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25 15:5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0年10月15日 | 查看:1190次
人物故事:
杜发荣,男,1926年6月生,城固县博望街道办事处杜家营村人,军队离休干部。
他,70多年来,对自己曾经的功勋和荣誉沉默不语。战争年代,他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和平年代,他扎根边疆,为军队和地方经济建设忘我奉献。9次立功受奖,证书和奖章尘封箱底从不示人;深藏功与名,忠贞不渝家国情。
直至近期,全国掀起向汉中洋县籍老英雄张富清学习热潮之际,这些封存已久的“秘密”才被慢慢公开。他,就是城固县93岁的老英雄杜发荣。
戎马生涯 9次立功受奖
在城固县县城的一个小巷里,有一座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家属楼,杜发荣和妻子何素芬就住在2楼。7月22日,记者在杜发荣家里看到,旧式茶几因为掉漆,被缠上了好几层透明胶带,客厅和卧室的摆设虽陈旧但整齐。
在杜发荣的卧室,上锁的抽屉里放着的功勋章和奖状是杜发荣军旅生涯的所有“家当”。他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白色布袋,布袋上红色的“赠给祖国的保卫者”8个大字格外醒目,落款时间为1953年。这个布袋里珍藏着他这70多年来的许多“秘密”:“解放”奖章、“胜利”功勋章各一枚,两本人民功臣奖状,一个一等功奖章。这些证章记录着杜发荣在解放战争时期立下的赫赫战功——在淮海、渡江等战役中,杜发荣先后荣立大功3次、中功2次、小功3次。拿起那枚“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他回忆起了72年前的情景,1947年9月,21岁的他一入伍就赶上了解放战争,先后参加了解放洛阳、南阳、驻马店以及淮海战役……
扎根边疆40载 奉献书写爱国情
“做任何工作都要尽力而为,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使党的工作不受损失,从不计较个人利益,不伸手要荣誉……”这是杜发荣个人笔记上的一段话。
杜发荣自幼因为家贫没有机会读书,他认识的很多字都是在行军途中学的,凭着勤奋吃苦的精神,杜发荣从大字不识到能写书信寄回家。“他几乎从不在我们面前提到自己打仗的往事,对自己取得的荣誉也显得‘满不在乎’,认为这都是应该做的。”杜发荣的妻子何素芬说。
杜发荣回忆:“我获得的军功章不止现存的这些,有一些在打仗行军中遗落了,但这些都不重要,没必要再提。”20世纪60年代,赶上国家3年自然灾害,杜发荣多次主动请缨,部队为了加强公安力量,将他调到大理州公安大队巍山中队(后归大理军分区),在此期间他负责军管等工作。
因工作人员紧缺,杜发荣退休后,又第一时间向上级组织请示愿意继续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云南省洱源县武装部批准了他的请示,此后他又继续从事征兵和民兵训练等工作。杜发荣曾为调查了解一位入伍新兵的家庭情况,从云南坐车到山东,只为给国家选出最优秀的士兵。有人想请求他放宽入伍条件,都被他义正词严地拒绝。他在云南省洱源县义务从事征兵和民兵训练工作12年后才回到家乡城固县。
严以律己家风正 初心不改赤子情
战争年代,他用脊梁挑起责任。和平年代,他用信仰坚守初心。1948年入党至今已71年,他始终恪守党员职责,心中装满了对党和国家的赤子之情。
杜发荣的4个子女也都出生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的年代。他让子女们养了一些兔子、鸡,养大后拿出去卖了补贴家用。这样做既锻炼了儿女们的生存能力,又教会了他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道理。妻子何素芬为了能全身心照顾家人,支持杜发荣安心工作,而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家人的开销全靠杜发荣的工资支撑,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
尽管杜发荣年事已高,但他仍然铁骨铮铮。2003年时,医生给他做膀胱结石手术前需要打麻药,才发现他早年前在战斗中受过伤根本不能进行全麻,只能半麻。凭着坚强的毅力,他在手术中没有喊一个“疼”字,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这么多年了,他在战斗中被炮弹擦伤脊椎的3处伤痕还一直隐隐作痛。”妻子何素芬心疼地说。
荣誉,在军功章上,更在人们的敬仰里。
来源:陕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