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21 07:55 |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5-21 05:19 | 查看:1083次
居中者为邱成龙(中国好人网配图)
第二炮兵战略导弹作战运用专家邱成龙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精神上,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勇于担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乔登江:当年,战略导弹武器虽然研制成功,但在作战运用学科专业研究方面没有一个运筹。邱成龙敢于担当,在该研究领域,为我们国家做了筹划和预案,为军委提
供了重要参考。这种软学科是坐冷板凳的事。正因为邱成龙勇于担当,导弹作战运用这门软科学才“硬”起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西生:导弹作战运用学科专业研究可以说是第二炮兵的第一大学科,邱成龙是这一学科的带头人……邱成龙没有评上院士,我为他感到惋惜,但他只是淡然一笑,在他心中,国家最重,个人最小。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宗晋:邱成龙和战友甄涛完成的专著《软毁伤》,对国家减灾防灾、军事运用、经济对策等提出了真知灼见,是对国家责任的真正担当。
心无旁骛
邱成龙的妻子赵青云:老邱的作息时间非常有规律,每天,他清晨离家,半夜归来,全部生活圈子的中心就是办公室。为了工作,他放弃了爱好;为了工作,他把休息时间压缩到最少,连发给他的疗养票也被压在箱子底儿。老邱对战略导弹作战运用学科专业研究,达到了“着迷”的程度。一次,临睡觉前,我给他端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水泡脚。没过5分钟,就听到咣当一声,跑过去一看,老邱正光着脚丫,伏在书桌上飞速记着数据公式,洗脚水溅落一地。当时,我面带愠色,老邱连忙陪不是:“思考了一整天都没找到破解之道,没料到泡一下脚便有了灵感,真得感谢你的洗脚水。”
二炮原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朱毅:邱成龙是我数十年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他住院期间,我先后多次去看望,每次都能看到类似的画面:病房里,来自总部或者军兵种的同志,不时站着,不时坐着,仔细地请教他一些重大的核心技术难题。尽管很疲惫,他仍一一解答。
海军某研究所原研究员陶承铸:每次我们到邱成龙所在研究所查阅资料,他总是对同事说,不要有门户之见,一定要全力帮助。他还帮我们想研究问题的思路,写出方案供参考。邱成龙心里装着战略导弹作战运用学科专业研究这个大局。
二炮装备研究院某所政委张阳升:邱成龙潜心研究,刻苦攻关,心里始终装着使命和职责,耐得住清苦和寂寞。为创建一个模型,他曾一连几个月足不出户、废寝忘食;为创新一个关键算法,他曾一次次请教数学权威;为更广泛地吸取前沿科学的营养,他不顾年过半百报名函授学习。
看淡名利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秀敏:2005年,邱成龙被评为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当时,我和他聊了一会儿,向他表示祝贺。2007年,我又一次遇到他,问他怎么不再一次申报,他很坦然地对我说:“上一次能够进入第二轮,已经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了,没有被选上,说明我还有一定的差距,就不再评了,要把机会多留给年轻人……”听了之后,我很受感动。
二炮装备研究院某所所长翁嘉丞:邱成龙在各类科研报奖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名字去掉或推后,尽可能让年轻人排名在前。
邱成龙的儿子邱嵩:父亲一生获奖大小无数,证书足有厚厚的一大摞,但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未主动亮出过获奖证书。父亲常教诲我说,不能把功名看得太重,否则将一事无成。
二炮原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甄涛:上世纪80年代初,我和邱成龙一起搞大课题,每年课题费上百万,在那个年代是大数目了,但邱成龙号召大家少花钱多办事。每次外出,邱成龙都以身作则,有公共汽车就坐公共汽车,没有公共汽车就骑自行车,一碗面条就是一顿午饭。
二炮装备研究院某所高级工程师文武:邱成龙家长期居住在一套很普通的公寓房内,屋内摆设也非常简单、朴素。他退休返聘后,单位给他安排了一辆专车保障,但他却很少使用。他说:“现在所里科研任务重,用车的地方多,这辆车还是所里用吧。”
二炮装备研究院某所政委阳光:心中没有境界,成不了大家;思想没有高度,科研也很难上高度。邱成龙的科研成果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他那8年磨一剑的《导弹作战运用手册》,是我国导弹作战运用学科专业研究的“常青树”。邱成龙为人低调,不畏寂寞,看淡名利,攀登高峰,是我们心目中的科研大范儿。(本报记者陈劲松 特约记者陈寿富 通讯员张常伟)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