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张淑英:一份恪守31年的承诺(图)

发布时间:2010-06-15 00: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0-06-13 | 查看:1329次

  2010年6月12日,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张淑英在和现场观众交流。当日,北京市丰台区道德模范巡讲展示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巡讲举行。中国文明网 邓植尹 摄

  张淑英,女,丰台区花乡黄土岗村村民,1941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

  张淑英同志1957年下乡到丰台区花乡黄土岗村,和同为女知青的智障人宁国芬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几年后,张淑英和宁国芬分别成家了。张淑英的婚姻是幸福的,但宁国芬、李德财夫妇都有点智障,日子过得比较艰难,家里弄得又脏又乱。看到宁国芬夫妇整天愁眉苦脸,张淑英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对宁国芬说:“妹子,不要愁,你们家的事就是我们家的事,今后姐姐会照顾你们的。”此后,这句简单却厚重的承诺,竟伴随张淑英风风雨雨走过了31年。31年来,张淑英坚守承诺,风雨无阻地帮助和照料智障家庭宁国芬、李德财一家,凭着一点一滴的积累把李家的3间土坯房翻盖成了12间砖瓦房,存款从负数增长到11万,让这个残弱家庭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悉心照料智障人,三十春秋显情怀”,是对普通妇女张淑英诚实守信高尚品德的真实写照。

  张淑英同志1988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和优秀工会积极分子,2005年被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2007被评为“首都十大公德人物”,2009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记账31年欠账5000变为存款11万

  李德财又犯病了,说话颠三倒四的,还经常一个人在路边痴言乱语,最甚的时候,会引起数十名路人的围观。精神病,李德财的病史已经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发病厉害的时候,谁都劝不住他。只有一个人能劝住他,就是张淑英。每当李德财在街上犯病,第一个得信的往往是李德财的二儿子,但是,二儿子不会直接去拉父亲回家,而是拐弯来到张淑英家,让她把父亲拉回去。一阵严词,张淑英将李德财拽回了家。论严词谁都能说,论力气,比张淑英大的比比皆是,但是,李德财只听张淑英的,虽然精神有问题,但是在潜意识中,李德财知道,张淑英做的事都是为他好。

  4年前,本报曾经报道过张淑英全心全意帮助李德财一家27年的故事。张淑英因此而荣获“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称号。4年后,在丰台区,张淑英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一段经典的故事,如果只经过一次演绎,可能并不能根深蒂固。时隔4年,记者一行再次作客张淑英家,为这段故事加上一段续集。

  走进张淑英家,仍然是那几间平房,与4年前毫无二致。荣誉没有给张淑英带来一点儿改变。她说,在平房住习惯了,根本住不惯楼房,虽然由以前的默默无闻变成了现在的示范型人物,但是,张淑英仍然过着与以前一样的生活,一天一大杯枣茶、有事没事去德财家照应一眼。这4年,张淑英对德财媳妇的承诺依然在信守,27变成了31。

  时光倒转。1978年,李德财的精神病就是从那年开始的,不仅如此,李德财的爱人宁国芬也有一些智障。李德财一家每月五六块钱的收入,宁国芬经常几天就花光,买来的东西让人啼笑皆非,都是各种零嘴儿,瓜子、花生、糖果等。看到德财一家毫无理财概念,张淑英毅然兼起了为他家理财的任务。1978年的春节,李德财拿了100块钱,要张淑英安排怎么过这个年?张淑英想,夫妻俩都有障碍,如果不给他们好好算计着点,钱还不得几天就花光,于是,就建议他把钱分成三份,一份存到村里的信用社,当作备用;一份买点儿年货过年;一份给家里人买几块布,做几件新衣裳。让张淑英没想到的是,从这次帮他们以后,李德财一家越来越相信她,依赖她。这一帮就帮了31年,花钱的大事小事德财一家都找她商量,李德财老伴宁国芬1987年去世后,李德财干脆把家庭财务全权委托给张淑英打理。

  1987年,张淑英亲口应允了宁国芬的遗言:“您帮我照顾德财、照顾我们一家。”从那刻开始,张淑英接手了德财家的财务。正说着这事,张淑英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摞小册子,每个小册子的封面都详细写着起始日期和截止日期,这是张淑英为德财家写的记账本。粗略翻看,“德财拿药用钱,40元。”“给军子存钱,600元。”“德财拿钱买食品,50元。”家里家外的所有开销均历历在册。细看账本的日期,却不是1987年,而是从1998年开始。原来,1997年的时候,李德财每月只有70多元的收入,之前的更少,因为收入少,张淑英不用将账目记在本上,口算都能算出。不过,这31年来,每年都有一个账本,但是却分为两部分,1998年以后的在册上,1998年之前的在张淑英的心里。

  现在,李德财每月算上退休金和政府补贴,共有954.54元的收入。而这些钱,张淑英也详细地为德财规划出了用途。每个月固定存银行300元,德财每月留下454.54元,剩下的钱张淑英留下,用来交医药费和留底备用。在装满账册的塑料袋中,有一个还未开封的大红信封,这是2006年黄土岗村为德财送来的500元慰问金,到现在,张淑英还没有打开它。“留着,万一以后他家有什么事呢?”

  就这样,20多年来,李德财一家的积蓄日渐盈余,不但还清了大队的5000多块钱,存款数也增加到了11万元。

  帮扶31年3间土坯房变成12间砖房

  记者与李德财是前后脚来到的张淑英家,因为最近两个月李德财的病况有所加重,已经连续打了很多天点滴。输液瓶里的药是张淑英从丰台医院取的,每天上午,张淑英都请来卫生站的医生为李德财打点滴。带德财去看病,对张淑英来说也是件困难的事,因为张淑英晕车,每次带德财看病下车后都一阵阵反胃。现在,李德财每月都得上安贞医院看一次病,每次张淑英就给他50块钱,再给5块零钱坐车用,他回来就把发票、车票都交给张淑英。

  张淑英说,这31年,感觉最累的事就是给李德财盖房子。前后一共盖了三次,从3间土坯房增加到12间砖房,第一回建房是在1980年,那时每人可以凭乡政府开的证明,到大红门木材厂领取半方圆木。宁国芬把圆木领回来了,张淑英帮助宁国芬合计了一下,翻建不如新建,就筹划着把李德财原来的3间土坯房给扒了,然后盖5间新房。就这样从请施工队到买料,到给施工队做饭,所有的活儿全落到张淑英一个人的肩上。请施工队还好说,买料,得骑自行车一趟一趟地跑,听说谁家有旧砖头,卖的便宜,她赶紧骑车奔那去。那个时候,张淑英还在右安门上班。中午一个多钟头骑车回来把馒头、菜都买回来,帮助做好饭,让包工队吃完饭,再返回去上班。晚上回来还是那一套,给人家买完回来还得给人做。李德财一家三口人就住张淑英院子里头,一天三顿吃喝不愁。一个多月后,在李德财宅基地上的5间新房终于盖好了。

  到了1990年,眼瞅着周边村民靠租房,生活有了着落,张淑英又寻思开了,于是她和老伴儿一块跑前跑后为李德财在宅基地又盖起了两间北房和2间东房。到了2003年,她又帮着德财在宅基地盖起了3间西房。前前后后为他家盖了12间房,除了自住外其余房间都出租,每月1500元的租金成了德财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李德财一家不但生活有了保障,而且积蓄也在增多。

  助人31年李德财一家老少同乐

  转眼间,李家的两个儿子相继长大成人,张淑英又操持着给李家大儿子说亲,张淑英帮忙买了电器、家具,为他们操办了婚事。老二也该成亲了,张淑英打听来打听去,终于为老二物色了一个与老二般配的姑娘,她带着小两口去登记、照结婚照,那热心劲儿使工作人员误认为她是两位新人的家长呢,得知实情后,深受感动,特别赠送了一幅裱好的结婚挂照。

  2004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张淑英又早早地来敲李家屋门,老二的门怎么也叫不开,等撬开门一看,二媳妇已经煤气中毒昏迷了,张淑英一边拖着她一边喊人拨通120,由于抢救及时,二媳妇脱离了危险。另一次,李德财生病,双脚浮肿,张淑英经过打听,了解到草桥有一家骨科专科医院,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口碑不错,就蹬着三轮车,拉着李德财去那家骨科医院,查出他得了脉管炎。李德财这个人不讲卫生,成年累月不洗脚,为了给他治脚病,张淑英忍着熏人的臭气,给李德财洗脚。在张淑英的影响下,张淑英的老伴对李德财也是关心备至,李德财生脚病行走不便,张淑英的老伴就骑着三轮车带他去医院,背着他楼上楼下就诊,每天一个来回,一坚持就是一个多月,直到李德财的脚病治好。

  现在,李德财的大儿子婚后出去单住,也有稳定工作,二儿子住着3间房,每月能吃上“瓦片”,一家人的安乐,张淑英应记大功。

  31年后村里有了“张淑英效应”

  4年间,张淑英获得了不少的荣誉,2006年,她先后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北京市助残先进个人”、“全国助老爱老敬老之星”,2007年获“首都十大公德人物”荣誉称号。在黄土岗村,张淑英已经成为了标志性人物,村里的中小学也曾多次开展“向张奶奶学习”的活动。

  对比4年前,已不仅是张淑英一人在帮助德财一家了。近几年,每年过年的时候,工会都会来人为德财家送来柴米油盐,还有一些慰问金。每到这时侯,张淑英都会将慰问金保存好,再将柴米油盐分给德财一家人。德财家中有事,村里尽可能地为他家安排车辆。对于黄土岗村来说,张淑英的善举,已经起到了一传十、十传百的作用。

  张淑英做了一件平凡中见伟大的事情,一份承诺,张淑英恪守了31年,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值得尊敬。在“向张奶奶学习”的活动中有这样一句口号,“传承张淑英精神”。其实,不仅是孩子,这份诚实守信的品质,值得所有人传承。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