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路径

发布时间:2020-12-27 18:12 | 来源:人民论坛 2020-12-04 17:25 | 查看:1463次

作者: 董 静

【摘要】当前,在全球互联互通、社会利益多元、科学技术赋能等时代语境下,我国意识形态风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隐蔽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对此,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增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意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重点推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工作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是新时代的一项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意识形态领域风险不断加大,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不断提升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性、引领性和主导性,能否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我们要围绕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重点推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不论国际社会形势如何变化,无论中国发展处于何种方位,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武器,始终是破解时代难题、化解社会矛盾的行动指南,始终释放出强大理论魅力,展现强大生命力。新时代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擘画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布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做到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思想文化多样性辩证统一。旗帜鲜明地反对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理直气壮地崇尚理性、坚持真理、宣扬科学、展示价值,汇集攻坚克难、开拓前行的磅礴伟力。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坚决抵制西方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渗透,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团结奋进强大精神,确保我们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蓬勃发展。

其次,做好经典著作的搜集整理、编译出版工作,深化对经典理论的思想内涵、本质规律、精神实质、价值意蕴、方法自觉的认知和感悟,提高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知,增强对科学理论的价值认同,提升对科学理论的运用能力。同时,也要加快建构马克思主义典藏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积极推出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简单易懂、喜闻乐见的通俗理论读物,不断创新其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学术方法,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质。

最后,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领会新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核心要义、时代特征、价值立场、遵循原则、实践要求,体悟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人民至上、改革创新等鲜明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新思想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坚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从而更好地迎接新挑战、防范新风险、破解新难题,从科学真理中汲取解决问题的灵感、集聚应对风险的智慧、探求破解难题的良方、寻找化解矛盾的妙计,善于把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强大真理力量、思想力量、价值力量转化为实践伟力,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政党的党性是其阶级性与根本利益的高度集中体现,是由政党所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水平以及政党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性质、地位、使命这些要素综合决定的。同时,政党是意识形态的组织载体,是作为意识形态理论的制定者、执行者、落实者而存在的。意识形态是政党的精神支柱,是政党以理论样态、制度形态、文化生态、政策业态提出政治主张、表达政治意愿、规范政治活动、参与政治事务、维护政治利益、实现政治理想的思想基础,也是政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保持执政地位合法性的理论依据。

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光荣传统,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遵循和根本保障,也是党的领导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具体体现。党管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保证党的各级组织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制度和相关规定,通过法律约束、行政监管、教育引导、理论宣传、载体创新等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整合社会思想关系、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交往关系的各种资源,抵制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和应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谱系中的主体地位和领导地位,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才能汇聚全党的力量、共聚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共识,才能使得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怪圈,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站在时代的前列,才能保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统一,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虽然意识形态工作强调机关单位、公共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等多元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平等协商、团结协作、深度互动,但这种多元主体治理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社会力量发挥治理效能离不开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离不开党对一切工作的正确领导。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保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规范和机制保障,尤其是要构建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法律制度体系,强化党内法规制度与国家法律制度的相互衔接和协调统一,凸显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切实解决对意识形态工作“不愿抓”“不想抓”“不敢抓”“不善抓”“不真抓”等难题。各级党委(党组)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政治定力、政治意识和政治本色,提高政治鉴别能力、思想领悟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舆情研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抢占舆论引导先机。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用责任制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把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抓在手上,肩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做到善抓善管、敢抓敢管、真抓真管、严抓狠管。

增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意识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处于社会转型、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特殊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风险频发的聚集期,各类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各类风险和挑战集中显露,给社会稳定大局带来了隐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高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有效应对内外环境动态变化成为当务之急。在各类风险挑战中,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在全球互联互通、社会利益多元、科学技术赋能等时代语境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隐蔽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发生频次高、概率大、能级强。在网络媒介新技术的冲击下,意识形态风险的扩散和蔓延可能引发极大的负面效应。

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政治理念相互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趋隐蔽化、尖锐化、常态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把中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制度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威胁与挑战,大肆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理想虚无缥缈”“历史终结论”,鼓吹“中国威胁论”,以期“唱衰中国”“抹黑中国”“妖魔中国”“孤立中国”,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以及信息发展优势,通过政治谎言、媒体宣传、利益诱惑、文化渗透等方式手段,竭力向社会主义中国兜售资产阶级的所谓“普世价值”,竭力宣扬“去意识形态化”“价值多元化”“全球民主论”“人权高于主权论”的主张,利用学术交流和文化产品进行“文化侵略”,力图把西方的制度与模式打造为全球范本。

面对意识形态冲击、多元意识形态的碰撞与交锋以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我们有必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首先,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话语创新和制度创新,借助文化引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的力量温润人心、滋养社会,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嵌入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场域,融入社会公众的日常社会心理,渗透到社会公众的日常行为实践,在全社会营造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思想氛围。其次,应强化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底线意识和阵地意识,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动向,提高防控风险的预判,掌握化解风险挑战的方法,完善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机制、决策机制、管控机制、应急机制和评估机制,打好应对意识形态风险的“狙击战”,不断提高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能力、应对能力和化解能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专业化、智能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再次,要准确把握“两个大局”、研判国际国内形势动态变化,树立科学宣传理念,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宣传格局,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理论。最后,要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密切关注大数据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防范新技术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现实挑战,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水平,夯实网络意识形工作的组织保障,优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体制结构,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监管,守住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社会协同、网民自律、法律保障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作者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研究员)

【注: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习近平人才观及其价值意蕴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1811),2018年度扬州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人才问题:困境、缘由与消解”(项目编号:xjj2018-45),2019年度扬州大学工会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9YB1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胡凯、杨竞雄:《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思想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②孟献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架构》,《湖湘论坛》,2018年第6期。

③肖寒、胡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治理的法治化实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5期。

④杨军、杨玉:《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风险的防控与意识形态治理》,《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11期。

责编/韩拓 美编/陈琳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