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清川:用工匠精神坚守在弧光闪烁的战场 诠释钢结构从业者的工匠精神(图)

发布时间:2021-04-13 15:5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22日 | 查看:1049次


人物故事:

  冯清川,男,汉族,1972年7月出生,河北省饶阳县人,1995年7月参加工作,200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河北机电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塑性成型工艺与设备专业毕业,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专家组副组长。

  从场馆空间到城市天际,由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冯清川用25年的专注诠释着钢结构从业者的工匠精神。

  聚焦智造跻身行业前列

  赤子之心,从0到1。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冯清川敏锐地意识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将使传统制造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产业创新刻不容缓。没人知道钢结构制造产业升级具体要做什么?如何做?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冯清川带领智能制造团队在无经验借鉴、无技术路线、无成熟案例的局面下,苦心孤诣的钻研。

  寻山问道,万里跋涉。在钢结构制造产业创新概念初期,冯清川将目光投向了在工业制造方面享有盛誉、也是工业4.0理念发源地的欧洲大陆。冯清川亲自带队赴欧洲德国、意大利等地开展了二次加工类设备和先进工作站的专项考察。后又再次出国前往日本进行钢结构制造的考察,考察行程总里程达10万多公里。德国的先进制造和日本的精益化生产,给冯清川的工业化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闭关精修,破釜沉舟。回国后,冯清川清楚地明白二期团队智能制造研发之路不可能一味的引入新理念、新技术。他下决心要在日本机器人焊接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以适合国内钢结构制造现状。探索的路,没有一条是不艰辛的。七个月的闭关研发期间,满头白发身材干瘦的冯清川和团队所有人一样,只有工作、吃饭、睡觉三种模式。1000余天,历经6次大的设计修改、上百次局部变更,冯清川带领中建钢构智能制造团队从最开始的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最终建立起一整套通过评审的钢结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

  心中有责,开宗立派。为进一步研究前沿技术,冯清川带领团队在规划期间引入价值两千万元的生产设备组建了一条微缩版牛腿部件智能制造生产线,定名为模拟单元。旨在为二期部分产线的建设进行整体及分项的模拟和验证以及参数的试验和数据的积累。大区以二期智能制造规划团队成员为骨干力量,组建了公司级创新工作室、公司首个以智能制造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工作室——冯清川智·造创新工作室,模拟单元即兼做工作室的试验场地,这为后续的惠州市、广东省工业工会挂牌的“冯清川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成功申报打下了基础。

  艰难困苦,玉汝以成。最终,冯清川带领智能制造研发团队实现了国内钢结构智能制造从无到有、到先进的全面突破,建成了国内首个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工厂,获得了行业首个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用创新和勇气谱写了中国钢结构制造技术发展的新篇章。创新没有失败,只有一次次的积累。麦哲伦用6万多公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而冯清川用10万多公里证明了钢结构是可以智能制造的。

  目前,二期智能制造生产线已正式运营,向社会、同行积极输出运营过程中的宝贵经验,社会影响广泛,为国内钢结构行业的发展变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该智能工厂入选了中国首部CPS应用案例集,其智能制造项目科技成果整体获评国际领先。冯清川在这过程主持研发了16项智能制造技术相关专利。承担了一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一项总公司级科技研发课题、一项公司级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专注钢构擎起广厦万千

  用平凡铸就不凡。他25年如一日专注钢结构制造安装技术领域,从技术员一步步成为钢结构领域专家。其主持、参与的论文、科技成果等多次获奖, 参与领导的“空中华西村”钢结构工程荣获2011年度中国钢结构金奖;主持领导的2012年卓越皇岗世纪中心项目荣获广东省优质工程奖、金匠奖和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参建); 科研项目—“网壳米字板节点承载能力分析与研究”获局2011年优秀课题;论文《大直径球型钢结构超高空安装方法的创新实践》荣获中国建筑高层建筑技术交流会优秀论文奖;

  与时代同频共振。他始终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国家的发展之中,先后主持了深圳两个时期的第一高楼深圳平安中心、深圳京基100;广州两个时期的第一高楼——广州东塔和广州西塔;中国最大、世界第二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图卡学园等工程的构件制造任务,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投身“战疫”尽显党员担当

  疫情当前,他临危受命,担任深圳市应急医院装配式生产总指挥,该应急工程可提供1000张床位,其中负压床位984张,ICU床位16张。面对20天工期、春节疫情期间人员紧张、项目交通条件不利等困难,冯清川并没有一丝的退缩,而是迅速用行动来证明科工人的铁骨仁心。军令如山,在接到生产任务后的2小时内,紧急组织生产管理和车间负责人召开了视频会议,盘点了车间人员情况,号召、组织工友们返厂开工。将团队成员重组,最大化的开足生产制造马力,与时间进行赛跑。3500多件型材主件及15000多件零件板采用智能制造生产线进行全速加工生产。最终冯清川带领200名“逆行者”连续奋战5个日夜,出色完成制造任务继而转战工地现场,展现了新时代的科工速度。

  “冯总给人的印象总是特别的亲切”这是诸多人对身材瘦弱的冯清川的评价,但有多少人知道或又能读懂那些白发背后的坚守、信念、责任,一线坚守二十五载,在这处焊花飞溅、弧光闪烁的战场,他是一个平凡的祖国建设者、一个普通的钢构人。也就是无数像他一样的钢构制造人,让中国的建筑工业化得以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来源:广东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