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21 13:3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0年11月25日 | 查看:619次
人物故事:
罗华清,女,1968年12月出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级仫佬族剪纸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她没有很高的学历,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院式”学习,仅仅是凭着自己对仫佬族传统文化的痴迷和热爱,即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仫佬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中来;她创作的艺术作品反映着仫佬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在全国和全区各项赛事中,屡次斩获大奖;她的作品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事迹先后被新华社、中国政府网、中国青年报、广西日报等权威主流媒体刊发,成为享誉仫佬山乡的“网红艺人”。
1968年12月,罗华清出生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思平村小稔屯的仫佬族民间艺人世家,她家的剪纸技艺从罗华清的外曾祖母开始传承至今已经五代。
罗华清十五六岁的时候,已经成为技艺娴熟的“小裁缝”,很多乡邻、姐妹的嫁妆就出自她手,有衣服鞋帽、被面床单、帐檐门帘、枕套床沿、头巾、腰带、定情信物等。在外婆和母亲的言传身教下,罗华清的刺绣与剪裁缝纫水平一天天提高,她除了能在绸缎上刺绣外,还博采众长,创新技艺,在纹理疏密有致的棉质土布上,巧手绣出的“太阳月亮”传神逼真、“龙凤呈祥”喜气盈门、“凤戏牡丹”国色天香、“花鸟鱼虫”活灵活现,绣品针法丰富,绣面平整,配色淡雅相宜,质地粗犷而不乏细腻、古朴自然而不失高雅,原汁原味地呈现出仫佬族服饰特有的本色。
罗华清回忆,自己家传的纯手工背带很受欢迎,这种背带通过巧妙的剪纸和刺绣制作而成,非常精美,在当地堪称一绝。每年“三月三”,她家门口便会有附近的村民排着长队来买背带,长长的队伍从家门口一直排到巷尾,村民们都以能拿到她家制作的背带为荣。
时过境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剪纸这门技艺也跟其他传统民俗一样变得不那么流行了。到了罗华清这一代,仅凭剪纸的手艺已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母亲年事已高,罗华清又赴柳州做生意以维持生计,家门口排起长龙买背带的盛况不复出现,这门独特的仫佬族剪纸技艺一度面临失传。2012年,母亲病危,临终前特地叮嘱罗华清,希望她不论多么艰难,都要守住这门技艺,把它代代传承下去。罗华清含泪应允。2013年,她结束了柳州的生意,毅然回到家乡,传承剪纸技艺。罗华清四处学习、潜心钻研,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剪纸技艺。由于没有生活来源,多年的积蓄不久就见了底,在最困难的时候,她甚至打算走上街头为人剪纸、绘画谋生。
然而凭着对古老神秘的仫佬族剪纸技艺的执着追求,罗华清坚持了下来。通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她的剪纸技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仫佬族剪纸技艺的继承者、发展者和传承者。她创作的剪纸作品构思新颖独特,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凡是在她眼前出现的可见、能观的物品,她都能在现场剪得出来,而且剪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栩栩如生。
她的剪纸作品《仫佬族非遗》《仫佬族耳环》荣获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金奖,作品《仫佬族神傩》《一带一路》荣获“八桂天工奖”银奖和铜奖。剪纸作品《仫佬族图腾》荣获第十六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手工技艺类一等奖。剪纸作品《仫佬织女》荣获“美丽南方神奇河池”优秀外宣作品二等奖。剪纸作品《仫佬族神傩》被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城中国剪纸博物馆收藏。2019年3月,罗华清创作的剪纸作品《三姐故里传歌坊》获得第53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铜奖。同年,罗华清成为自治区级仫佬族剪纸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非遗文化传承需要有担当、有责任、有热心的手艺人,更需要钟爱民族文化、繁衍民族文化、振兴民族文化的守艺人,为非遗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剪纸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把剪纸技艺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梦想和责任。”罗华清说,仫佬族剪纸的创新发展与其他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一样,绝不能“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去人民化”。只有在守住自己根脉的基础上反映时代面貌,剪刀上的艺术之花才能璀璨盛开。
2016年,罗华清参加了由“国家艺术基金”和“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传统手工艺美术的创新设计培训”,在进一步筑牢自己的艺术功底的同时,也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重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罗华清自觉履行民间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以饱满的热情创作抗疫作品,精心创作了《全民防控主动封罩》、《致敬,最美逆行者》、《全民防控》、《致敬,逆行者》、《同舟共济,共同抗疫》、《万众一心抗疫情》等抗疫防疫主题剪纸作品,讴歌仁心大爱,表达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
来源:广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