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28 11:23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8日 09版 | 查看:786次
感受革命先烈的家国之爱信仰之美
纪录片《绝笔》资料图片
本报北京4月27日电(记者牛梦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4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六集纪录片《绝笔》专题创作座谈会。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主持座谈会并讲话。中宣部文艺局等相关负责同志以及专家学者、烈士后代参加座谈会。
为缅怀革命先烈,4月3日,清明节前一天,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六集纪录片《绝笔》开始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综合频道和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连续播出,产生了强烈反响。纪录片紧紧围绕革命烈士的遗书、家信、入党誓词等绝笔,通过史料展示、亲历者讲述和专家解读等方式,深度挖掘革命先烈向死而生、不改初心的理想信念,展现出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依旧坚定的信仰与不变的追求。《绝笔》播出后迅速引发社会热烈反响,电视端首重播观众累计触达1.55亿人次。
慎海雄在讲话中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革命人物绝笔’为主题,创作推出纪录片《绝笔》。字字滚烫、句句千钧的英烈绝笔,是信仰力量的跨时空呈现,也是总台迎接建党百年的一次创新探索。”他指出,好的视角只是一个基础,要让绝笔“见字如面”,在制作上和讲述上要下足苦功夫、巧功夫、细功夫。在敬重史实的基础上,这部纪录片以影视化的展现手法,以情景再现填补观众对过往历史的想象。他说:“将先烈的精神和信仰传播出来、接续下去,让今天的人们从中汲取力量,这是对先烈绝笔最好的回响。”
座谈会上,与会代表分别围绕纪录片《绝笔》的创作过程、精神高度、传播策略等主题,分享创作经验,畅谈观片感想,再次感悟一封封绝笔中的家国之爱、信仰之美。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在发言中表示,纪录片《绝笔》切入点抓得好,视角独特,生动刻画了革命烈士的群体形象。节目以珍贵的绝笔信件,反映了共产党员这个群体追求真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气节。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罗援少将指出:“《绝笔》以深度还原、求真求实的纪实影像缅怀英烈,讲史明志,学史明理,用意深远。作品具有主题鲜明突出、内容丰富凝练、叙事生动感人、表现手法新颖的特点,是庆祝建党百年的重磅力作。全片以‘绝笔’这个小切口折射大主题,以小故事观照大历史,大量细节发人深思、给人力量,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国家广电总局重大题材理论文献片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德龙表示:“《绝笔》主题鲜明、思想深刻、情感饱满、内涵丰富,展现历史人物,浓缩时代精神,以典型生动的事例,通过打动心灵的历史真相、英雄故事,挖掘出许多埋入尘埃的历史细节,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叶挺将军的孙女叶莲说,《绝笔》不仅选题好,故事也讲得好。她结合叶挺在监狱囚禁5年期间写囚语、囚歌时多次谈及死亡的往事,认为纪录片巧妙选择从绝笔切入,深刻感人,展现出革命英烈向死而生、坚守信仰的坚贞不屈。
陈毅安烈士之孙陈正烈少将感慨:“总台的主旋律作品导向正确、鼓舞人心,像一面面旗帜,引领着方向。《绝笔》中的每一位烈士,如同一座座丰碑,再现真实历史,见证信仰的力量。”
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认为:“纪录片《绝笔》以小搏大,视角幽微而立意高远,着墨不多却尽显精神,蕴含着强大持久、震撼人心的力量;摒弃说教方式,高度尊重了互联网时代观众的视听感受;主创团队充分发挥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勇担社会责任,秉持艺术初心,在呈现艺术魅力的同时,传递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伟力,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向世界讲好了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绝笔》运用了大量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特写镜头,纤毫毕现地展示了一封封绝笔信。在建党百年之际,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展开之时,纪录片《绝笔》让观众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和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为党员、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提供了生动感人的党史学习教材。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