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重燃势更旺 提档加速,“大武汉”锚定“强武汉”(组图)

发布时间:2021-04-10 12:30 | 来源:新华网 2021 04/07 08:51:58 | 查看:2809次


  武汉解封一周年

  2021年4月8日零时,是武汉解封一周年的节点。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武汉成为最早受到疫情冲击的城市。

  这里素有“九省通衢”美誉,为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史无前例地宣布“封城”,全力阻击疫情,抢救生命。

  在全国支援下,英雄的武汉挺了过来。解封后,更以优异的答卷昭告春天。

  在武大樱花节的缤纷灿烂中,在黄鹤楼的游人如织里,在长江川流不息的帆影旁,在武汉站高铁繁忙如初时,在户部巷美食的人间烟火侧,在绚丽灯光秀的美轮美奂下,在加速运转的快递单里,或许更能看到武汉归来的“速度”。

  大江东去,不舍昼夜。跨越冬与春、经历生与死、战胜惊与险,英雄的武汉以强大的韧性和蓬勃的生机挺过来,江流拍岸更显英雄气。

  2月,总投资3305.4亿元的21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创下武汉单次集中开工之最;3月,112个招商引资项目的签约总金额3462亿元,创下武汉历年来单场招商活动之最……

  从雨雪纷飞,到初秋硕果,再到春暖花开,武汉经济重燃引擎,开足马力提档加速:今年1-2月,武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3%。

  武汉,正以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展示着英雄之城的别样魅力。

繁忙的武汉阳逻港(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韧性强

  深V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

  热干面、汤包、豆皮、面窝……武汉的早晨,往往与这些热气腾腾的“词”相伴。

4月3日,武汉江汉路步行街人流如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4月3日清晨6点多,中建三局一公司武汉云景山医院项目机电建造负责人王乔走出家门。天蒙蒙亮出行,他习惯用一碗热干面来提提神,然后赶往40多公里外位于江夏区的云景山医院。

  “这家医院是武汉去年开工的平战结合医院之一,设计常备床位1000张、战时应急床位1000张,眼下22万平方米的机电安装任务正在争分夺秒进行。”王乔说,因为要满足在平时和疫时之间快速切换,对通风系统、负压系统的要求非常高,“这既是压力,更是动力。”

  在武汉,像云景山医院这样加速推进的项目还有不少,无数人继续为疫后重振紧张忙碌。

  2020年,一场疫情席卷全球,武汉成为最早受到疫情冲击的城市。

  这里地处中国中部地区,素有“九省通衢”美誉,以它为圆心,在高铁时代以4小时旅行一千公里为半径,其覆盖面可达中国大约10亿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

  但为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史无前例地宣布“封城”,全力阻击疫情,抢救生命。然而,危机不仅在于病毒对个体生命安全的威胁,更在于疫情对社会体系、经济活动的全面冲击。

  2020年2月7日,湖北省武汉市中华路街道西城壕社区党委书记翁文静(右二)与志愿者柳莹(右三)、张琦(右一)上街进行防疫宣讲。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在武汉按下暂停键的一季度,武汉投资增速-81.6%,消费增速-45.7%,财政收入-44%。仅有2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在正常运转,大量企业原料运不进来,产品发不出去,员工无法到岗,流动资金缺乏,产业链断裂……疫情让上千万人口的城市骤然“静了下来”“慢了下来”,这是武汉为世界各国防控疫情争取时间,付出的巨大代价和牺牲。

  顷刻间,武汉跌入谷底。

  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40.5%。一蹶不振?还是逆势重振?这是摆在武汉面前的又一道考题,考验的是城市的底子,经济的韧性。

  下好“先手棋”,“解封”之前,武汉已早早谋划复工复产,通过建立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协调联动机制,成立专班和专项协调小组分类摸排和解决企业用工、物流、要素保障等共性需求。

  武汉市经信局副局长李林清说,相关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实施全产业链复工复产,抓住对经济最重要的14户龙头企业及其产业链,启动“链长制”,领导干部点对点帮扶,分类解决用工、物流、资金等需求,畅通产业循环。

  城市“重启”后,被病毒阻断的连接迅速恢复,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和经济基础,帮助原料、工厂和市场加速重新连接起来。仅用十余天时间,武汉推动东风本田、烽火通信等14户龙头企业带动1064家配套企业复工,规上工业企业开工率由不足10%迅速提升到90%以上。

  打好“主动战”,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送来“及时雨”,政府与企业一起,爬坡过坎,攻坚克难。

  461家武汉企业被纳入全国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247家企业获得213.67亿元优惠贷款,实际融资成本占比不到1.3%;全年减税降费513.7亿元,直达38万家市场主体,为企业提供纾困贷款1018亿元……“这笔资金真是‘及时雨’,不但订单可如期交付,也给公司带来转机。”办完300万元银行贷款手续,武汉瑞丽森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志乾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纾困资金的“政策东风”,让这家手握2000万元订单的工程清洗设备企业,及时走出了资金周转困境。

  有为的政府与有效的市场擦出了火花,产生了惊人效率——重启当天,69个投资项目当场“云签约”,总金额2451亿元;两天后,总投资达1865亿元的100个重大项目又在武汉集中开工;4月初,武汉2936户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了97.2%;6月17日,武汉电网最大负荷突破千万千瓦大关,创下疫后新高,高峰期比去年提前1个月来临……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餐饮零售到汽车建材,“高效”成为武汉经济复苏的底色,“转正”成为武汉经济运行的高频词。

  “-39.7%,-2.3%,1.6%,8.1%。”这是过去一年4个季度,武汉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数据。从一季度深跌,二季度降幅收窄,三季度实现正增长,四季度持续回升,四季度单季增速甚至高于2019年同期3.6个百分点。

  事非经过不知难。武汉市的主要经济指标降幅在3月见底后,逐月呈现逆势反弹、持续恢复的良好态势,走出荡气回肠的“V型”反转曲线,答卷让人振奋、成绩令世界瞩目。

  在武大樱花节的宾至如归中,在黄鹤楼的游人如织里,在长江航道的川流不息旁,在武汉站高铁繁忙如初时,在户部巷美食的人间烟火侧,在绚丽灯光秀的美轮美奂下,在加速运转的快递单里,或许更能看到武汉归来的“速度”。

海南援鄂医疗队员陈小妹(左)与同事计超在黄鹤楼景区观光。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而这个速度、这个过程,让一些亲历者都觉得不可思议。

  东风本田员工杨东伟依稀记得,去年间隔两个多月再次踏进生产车间,陌生而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他打开生产线上的照明灯,来回走了好几趟,在朋友圈写下:“久违的生产线,我们回来了!”然而,作为武汉首批复工复产企业,东风本田当时还面临产业链不稳、人员到岗不足等诸多困难。

  虽然坚信“会好起来的”,但何时“好起来”,何时能够重启生产线,对包括杨东伟在内的很多人来说,仍是巨大的问号。

  时隔一年之后,杨东伟所在的工厂一片忙碌景象。2020年,东风本田销量达到85万辆,同比增长5.88%,创下历史新高。今年1-2月,东风本田又销量13.5万辆。

  作为汽车制造业大市,东风汽车的成绩单是武汉经济复苏的一个缩影。

  2020年,武汉经济总量达到15616.1亿元,从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下降40.5%收窄到全年下降4.7%,武汉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消费意愿回暖,同时也带来需求升级。”京东大数据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瑶介绍,2021年一季度湖北地区46-55岁网购用户同比增长167%,户外鞋服的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0倍,保健器械销量同比增长超过5倍,“很多人对健康生活方式和消费内容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

东风乘用车公司的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后劲足

  按下“快进键”,升级产业“主引擎”

  130万大学生安然返校,总投资3305.4亿元的21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首批“武汉造”新冠疫苗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3月的武汉,人来人往烟火盛,机声隆隆百业兴。

  跨越冬与春、经历生与死、战胜惊与险,武汉从疫情中挺了过来。

  3月12日,来自武汉市东西湖区的菱电电控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挂牌交易,成为该市牛年春节后首家上市企业。“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EMS)是汽车电子领域最复杂、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武汉菱电汽车电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和平说,多年来,武汉菱电汽车电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持续研发,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EMS系统,打破了国产汽车行业关键技术和部件“空心化”局面,其产品已装配十多家品牌车企,匹配车辆超两百万辆。

  敲钟上市的武汉企业,不仅仅有菱电电控。过去一年时间里,武汉已经有嘉必优、兴图新科、路德环境、科前生物、四方光电等共计6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全市上市公司达到85家,释放着内需持续回暖、生产加快复苏、新兴动能崛起的鲜明信号。

  2020年,武汉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8.65万户,自4月8日以来,每日新增市场主体超过900户;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42家,超过此前两年总和;400多家国内外各行业500强企业来汉洽谈,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突破9300亿元、增长6.7%……最能体现武汉经济底色的“中国光谷”——东湖高新区去年GDP正增长5.1%,新增市场主体2万家、企业1.8万家。

  ——稳链、强链,自我革新加快转型升级。去年武汉市智能化改造项目立项314个,建成高水平智能化车间40间。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现场,IT类硬件设备即将全部安装到位,到6月底将正式上线并投入运营。这距离去年10月科技部批复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仅半年多。

  城市的另一角,华工科技智能制造园(葛店园区三期)也于今年3月投产,未来将具备年生产高功率激光切割装备3000台、钣金加工智能工厂产线15条的生产能力。“这是我激光行业自己的智能工厂,未来将像生产汽车一样生产激光智能装备。”华工激光总经理邓家科说。

  ——新产业、新业态,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企业闯出发展新路,产业结构“优二进三”,居家办公、虚拟会展、“无人化生产”等场景正更多地出现在武汉各行各业,数字经济占武汉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40%。

  “疫情之后,我们聚力数字教育产品线,公司自主研发的针对所有住建领域从业人员教育服务平台,涵盖了住建行业近万学时课程体系,满足各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停工不停学为行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目前平台已在湖北省、甘肃省近百万从业人员中使用。”去年以来,湖北众得云享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丁义轩更忙了,疫情给这家2019年刚刚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了不少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疫情加速淘汰了一些企业,却让不少企业长出了更硬的‘鳞’。”

  ——前沿产品、前端技术,“首发现象”接二连三。长江存储最新128层QLC 3D NAND闪存,宣布在汉研发成功,这是全球首款128层QLC闪存。“从64层量产至128层研发成功,仅相隔了7个月,还有一半时间是在疫情之中。”长江存储首席执行官杨士宁表示,“这是数千名研发人员汗水的凝聚,也是全产业上下游通力协作的成果。”

  像长江存储这样“首发”产品的企业不断增多。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武汉发布“岚图”汽车品牌战略,高端新能源汽车全球首发,武汉华星光电实现全国第一条主攻折叠显示屏6代柔性显示面板生产线量产。

  ——改扩建项目、产业链延伸项目,“二期现象”接踵而至。去年6月20日,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二期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开工。这个有着“国字头”的项目已实现了技术水平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一期二期总投资高达240亿美元。而在此之前,小米集团、金山集团先后与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签订二期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这两家落户仅3年的企业,已经拥有2000多名员工,营收超百亿元。

  ——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头部现象”纷至沓来。位于“中国光谷”的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光电子生产线一派繁忙。全国五分之一的建成5G基站,都装有这条生产线生产的光模块。公司党委书记金正旺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原本在深圳、上海等地的配套企业开始落户武汉。良好的发展预期,优质的“店小二”服务,让越来越多企业在汉设立总部。浪潮集团签约在汉设立华中总部,新希望集团、青岛海尔家居集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圣丰集团均确定在汉设立区域总部。

  “武汉重新恢复了经济,正在振兴和繁荣。”霍尼韦尔中国区总裁兼航空航天集团亚太区总裁林世伟说。去年,这家世界500强企业宣告新兴市场中国总部正式落户武汉,并用不到半年时间实现了全员入驻。

  应聘者在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湖北·武汉)对接大会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质量高

  跑出加速度,驶向发展“新蓝海”

  3月23日上午,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北角的一片空地上,挖土机轰鸣作响。此处正在扩建货机停机坪,计划新增的5个E类机位将有效满足天河机场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

  疫情对全球航空客运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在武汉,航空货运,特别是跨境电商产业却“异军突起”。2020年天河机场完成跨境电商货物进出口936万票。今年一季度,这一数字已破千万,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尽管遭受疫情冲击,但是武汉长期积累的区位交通、科教人才及产业优势没有因为一场疫情而抹平,砥砺之下反而更显“成色”。

  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要求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六个方面着力,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这座以“大”著称的城市,正在进行新的思考与努力。

  “前景可期,蓝图清晰!”湖北省委赋予武汉重大使命,武汉要勇挑重担,担负起“一主引领”的重大责任。

  “一主引领”之“主”,意味着做强武汉龙头地位、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辐射带动全省全域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引擎”作用,在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

  2021年开年,武汉强势发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动员令——加快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区域金融中心。

  科技创新,被深深镌刻在城市首页。92所大学、130万在校大学生、130多家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武汉创新“家底”越发厚实。武汉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创造如生命、抓创新发展像拼命,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变成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到2025年,争取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3.5%。

  让科技实力成为撬动“强武汉”的支点,去年以来,武汉全面重塑科技创新体系,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大中长期目标清晰,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两大支撑强势推进。

  3月29日,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发布总额1.35亿元的首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项目榜单,涉及光通信、集成电路、光电子、生命科学、基因治疗等产业领域,单个项目最高资助3000万元。与此同时,五个湖北实验室牵头组建单位与落地区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光电科学领域,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组建湖北光谷实验室;空调科技领域,由武汉大学牵头组建湖北珞珈实验室;服务国家存储器基地建设,组建湖北江城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域,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牵头组建湖北江夏实验室;生物育种领域,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组建湖北洪山实验室。另外,还有东湖、九峰山等一批高水平实验室。

  当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也将政策的利好、繁华的商业、旺盛的人气聚变为带动城市向上成长的强劲动能。

  投资额超过310亿元的武汉国际贸易城在汉口北全面开工;正在建设的天河国际会展中心,2023年年中即可承办国际大型会展;近期,阳逻港物流枢纽铁水联运分拣区启动建设,武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按下“起跑键”,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铁水联运物流存储分拣中心;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西安至十堰高铁湖北段也已启动建设,将推动长江经济带加速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招行武汉分行等一批金融机构正在迁入武汉为其量身打造的“定制楼宇”……

  “武汉恢复了城市活力,正处在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发展格局重塑期、蓄积势能迸发期和城市治理提升期。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说,武汉提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长期积累的交通区位好、产业基础强、市场空间大、科技资源多等优势更加凸显。与此同时,武汉经济的含金量还存在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不避问题,向症结开刀,才能抓住难得机遇。“以企业感受作为第一感受,让广大企业、市民在武汉创新创业生活更舒心放心安心。”市发改委副主任余功豹表示,城市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

  当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为这座城市注入能量,这座城市也在竭力为经济发展铺好“高速路”。

  围绕“五个中心”建设涉及的市场主体,武汉税务部门“量身定制”成立了五个税收专业服务团队。“如支持打造‘全国经济中心’,我们以服务总部企业为切入点,建立总部经济‘税收服务专员’制度,集中市区两级专业骨干解决企业重大复杂涉税事项。”武汉市税务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处副处长陈帆说。另一个“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税收专业服务团队也已吸纳市区两级业务骨干125人,从科创企业最急需的政策和服务措施入手,精准梳理推送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等多类优惠政策。

  2021年,武汉市设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每一次重大危机都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说,“这次疫情之后的武汉无论是在社会治理、公共卫生,还是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正取得更大进步,而不断积累的进步又将使武汉成为一个日益向上向好的全国化、国际化大都市。”(记者唐卫彬、廖君、侯文坤)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