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08 09:24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8日 06版 | 查看:935次
抗击非典(油画)。赵振华绘
2003年,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医务人员向即将奔赴抗击“非典”一线的医生献花。吴力田摄/光明图片
我国科技人员对SARS基因片段结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研究。资料图片
4月的中华大地,春光烂漫。大大小小的城市里,街道早已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唯有行人脸上的口罩还在提醒,历经众志成城的殊死较量,我们进入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
18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春天。一种被称作“非典型肺炎”的新发传染病汹汹而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场同心战疫的人民战争就此打响。
从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到无私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者,从临危受命、紧急攻关的科研人员到无惧劳苦、坚守岗位的社区工作者……处处是冲锋陷阵的身影,时时有默默付出的真情,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在新世纪初,向世界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磅礴伟力。
全民共筑“抗疫大堤”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蔓延到全国大多数省份。高热、咳嗽、呼吸困难,这种“非典型肺炎”前所未有的传染性令人始料未及。
“‘非典’的袭击就像是一场突发、不期而遇的遭遇战。”原解放军小汤山医院院长张雁灵这样回忆。
党中央高度关注着疫情发展。2003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对抗击“非典”斗争提出总体要求: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提出切断“非典”传播途径的科学策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成立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设立总额20亿元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基金、决定“五一”暂不实行长假、专题部署农村防治工作、将“非典”纳入法定传染病……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全国防治工作科学有序地深入展开,一张治疗、预防和控制“非典”的网络迅速在全国建立张开——
每天公布疫情、指导各地防治、发布公众预防“非典”指导原则、公布推荐治疗方案……原卫生部成为防治“非典”的前沿哨所。
集中指挥、统一调度,把病房当作战场,广大医务工作者联合作战,义无反顾地冲向与“非典”斗争的第一线。
中小学停课、高校封闭式管理、公共场合定期消毒、疫情场所整体隔离……紧要关头,北京建立了严密的疫情监测体系和防治网络;上海迅速启动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广东8000多万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从社区到学校,从地方到部队,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了严密有序的群防群控、联防联控体系,构筑起一道牢固的“抗疫大堤”。
攻坚能力世界惊叹
2003年大年初三,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被任命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奔赴战疫最前沿,那一年,他67岁。
“把最危重的病人往我们这里送!”他向广东省卫生厅主动请缨,并经过摸索果断地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他带头组织多方协作,努力探寻发病源头;当流言四起时,他亮相于媒体,担起科普重任……“医院就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
第一批“扫雷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以宝贵的生命托起生命,倒在了抗击“非典”一线;因抢救患者染病的原解放军302医院74岁老专家姜素椿执意注入“非典”患者康复期的血清,“为防治‘非典’闯条路”;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主任医师李晓红在身染“非典”危重之际,仍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誓要为战胜疫情尽最后之力……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中国科学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争分夺秒,36小时完成“非典”病毒的基因测序,16天开发出新一代红外测温仪;住总、建工等六大建设集团紧急受命,七天七夜在一片荒草地上建成可容纳1000张病床的全国最大专科传染病医院——小汤山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志愿者驰援北京疾控中心接听热线,每部电话单日“非典”咨询呼叫高达8000次;山东青岛市民排起长队献血支援北京,创当地血站建站以来采血数量新纪录……
时任原卫生部党组书记的高强曾回忆,那时,在北京首个隔离区——北大人民医院隔离带外的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中国结、黄丝带、千纸鹤和心形卡片,写满了市民关心鼓劲的话语,“一旦有了人民群众广泛的参与和支持,再大的难关也能攻克!”高强为此感慨万千。
2003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最后一个疫区——北京的非典型肺炎疫情明显缓和,已符合世卫组织有关标准,因此解除旅行警告,同时将北京从疫区名单中排除。以此为标志,中国抗击“非典”的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从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成立,到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双解除”,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蔓延24个省区市的“非典”被成功遏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的能力,再次让世界惊叹!
中国经验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
2003年战胜“非典”疫情后,我国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陆续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配套预案,建立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成功防范和应对了甲型H1N1流感、H7N9等突发疫情,主要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
在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看来,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抗击“非典”中建立的联防联控、信息公开、中西医结合、“四早”策略等一系列实践不仅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宝贵经验,更在2020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重大创新发展。
“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医务人员中近一半的90后、00后用这句话感动了中国;“为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17年后,84岁的钟南山代表无数再次出战的白衣天使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对民生、对人的生命的敬畏、尊重和维护”;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辟600多个集中隔离点,1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全国人民都“为热干面加油”!
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是党中央对人民精神的精辟概括。17年后,“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再次与其交相辉映。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抗“非典”,战新冠,这种精神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心中,见诸人民群众的行动,必将化作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的强劲足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久久回响。
(本报记者 杨 舒)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