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国:“拼命三郎”深入脱贫攻坚一线 全村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图)

发布时间:2020-10-26 10:4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0年9月3日 | 查看:935次


人物故事:

  2016年10月,时任县脐橙产业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的高成国被调往平安乡,任党委宣传、统战委员。四年来,他扎根基层,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以顽强的毅力和拼命三郎的作风,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得到群众的认可。

  用心用情:到任即以扶贫为以己任

  平安乡的10月,微凉,时任乡党委书记的邹远珍将高成国带到了平安乡。尽管他是邻近的竹园镇人,但是一直未到过平安,他只听说过“四十五里平安槽,一槽二梁三面坡,中间一条河”的地理地貌,从小便听老人们吟唱“有女莫嫁平安槽,一天就把磨儿摇,要吃干的几坨苕,要喝稀的几瓜瓢,一吹一个洞,一喝一条槽”的歌谣。

  那时的平安槽,是“偏僻、落后、贫穷”的代名词。歌谣与传说刺痛了高成国的心,一到平安,他只花了一周的时间,便与时任人大主席黄怀跑遍了全乡的12个村,每到一个村,他都蹲下身子与群众交流,把心留下来,也深深地感受到平安的老百姓勤劳、纯朴和善良,而且槽内农户卫生习惯很好,干净得不忍心下脚踩踏。他开始爱上这个云奉巫三交界的边陲小镇,誓要尽力带领群众走出贫困。

  狠抓根本:持续提振精气神

  为了和群众“打拢堆”,高成国抽起了叶子烟。他跑遍了全乡的各个村落,作为宣传委员,首先得抓好主业,他连夜起草了《平安乡宣传工作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了宣传工作有人干,有人管,有责任,从根本上提振干部群众脱贫致富信心。

  第一件事便是“洗脸”,将槽内的各类 “牛皮癣”彻底根除。说干就干,他带领文化站工作人员,租了一辆麻木车,喊了两个小工,从东大门茨竹村开始清理。将五彩缤纷的各类商业广告、布纽纽横幅、大小不一的广告牌,挡土墙、电线杆上的牛皮癣一条一条清除干净,对影响乡容乡貌的“龙门架”、东倒西歪的立牌该割的割,该锯的锯,该搬的搬。紧接着,几条简单、大气、精准的宣传标语全部上墙。几天下来,槽内变了样,平安槽的“脸”洗干净了。

  第二件事就是组建工作队伍,将各科室、村社有点文字功底的年轻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平安乡通讯员小队,并自任队长搞培训、讲写作技巧、定目标任务。一下子,一大批通讯员脱颖而出,平安乡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精气神很有起色, 2017年市县采用稿件达到100多条(篇),平安乡开始了小有名气。

  勇挑重担:实抓全乡脱贫致富产业

  2017年春,党委政府班子调整分工,让他开始分管农业农村工作,这个本不是宣传统战委员的主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赶鸭儿上架,霸王硬上弓。接手农业,可不是个简单事儿,平安产业基础极其薄弱,苞谷、洋芋、红苕“三大坨”传统了几千年,全乡4万亩土地,仅仅有1万余亩名不副实的退耕还林,境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是僵尸、空壳,唯有三千亩豆腐柴幼树、两三百亩烤烟和几个要垮不垮的蔬菜大棚。他急在眉梢,焦在心头,思考着平安乡产业的未来。他跑企业,跑村社、跑农户调研土壤、气候和传统种植习惯等,晚上回到办公室,他便开始整理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信息,很快,他向乡党委、政府提交了《平安乡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及策略》,乡党委会及时通过了他的提议。

  万事开头难,首先得解决品种和销售,在县委主要领导的亲自协调下,引进了重庆首创农业公司,该公司主要负责提供品种和销售渠道。市农科院、县农委的专家纷纷来到平安乡,指导育苗企业育苗,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以高成国同志为组长的辣椒种植督导组,他带领农服中心工作人员天天下村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宣传发动农户种植辣椒,他创造了“三统一分二返”(即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分户种植,对农户进行保底价回收后根据市场行情二次分红)的蔬菜种植模式,后来在全县推广运用。短短两个月,平安乡以茨竹、和平、文昌三村为主导产业的1750亩辣椒基地,就这样栽植成功。遍地银光闪闪的地膜和嫩绿嫩绿的辣椒苗,震撼了群众,当年辣椒平均亩产达到3500斤,亩产值实现4000元,富了农户的腰包,平安乡传统种植习惯慢慢被打破。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南龙桥北平安”的奉节县蔬菜产业格局形成。

  忘我拼干:全村“两不愁三保障”彻底实现

  2016年10月17日进驻林口村。时任驻村干部的李瑞将他带到了村子里。林口村是深度贫困村,全村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在家老弱病残孤寡群体占99%,青壮年外出打工,能搬走的都搬往邻近的竹园、青莲和文峰镇。村里基础条件极其薄弱,土坯房、危旧房400余栋,全村仅有所谓的“水泥空心砖”砖混结构房屋12栋。一条唯一从乡政府通往村子里的4米宽的泥结石路刚刚硬化完毕,尚未通车;村办公室系原村小学改造,没有食堂、没有卫生间,几条长板凳权作村干部办公设备。

  作为联系村领导,他开始深深思考,这个村该怎么抓,从何抓起?首先还是得熟悉村情户情,找准制约全村发展的要害,然后对症下药,逐个破解。他毅然决定召集村支两委会议、党员会、群众代表会、群众大会、院坝会,再加上个别走访,几场会议下来,他若有所思。

  “闭关”一周后,他收集整理出16个关于制约全村发展的大问题,认为得从第一个问题入手,解决群众的顾虑和提振他们的信心。群众经常上访的原因就是村级事务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问题,这是干部取信于民的关键所在,要下大力气整顿干部作风,重塑干部形象。他拟定第一个抓手,就是通过年底的贫困户和低保户动态调整的契机,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做到透明和公平公正。

  几场群众会下来,林口村村民亲切地称呼他为“抽叶子烟的干部”,群众的顾虑被他逐步打消,渐渐开始信任起这个长得黑蛮黑蛮的爱抽叶子烟的干部了。他将评定的低保户和贫困户名单背在包里,每到一户群众就拿出来念给他们听,并且对群众说:“哪个比你家条件好,我们核实后就把他家取消,推你家上去。”老百姓听到这些名单,都表示服气,这些人确实该进贫困户,该吃低保。村务公开了,老百姓心里亮堂了,上访在减少,群众把更多的精力拿来做事情,减少内耗,林口村上访的老16条逐渐在冰释。

  接下来,他着力解决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的问题,切实实现整村脱贫。首先是解决住房,他召集村支两委会,明确了住房改造组,开始对全村土坯房进行彻底大调查,最后锁定名单上报乡建管办。在2018年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林口村推倒土坯房398栋,改造完成C、D级危房和易地搬迁210户,新建安置点4个,安置群众66户,其中老林口“五保家园”成为全县安置点的典范,青龙安置点32户的规模也排名全县前列,湾塘安置点“张家院子”成为美丽乡村,还上了重庆电视台新闻联播。在特别困难的日子里,他作为脱贫攻坚村级指挥长,带领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创造了“一月不下山,两月不返乡,三月不回家”的现实神话,在寒冬腊月里,为了保住工人不感冒,他调制“生姜可乐汤”,温暖了所有建设者的心,开创了两个月建成四栋楼的奇迹。

  在推进住房和饮水的艰难历程里,他曾三次经历交通事故,每一次事故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次是在天台村,与一辆满载建筑材料的皮卡车相撞,车辆损毁严重,人无大碍;另一次是在林口村1社,队长冯树林驾驶车辆在冰冻的积雪路上失控,车辆与悬崖3次相撞才撞停,如下悬崖,他和车上三人将尸骨无存;再一次是在赶往云阳开会的奉巫高速隧道里,他的车辆被一辆皮卡车追尾,车辆后部撞成了麻花儿,幸好人员安全。每当有人问起他时,这位坚强的武术汉子都是微微一笑:“我的命硬,不怕死,也死不了。”

  他铁腕拆旧拆危的事迹一直被村民传颂,他始终冲在前面,带着挖机,守在现场,一户一户动员,一户一户地拆除,他态度坚决,不管是谁,建新必须拆旧!从老村干部开始拆,在他指挥的挖机下,没有拆不掉的危房!拆除危旧房后,他又拟定美丽乡村建设方案,为安置点居民建牲畜圈舍,协调菜园地,创建清洁家园,兴建集体经济,一天也没有停歇。他率先提出村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国家民政部的高度认可,并在全国示范推广。他负责宣传统战工作,分管工业、农业、商务、经济、文化、旅游、统计、乡村振兴等政府工作,在最忙的日子里,他经常加班到深夜,但是他一直坚持着,也硬撑着,他说,等到扶贫工作结束后,他想休息一个完整的周末,这个朴素的愿望但愿能实现。正如他在2019年个人述职述廉报告中所说那样“他是一枚过河的卒子,只有大胆地往前拱”,在他吧嗒吧嗒地抽起 “叶子烟”火光的一闪一闪中,我们看到一个乡镇基层扶贫干部坚毅的眼神和不折不挠的拼搏奋斗和担当精神。

来源:重庆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