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赞·2020科普中国”年度分类评选结果出炉,看入围的都有哪些?(图)

发布时间:2020-12-19 18:32 | 来源: 科普中国 |2020-12-17 14:13:43 | 查看:1777次

由中国科协主办的“典赞·科普中国”活动创始于2015年,自举办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一致认可,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科普活动之一。今年,为提高活动影响力,中国科协联合人民日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典赞·2020科普中国”宣传推选活动。通过组织动员、分类评审、网络公示等环节,评选出基层科普人物10名、科研科普人物10名、科普特别人物7名以及科普图书图文10个、科普影音视频10个、科普展览展品10个。下一步,将在此基础上进行专家终评,并在“科普中国——2020年度科普推选活动揭晓盛典”特别节目上揭晓年度科学传播人物和科普作品。

  年度分类评选结果及简介如下(人物名单根据姓氏笔画排序,作品名单根据首字母排序):

一、年度基层科普人物名单

  ① 方 明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持创办我国科普领域最早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主持设计并建设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技馆。

  ② 白 静

  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陶乐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牵头组建“白静田间课堂科技志愿服务队”,被称为“陶乐镇农情农事的活地图”。

  ③ 刘华东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中学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之余,他负责淮阳区农村中学科技馆科普工作,服务公众超过4万人次,辅导的学生获奖1000余项。

  ④ 孙 晋

  贵州科技馆讲解员,通过科普大篷车把“科普套餐”送给山里娃,利用科技下乡活动把球幕影院、VR体验、机器人等展品展项带进乡村。

  ⑤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作为全国海洋生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30年来在全国近20个省份开展数百场讲座,被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⑥ 张思莱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著名儿科专家,退休后坚持在宣传“科学育儿”第一线,不仅出版多部育儿科普书籍,还在全国进行公益巡讲,举办科普讲座230余场,令数十万家庭受益。

  ⑦ 郑爱东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乌江小学副校长,科普中国信息员,推动浦口地区校园科普活动发展,与其他教师协作,为学校获得浦口区中小学机器人、纸飞机、创意车模3个项目的“科技特色学校”称号。

  ⑧ 梁增基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坚守在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前沿,培育多个小麦良种,在部分旱区推广累计过亿亩、增产25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⑨ 草原科普轻骑兵队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科协组建的4支具备农牧林地域特点的科普队伍,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将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和“农牧民的炕头”。

  ⑩ 尉犁县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于2013年4月成立,在全县50个行政村开展科普宣传,将一大批科普展板、体验器材等送进全县10所中小学校园。

二、年度科研科普人物名单

  ① 王文峰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开展昆虫知识、绿色防控、养蜂技术等科普宣传活动,惠及大中小学生超5400人次,培训基层科技人员、农牧民科技特派员3800余人次。

  ② 李 杰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投身国防科普工作30余年,参与面向部队官兵、机关干部、院校学员、中小学生的科普活动1000余场,为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③ 刘 晨

  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仪器学院副教授,我国光电技术领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撰写科普图书和科普文章、开展科普讲座、录制音频节目,推动光学知识的普及。

  ④ 吴尊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疫情防控期间从专业角度对人们关心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应与解答,给社会带来信心和安心。

  ⑤ 金 涌

  清华大学教授,化学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发起并担任总策划的《化学化工前沿——探索未来世界》科普视频和教材,在全国面向高中和高校无偿发行2万套。

  ⑥ 唐立梅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发表多篇科普文章、开设海洋地质专栏、出版译著进行科普创作,赴云南扶贫支教,为当地带去科考见闻。

  ⑦ 雷占许

  甘肃省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秘书长,承担中国科协创新助力工程等项目,编著科普图书2部,组织10余位讲师、数十位志愿者参与科普活动30余次,受众8000余人。

  ⑧ 谭先杰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创作的女性健康科普图书先后荣获科技部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第六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等奖项。

  ⑨ 魏世杰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科技局副研究员,曾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工作,获“两弹一星”奖章。撰写大量科普文章,出版科普图书10余本。退休后义务宣讲“两弹一星”精神,先后在多所学校作了500多场科普报告,听众达30余万人。

  ⑩ 魏红祥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指导创办的科普新媒体“中科院物理所”和“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关注人数均超百万,获中国科协“十大科普自媒体”称号。

三、年度科普特别人物名单

  ① 马冠生

  北京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组建“马博士健康团”科普团队,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科普,累计发文5000余篇,累计阅读量近4亿。疫情期间参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疫情期间饮食、食品安全、复工和复学等消费提示内容的编写,为居民提供实用性建议。

  ② 王贵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疫情期间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中国舆论场》《今日关注》等节目邀请为直播嘉宾,现场解答公众提问,其中《中国舆论场》多次同时段收视率在全国排名第一,累计覆盖公众数千万人次。

  ③ 刘正奎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疫情期间他担任中国心理学“抗击疫情安心行动”委员会执行主任,3月初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和当地社区开展现场疫情心理援助与科普工作。目前已开展网络在线讲座103场,播放量达300万人次。

  ④ 刘 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疫情期间受邀成为科技部参与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专家,参与编制修订病毒溯源相关科技报告材料。创作《没有硝烟的战争:人类与流感病毒》《说走就走的旅行:病毒跨种传播》并获得全国优秀科普视频作品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视频作品奖,开展科普报告达1000余场,受众逾10万人次。

  ⑤ 祝益民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湖南省急救医学研究所所长,建立湖南省首个省级急救科普基地。疫情期间,带领湖南12名专家组成的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驰援津巴布韦和赤道几内亚,编写新冠肺炎防控国家建议书,受到津巴布韦总统和赤道几内亚总理的接见和赞扬。

  ⑥ 姚予疆

  新华网总裁助理,于2014年组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的首支专业化科普团队,疫情期间率领团队全面系统科普防疫知识,创作“抗疫答疑小课堂”系列短视频、“1分钟了解科学防控你要知道的事”系列图解、《疫情期间复工复产安全防范》等系列课程,得到受众广泛关注和好评。

  ⑦ 戴 伟(David G. Evans)

  英国人,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在中国的24年间面向全国30个省份的中小学生开展现场科普讲座近600场,受众达20余万人,为科普工作者、中小学科学教师等开展科普培训讲座55次。疫情期间向西方媒体客观介绍中国科学有效的防疫抗疫措施。

四、年度科普图书图文名单

  ① 1分钟物理——“中科院物理所”趣味科普专栏       

  内容源自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众号问答专栏,采用一问一答一插画的形式,涵盖人们关心的科学常识和辟谣、学生群体关注的学习方法、天马行空的实验以及对尖端科技和未来的展望。

  ② 爱犯错的智能体

  由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张军平教授在科学网、中国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专委会微信公众号连载的系列文章《爱犯错的智能体》汇总和升级,以生动有趣的方式阐述智能体的多种知觉在环境交互中的诸多误判。

  ③ 播火录

  作者为赵致真,书中配有1400余幅丰富珍稀的图片,真实记录历史上播撒科学火种的人和故事,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充满正能量的科学人文作品。根据图书内容推出了14集纪录片,视频通过二维码在书中呈现。

  ④ 国家版图知识读本

  由自然资源部、外交部、教育部等12部门主导编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国家版图、中国版图、维护国家版图尊严等内容,集科普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是增强全民国家版图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读本。

  ⑤ “聊天儿”系列科普数据新闻

  一档围绕气象领域热点话题,以大数据为基础、可视化为特色的深度科普栏目,目前已推出作品80余期,传播量超过5000万。

  ⑥ 斯瓦尔巴密码:段煦北极博物笔记

  由博物学者、科普作家段煦历经7年实地综合考察,创作而成的首部以中文介绍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动植物、冰川地貌、历史人文景观的著作,包含26万字、近千张摄影作品,填补了斯瓦尔巴群岛旅游信息的空白。

  ⑦ “SELF格致论道”讲坛丛书6册

  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讲坛出版的第一套科普图书,精选众多科学家在讲坛中的演讲,话题覆盖干细胞、暗物质、核能、航天、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机器人等科技领域,便于公众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和研究进展。

  ⑧ 细胞总动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团队的科普力作,采用科普绘本的形式,以“病毒向人体发起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应战”为叙事主线,呈现细胞的精巧构造、人体的几大防线、细胞病毒大战的各个阶段,并推出配套有声读物。

  ⑨ 这里是中国

  由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创作,以18个独特话题、365张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高清摄影作品,串联起中国的地理科普和人文故事,兼具科学性与阅读性。

  ⑩ 中国大科学装置出版工程(第三辑)

  由中国科学院创作,以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及其成就为主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了高精尖大科学装置是什么、研究什么、有何作用等问题,配有直观、形象的图片及视频。

五、年度科普影音视频名单

  ① 5G 如何改变直播       

  由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干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出,深度挖掘5G技术背后的逻辑,通过直观的可视化内容让用户更加清晰地认识到5G直播的先进之处。

  ② 阿U抗疫科普动画系列宣传片(5部)

  由杭州阿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用小男孩“阿U”的动画形象,将应急科普与视频制作进行结合,融入对新冠肺炎传染起源的讲解、对白衣天使抗击病毒的呈现、对防疫措施和日常防护的介绍等。

  ③ 八大作: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故宫博物院策划制作的8集系列微视频,通过每集5分钟的内容,呈现土作、石作、搭材作、木作、瓦作、油作、彩画作、裱糊作在紫禁城建造和修缮中的工艺技法和应用实践,呈现紫禁城600年的营缮之道。

  ④ 触摸科技系列创意科普纪录片

  由中国科学技术馆创作的系列作品,聚焦科技馆里的经典展品展项,深入挖掘展品历史、设计理念、展示内容等信息,通过水墨、剪纸、沙画等表现形式,将科学与艺术进行充分恰当的结合。

  ⑤ 防灾减灾系列科普短视频

  由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推出的系列科普短视频,以动画形式展现了常见的暴雨、地震、台风、泥石流及火灾5种灾害的应对及防护措施,知识来源权威准确,视频时长控制适宜,易于公众接受。

  ⑥ 飞向星空系列——探秘火星: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地外天体

  由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推出,直观、生动地将火星存在生命的证据展示在公众面前,还向公众阐述了进行火星探测研究对地球未来演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⑦ 科学的力量

  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联合出品,北京全景国家地理影视有限公司承制的8集纪录片,重点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科学技术进步的历程,彰显科学技术助力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⑧ 人类很少关心野生动物的命运,直到病毒把我们连在一起

  由北京果壳互动传媒有限公司推出,以“SARS”和“MERS”等传染病为切入点,参考了大量研究资料与调查报告,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类传染病与野生动物的关联,用理性探讨和反思的内容进行科普。

  ⑨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由北京木子合成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出,是一部关于生命与爱、科学与审美、万物一体的10集植物类纪录片,呈现了21科28种植物的生命旅程,并讲述它们影响世界的故事。

  ⑩ 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系列视频

  新华网承接“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项目推出的系列视频代表作品,通过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讲好科技故事的同时,增加公众对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了解。

六、年度科普展览展品名单

  ① 北京大学地质科普系列展

  宣传北京大学地质学科历史及一流学科的建设成果,促进古生物学科发展,提升社会科学素养,探索大学博物馆在科普服务中的作用。

  ② “触摸几何”主题展览

  由宁波科学探索中心举办,将虚拟的几何实体化,让观众用双手真切地触摸到抽象的几何知识,感受几何的魅力与趣味。

  ③ 大医精诚 无问西东——中西医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

  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举办,以实物、图文、音像等生动详实的资料展示中医与西医医务工作者舍身战疫、振奋人心的事迹,展出了援助湖北医疗队签字防护服、医疗队队旗等展览实物。

  ④ 动态立体双曲面

  由中国科学技术馆、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置的展品,通过机电及控制技术的集成,利用视觉光学的视觉暂留现象,直观展示专业的双曲面形成原理与形象特征。

  ⑤ 火箭发射

  中国科技馆太空探索展厅中创新设置的大型机电互动展品,展品由1∶20的火箭发射塔架和长征二号F型火箭动态仿真模型、火箭模块拼装展台构成,拼装好模块后会启动火箭发射演示过程。

  ⑥ “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模型

  “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集探测作业一体化、自主遥控模式相结合的万米无人深潜装备,最大深度10907米。

  ⑦ 气象综合观测预报服务教育系统

  由北京鼎力合众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展品,展示了包括气象观测、分析、预报、服务在内的天气预报制作业务全过程,利用油墨导电技术,在观众触摸到的地方投影展示,可供多人同时操作。

  ⑧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科普展品

  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制,按“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原始比例仿建,观众可以体验由科考船上投放、下潜、到海底采集样本和返回的完整科考过程。

  ⑨ 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主题展

  由北京科普发展中心、北京科学中心推出,以“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为主题,系统展示了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认知和对抗传染病的艰辛历程,有效传播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

  ⑩ 我国首颗中学生科普教育卫星——“八一·少年行”卫星

  由南京理工大学展出的一颗双单元立方体卫星,采用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的立方体卫星分离装置,并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具有对地遥感、语音通联、快速离轨等实验教育功能。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