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27 09:2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0年9月3日 | 查看:1009次
人物故事:
“青海省中医院有个阿姨不打针,我们看病都找她。”这是来省中医院就诊患者给小孩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代晶,女,中共党员,师从全国名中医陆长清,青海省中医院儿科主治医师,2007年毕业于甘肃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儿科已经十年有余,在小患者的家长群体中有很好的口碑。
缘起家人健康 立志自修良医
代晶出生在甘肃省榆中县,在她16岁时,小侄子患了一场大病,当时医生诊断是“上感”。虽一开始就求医服药,但病情却日益增重,家里人曾三次登门邀请当地某名医出诊求治,而那位“名医”不是今天没空,就是明天不便,终未请到。那时,病势沉重,神志已欠清晰,陷入昏昏沉沉的状态,全家焦虑,几将无望。后来,幸而请到一位过路的赤脚医生,给了几副草药喝下之后不久病情好转,化险为夷,全家欢欣,对那位医生感激得“恩同再造”。代晶经过小侄子那次的大病以后,看到了中医的神奇,下定了学习中医的决心。她父亲也同意了,但要求她学医就必须当一个好医生,并再三告诫她,光有看病的本事还称不上好医生,还必须具有与病人痛痒密切相关的“割股之心”才称得上一个良医。
师从名医陆长清 继承医术医仁心
2002年,代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甘肃中医药大学,经过五年不断的学习,掌握了中医内、外、妇、儿等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整治,中医儿科成绩尤为突出,2007年9月至青海省中医院儿科工作,跟随全国名中医陆长清学习中医儿科,系统学习了陆老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脾胃疾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她在跟师期间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记录老师的处方,在四诊之后自主思考患者病症症型,用何种主方,怎样加减,然后对照查看与老师的辩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若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辩证思维和老师一致;若不同则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哪些药用的得当或欠妥当,老师用药的原因等等,有些特殊用方用药或特殊剂量则更需要仔细的揣摩。
通过五年的跟师学习,较为全面地掌握了陆老的用药思路。2010年起,代晶独立上门诊,秉承陆老用药“轻、灵”的特点,亲和耐心对待病人,继承发扬陆老做好人、做好医生的优秀风格。栉风沐雨,却历久弥坚;治病救人,这种情愫,世事变迁,却纯朴依然。
学无止境勇创新 用心钻研秉初心
医生间玩笑说“宁看十大人,不看一小孩”,是因为往往十个小孩的费用不抵一个大人的费用,在工作中儿科医生比其他医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小儿科是“哑科”,这就考验医生多问多观察,通过对家属的有关询问,搜集一点一点的病情信息;对患儿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一点一点的病情变化。
一个冬日的上午,一位母亲抱着孩子来看病,陪同而来的有孩子的父亲、爷爷、奶奶等五六位亲人。据了解,孩子出生才15天,但总是莫名的哭闹、不吃奶已经两天了,患儿的家长不明白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量体温不发热,全身皮肤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只好来求助医生。经过仔细查体,代晶发现孩子紧握的左手无名指上缠绕着一根头发,手指未端已经明显充血肿胀,头发已嵌入患儿的皮肤里,在红肿破损的皮肤勒痕处有脓液流出,因为正值隆冬,患儿包裹过严,而新生儿的小手又常常紧握,孩子的家长没有注意到这根细细的害人头发,导致患儿受到伤害。如果当时没有做到细致入微的查体,估计也很难发现问题的所在。随着患儿数量的不断攀升,她每日接诊患儿约60余人,常年累月天天这样的忙碌,代晶未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她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着每一个人。
做为一名医生,只有不断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信任。近几年来,代晶多次外出进修学习,带着平时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虚心向专家教授请教,不断学习和掌握中医儿科疾病治疗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疗法,了解儿科发展的新动态,积累优秀经验。回到医院后,她把学习到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尽力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经济负担。率先在青海省内开展了冬病夏治三伏贴防治小儿哮喘,小儿捏积疗法联合小儿消食合剂治疗小儿厌食症等,采用这些新的技术既免去了打针吃药的弊端,又节约了医药费用,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达到了青海省领先水平。积极开展新技术和新研究,已撰写7篇论文在国家刊物上发表,2项“三新”技术获省内先进。她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得到了领导、同事的赞誉及患者的认可,为医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代晶同志在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用医德仁心、开拓进取、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化作了对这八个字的最好诠释。她坚信她所选择的路是正确的,所从事的职业是光荣的,这一切都是职责所在。
来源:青海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