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03 20:17 | 来源:39健康网 2020-11-11 09:06:11 | 查看:1441次
核心提示: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数据,全世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人数从2013年末的3430万人,上升到2018年末的3790万人,且数量仍在逐年增长。而根据我国疾控中心数据,我国HIV/AIDS病例增长迅速,年复合增长率比全世界水平高。而放眼全球,哪个国家或地区是艾滋病...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数据,全世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人数从2013年末的3430万人,上升到2018年末的3790万人,增加360万人,且仍在持续增长。
而根据我国疾控中心数据,我国HIV/AIDS病例增长迅速,年复合增长率比全世界水平高。
而放眼全球,哪个国家或地区是艾滋病“重灾区”?根据公开资料数据,非洲“承包”了全球大部分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及患者。
图源@Data_Fun
为什么非洲是艾滋病“重灾区”?
目前学术界认为,世界上的第一例艾滋病例就是出现在非洲,而如今非洲已经成为艾滋病高发地区,其原因主要与非洲人民的思想、传统以及私生活比较开放有关。
一些非洲传统部落认为,人类与大猩猩发生X关系或把猩猩血液输送到自己的体内,会使得自己变得强大,而猩猩血液里可能含有艾滋病病毒;此外,某些非洲地区还推行一夫多妻制,且发生婚外行为也较为常见,再加上他们在进行夫妻生活时也没有安全措施意识,因此艾滋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综合原因,非洲为何高发艾滋病,也就不难想象了。
而日本,在大众的印象里也是比较开放的,但日本的艾滋病感染数却是一年比一年低,其原因也引起我们的好奇。
性开放的日本,艾滋病感染数却逐年下降
根据《2018年艾滋病年间报告(确定值)》报告显示,日本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病例从2016年来已经连续2年持续下降,2018年HIV新感染者为940例,17年味976例,16年1011例;新艾滋病患者2018年为377例,17年413例,16年437例。
而究其原因,主要有3点:
·从小普及性教育
日本政府,每年在医疗教育上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非常全面。他们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卫生课,进行启蒙教育,这样孩子会更有安全意识,更懂得保护自己和他人。
·加强血液管理,引进NAT检测
血液传播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之一,日本为了加强血液管理制度,在血液检测上采用了先进的核酸检测技术-NAT检测方法,可帮助感染者在最短时间内查出病毒,大大降低了血液传播的风险。
·深入的宣传教育
虽说日本的性观念比较开放,但在性方面的宣传教育可以点也不少。在日本,关于防治艾滋病的宣传随处可见,人们对此也习以为常,并不会谈艾色变或谈性色变。因此,他们在与人发生关系时,有更高的概率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从而保证自己的健康。
说到这里,大家也能理解了。目前,我国在性教育上还是保守得多,与此对应的是,我国的艾滋病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
中国防控艾滋,道阻且长
相关数据显示,从2011到2017年,中国艾滋病发病数增长了36744例,增长率约为180%。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艾滋病患者存活病例仅125万,预计年新发感染者8万例左右,全人群感染率约为千分之一,可见我国艾滋病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图源:智研咨询
对于艾滋病,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做好防控。
*防控要点:
①关注老年群体和学生群体
我国人口基数大,艾滋病感染总数较高,其中老年群体和学生群体是重点关注对象。
调查发现,我国60岁以上男性感染病例在2012年为8391例,2017年的时候已经增长了一倍多,为19815例,部分老年人表示并不知道艾滋病的威胁,或觉得艾滋病潜伏期长无所谓。与此同时,学生感染病例也明显增高。学生虽然知道艾滋病,但防护意识很差,对于这类群体要加强普及教育,重点关注。
②高危人群主动监测
建议在高危行为后,尽早主动寻求艾滋病的咨询检测,及时了解自身的感染状况,这样做不但可以使个人获得最佳治疗效果,也可以获得更加专业的医疗服务和帮助,降低传染他人的风险。
③了解阻断药
相关调查显示,在上万名受访网友中,近50%的人在遭遇HIV暴露风险后不知道可以通过服用药物进行阻断。据世卫组织的数据反馈,阻断药如果能在72小时的有效阻断时间内,可及时防止病毒扩散,控制住病情,成功率在89%。所以,也要尽量的给大众普及关于阻断药的相关知识。
艾滋病一旦感染,对人体健康威胁巨大,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做好防患工作,一定发现感染,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服务和帮助。
参考资料:
[1]日本发布2018年艾滋病统计报告,新增人数微降.生物医药.2019-09-13
[2]关于艾滋病,我们想让你知道的事.中国新闻周刊. 2019-11-28
[3]徐鹏,刘康迈,吴尊友,等.日本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状态的原因分析和思考[C]//2011年中国卫生政策研究论坛.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