧仓库租了下来,平整了房前的地块,又买来木板和玻璃,制作了几块简易的展板——这便是“川化阅报栏”最初的模样。旧仓库则成了他进行分类、阅报、张贴等工作的场所。

  开始许多路过此地的人会不由自主地逗留一会儿看看报纸,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基本固定的群体。就这样,张洪恩开始了他的“办报”生涯,从1996年开始,每年自掏腰包近万元订阅20余种报刊,免费为大家提供阅读服务。为了当好“导读员”,他每天要进行紧张的接报、分类、阅报、张贴、布展等工作。据粗略统计,23年来,已累计贴报23万余张、阅读人次超过25万。

  “老人秋补,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报上一个用红笔勾画的方框吸引了这里的“常客”李大爷的。“要不是张洪恩,好多政策些,我们都不晓得,真的要感谢他。”李大爷一边说,一边一笔一画把关心的内容抄录到了自己的笔记本上。

  老刘也是这个报栏的忠实粉丝。自从20年前退休后,只要不是节假日,老刘天天都会站在这里看报“消遣”。“虽说家里有电视机、收音机,但是总觉得看新闻还是来这里最方便。”在老刘看来,报栏最贴心的地方,就是重要的国内外新闻和与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类信息,都用红笔标注提示。“对老人来说,这样看起来既方便又不费神。”老刘说道。

  “报纸上有很多的国家政策,很多的知识……自己看的时候,把重要的勾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方便了大家阅读,何乐而不为?”张洪恩一边说,一边认真地勾画着。

  阅报栏旁的一间瓦房,就是张洪恩“办公”的地方。房里摆放着两张大木桌,周围堆满了各种报纸;再往旁边看,就是漏风的老木门,挂在墙顶的老式长条形灯管……“是有点简陋。以前我还时常住在这里,不过现在老伴不准了。”张洪恩呵呵一笑。

  “化工路社区阅报栏”影响扩大后,张洪恩更加忙碌了。他每天要进行紧张的接报、分类、阅报、张贴、展板等工作,精心为读者们准备“精神食粮”,当好社区群众的“导读员”。张洪恩为了把“导读”做得更好,每天还密切关注有多少人来看报、什么时间看报人数最集中、哪一类的新闻大家更关心。久而久之,他会根据大家的看报需求,及时调整阅读提示,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定制化”的服务。“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报栏一定要办,没有她,我的精神就会垮,活着还有啥子意思?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永远不忘党的恩情,要为社会贡献余热……”张洪恩由衷地说。张洪恩的老伴谈起他办“报栏”曾说:“他就是个‘犟拐拐’,认准了的事非做到底不可!”

  “张洪恩报栏”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名气”:2011年12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精神家园守望者”——张洪恩,讲述了一段“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不久后,《成都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用4张照片加新闻稿形式,推出了“我眼中的文明市民——张洪恩”;紧接着《精神文明报》《工人日报》《中国老年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电视台等全国近20家中央、省、市、区各级媒体相继宣传报道了他的事迹。

  初心不改与病痛作斗争“阅报栏”依然风雨无阻 

  “他那么大的年纪了,天天都是大半夜起来弄报纸,说也不听,根本就不顾家里人的担心。”张洪恩老伴感到有些委屈,为了每天及时更新报纸,张洪恩这么多年来从未出过远门,曾许下的退休后带老伴到西双版纳旅游的承诺,也搁置了20多年还没实现。面对老伴的埋怨,张洪恩不是不愧疚,“我也想过不办阅报栏了,但是看见大家那么喜欢,我不想让大家失望,我只想用我最后的时光把党的政策方针传播给大家。”

  2016年底,张洪恩拖着病痛身体坚持工作,在家人的多次劝说和强制下,来到成都军区总医院,经过检查诊断癌症。这对他和家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在经过短暂的悲痛后,他坚强告诉自己:“不惧病痛,不惧病魔,直面人生!”同时安慰家人道:“我有信心配合医生治疗,战胜癌症!”

  为了不因自己生病而影响报栏按时与广大读者见面,治疗期间,张洪恩每天一大早就坐车从青白江赶到成都军区总医院输液治疗,中午1点过拔下输液针头后,又马不停蹄赶回青白江处理报栏事务。在与病痛作斗争的这三年多来,“阅报栏”依然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及时与广大读者见面。

  张洪恩的坚持,感动的不仅仅是来报栏看报纸的读报爱好者,还有许许多多的党员和志愿者。在张洪恩精神的感召下,青白江区大弯街道化工路社区成立了“磐石先锋志愿服务队”,组建了“馨化老党员工作室”,一批批志愿者从报栏前的看报者纷纷转变成了报栏志愿服务者,相继加入到报栏志愿服务行动中,一起为社区群众服务,做好这份“精神早餐”。

来源:四川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