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10 22:15 | 来源:环球时报 2021-02-09 06:44 | 查看:1631次
【环球时报记者 范凌志 刘欣 黄兰岚 陈莎莎】英国广播公司(BBC)本月2日一篇有关中国的报道,用一个让人瞠目的“结论”,再次突破西方对华抹黑的底线。该报道宣称“中国新疆‘再教育营’中的妇女遭到系统性强奸和酷刑”,接着一些西方媒体迅速跟进炒作。不过,《环球时报》记者调查发现,该报道的“主人公”之前曾多次接受西方媒体采访,其说法明显前后矛盾,且近六个月里,BBC的涉疆报道有约3/4并未署名,如此操作不符合其“国际知名媒体”的定位。《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学者认为,在涉华议题上,BBC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媒体,而是成了对中国进行系统意识形态攻击的工具。
不止一名受访者的所谓“现场描述”前后矛盾
BBC这篇报道的采访对象是几名自称曾在新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简称“教培中心”)目睹“性侵”的女性以及一名“警卫”。其中一名“主人公”吐尔逊娜依(音译)绘声绘色地讲述她“目睹”和“亲身经历”的“殴打”“性侵”“电击”等细节。该文章显示,吐尔逊娜依曾跟丈夫一起在哈萨克斯坦生活,后来她返回新疆时被没收护照,2018年进入教培中心,当年年底结业。此后护照被退还的吐尔逊娜依前往哈萨克斯坦,然后在反华组织“维吾尔人权项目”支持下逃往美国,目前正在申请留在美国。
《环球时报》记者发现,实际上,这并非吐尔逊娜依第一次接受西方媒体采访。美国独立政治博客网站“阿拉巴马之月”2月4日刊文列出了她此前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与本次采访明显不一致的地方。在去年2月接受美国媒体BuzzFeed采访时,她明确说:“我没有受到殴打和虐待。”而BBC的报道则细致描述了一个个“惨绝人寰的景象”。再比如,BuzzFeed的报道中,吐尔逊娜依称,在教培中心,“警察告诉妇女们摘下项链和耳环”;BBC的报道里,她则声称自己“耳环被扯下,导致流血”。“阿拉巴马之月”网站的文章还提到,吐尔逊娜依在此前的多次采访中都没有提到自己“被强奸”,“维吾尔人权项目”在其到达美国后的报告中也未提到,“她对BBC所讲内容像是来自粗制滥造的色情剧本”。
在2020年2月接受美国媒体BuzzFeed采访时,吐尔逊娜依明确说:“我没有受到殴打和虐待”。
BuzzFeed的报道中,吐尔逊娜依称,在教培中心,“警察让妇女们摘下项链和耳环”。这与BBC采访中她所提到的“耳环被扯掉”明显前后不一。
也许是出于心虚,BBC在有关报道中称“不可能完全核实吐尔逊娜依提供的信息”,并将此归咎于“中国对该国境内记者的严格限制”。
BBC另一个采访对象沙依拉古丽·沙吾提巴依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在最近的采访中,她声称自己在营地中曾见过酷刑和暴力,但在先前的采访中,她驳斥了这种说法。在故事中,她声称看到大规模强奸。在较早的采访中,她坚持认为自己根本没有看到任何暴力行为。她现在声称营地中的被拘留者被迫吃猪肉,但她早些时候称营地中没有肉。”“阿拉巴马之月”网站的文章还称,沙依拉古丽的身份不断在“教师”和“被拘禁者”之间变化。
实际上,早在2019年12月,《环球时报》记者就了解到沙依拉古丽·沙吾提巴依的真实情况:哈萨克族,2016年4月任伊犁州昭苏县察汗乌松乡中心幼儿园园长,2018年3月因工作不称职、侵害教师利益骗取绩效奖金等问题,被当地教育部门免职,调任伊犁州昭苏县察汗乌松乡小学教师。沙依拉古丽·沙吾提巴依涉嫌诈骗罪,迄今仍有24.9万元人民币未追回。她从未在任何教培中心工作过,非法出境前从未被拘押。
“故事发生变化,是因为沙依拉古丽·沙吾提巴依落入了一个‘宣传团体’的手中。”“阿拉巴马之月”网站的文章说,在瑞典获得庇护后,沙依拉古丽·沙吾提巴依与美国资助的“东突”组织联合。这里的“宣传组织”实际上指的就是“世维会”“维吾尔人权项目”等。据调查,仅2016年以来,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为“世维会”提供的资金就达128.4万美元,此外还为其附属组织提供了数百万美元额外资金。NED在2018年向“世维会”及其分支提供了近66.5万美元,这一数字在2019年达到96万美元。这些资金并不完全列在“世维会”的名下,“维吾尔人权项目”所谓“维吾尔人权的宣传和外联”“通过艺术互动倡导维吾尔人权”等名目,也分别获得数目不菲的资金。
据美国调查网站“灰色地带”此前披露,“维吾尔人权项目”2004年从“美国维吾尔协会”剥离出来,NED是其主要资金来源,在2016年至2019年间,资助金额高达124.47万美元。
心虚?约3/4涉疆报道未署名
《环球时报》记者检索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自去年8月以来的6个多月里,从炒作“强迫劳动”到最新的“系统性强奸”,BBC发表了至少41篇涉疆文章,而其中有30篇没有署名,这些匿名文字报道通常是来自各种机构或其他媒体报道的二手引用。如此一来,这个自称“准确、公正”的国际知名媒体,更像是一家炮制和传播谣言的匿名网站。
BBC记者沙磊(John Sudworth)和马修·希尔(Matthew Hill)是该媒体最近仅有的几篇署名文章的作者。但读者发现他们捏造了大量的假新闻。比如,2020年11月,BBC几名记者跑到库车石榴籽服饰有限公司外试图偷拍,以证明新疆存在“大规模强迫劳动”。撰写该报道的沙磊大肆渲染自己“多次被警察、当地宣传官员等阻止拍摄,并不断被大批不明身份的人驾驶的车辆尾随”。沙磊及其团队还发布在石榴籽公司外与多人发生争吵的片段,一名中年人用手阻挡镜头被说成是“尽管BBC团队只是在工厂外的公共道路上拍摄,还是多次遭到不同身份的官员阻拦”。
然而《环球时报》记者采访被BBC称为“宣传官员”的蒋勇后得知,他只是石榴籽公司后勤安保部部长,他当时不允许沙磊一行的镜头直接对着自己,因而发生争执。蒋勇透露,其中一名记者曾在道歉后承诺其形象不会出现在任何公共平台上,结果报道发出后,蒋勇用手挡镜头的画面却被描述成“当地官员阻挡采访”。
“国家安全管理的决策体系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博士后李白杨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大数据显示,从2018年开始,BBC就开始了对新疆教培中心的报道,从那时至今,BBC使用的全是负面词汇,而且编造谎言、进行抹黑的程度越来越恶毒。
“大数据显示,近年来西方媒体有组织、系统性地污蔑和抹黑我国治疆政策,在2018年12月30日、2019年11月24日、2021年2月2日先后形成三次集体抹黑高峰。尤其是2月2日BBC关于新疆‘系统性强奸’的报道更是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峰。”李白杨说,首先,BBC的文章发表后,由“五眼联盟”国家及印度、日本、法国等国控制的媒体(包括设置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媒体)迅速转发,紧接着,美国之音、法广等宣传机构及境外邪教组织迅速跟进传播,存在明显的“抱团抹黑”现象。
紧跟BBC本轮炒作的媒体来源国分布图。
在李白杨看来,BBC报道中涉及人物要么具有浓厚的“反华色彩”,要么专业或其他背景有明显漏洞,例如受访人物郑国恩是以“反华”著称的所谓“学者”,背后金主是美国保守派智库;Rahima Mahmut为“世维会”伦敦分会负责人;文章的撰写者马修·希尔是健康和卫生领域记者出身。
学者:它们是用来对中国进行系统意识形态攻击的工具
“BBC的行为反映了这个曾经的专业媒体的衰落。”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董关鹏教授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BBC作为一家自诩客观、真实、准确的媒体,却屡屡捏造虚假新闻,让人震惊。他预计,英国将会有更多所谓“国际知名媒体”效仿BBC,用虚假信息来诋毁中国,“媒体背后的利益纠葛让它们不再客观”。
“我对你(指BBC等西方媒体)只有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作为一家标榜自己是新闻媒体的机构,要能够确定你报道的是事实,而且这个事实是准确反映真相的事实,而非反映你预设观点的事实。”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沈逸表示,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欧美以BBC为代表的一类媒体是非常特殊的,“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媒体,而是政府的外交政策工具,是用来对中国进行系统意识形态攻击的工具”。
对于以BBC为首的部分西方媒体长期热衷于污蔑中国,沈逸表示,不要期望中国通过一定的路径和方式走近国际舞台中央时,能获得构建舞台的那些国家承认或公平公正对待,因为少数西方国家制定国际规则时,目的就是没有人通过这套规则进入国际舞台中央,所以中国接近的时候,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反应是“中国不遵守规则”。“对于一些西方国家来说,你遵守规则你就不可能发展,你发展了就代表你没遵守规则,所以你一旦崛起了,发展越快,你在国际社会上得到的评价就越负面。” 由于BBC频繁制造涉华假新闻,中国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要求“取消BBC驻中国记者签证”“吊销BBC在华广播和报道执照”的声音,但董关鹏并不建议在现阶段这样做。他表示,面对谣言和诽谤,最好的办法是敞开大门,“不管BBC的涉华报道多么不可靠,在英国总有人相信,这表明,确实有很多英国受众对中国知之甚少”。因此,董关鹏建议,中国应鼓励而不是阻止英国人来,欢迎他们亲眼看看一个真实的新疆,“当英国想尽一切办法限制中国媒体,而中国持续保持开放时,世界就会看到谁更自由”。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