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16 15:1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0年9月3日 | 查看:665次
人物故事:
“老爸,今天你还在睡吗?你有没有想我呀?今天已经是我隔离的第3天了,再过11天我就可以和你见面了,你要加油哦,爱你!”
5月8日上午,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病房,王友军把手机轻轻放到大哥王友农的枕边,循环播放着侄女发来的微信语音。此时距离4月26日王友农突发脑溢血已经整整12天。得知父亲病倒后,王伯源立即返沪,每天发送微信语音希望能唤醒亲爱的父亲。
“愿他早日醒来”,是王友农身边每一个人内心最大的期许。
共同抗疫战斗中:他是指挥员
春光,穿过拂动的绿叶,斑驳地落在病床上,这是自1月14日邮轮港启动应对新冠疫情措施以来,王友农第一次这么平静地躺着。只有围绕在他周围的各种监视器发出的“滴滴”声在提醒我们:此刻,他正在与死神搏斗。
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三个月前人头攒动的码头现在一片静悄悄。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这个年轻却已快速成长为国际邮轮大港的码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100多个日日夜夜,作为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的领路人,王友农始终站在抗疫第一线直至倒下。
1月20日,国家卫建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的乙类传染病,这意味着各地可以依法采取发热病人筛查、确诊和疑似病例的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以及其他更加严格的防控措施。而早在1月14日,上海街头还鲜有人佩戴口罩的时候,吴淞港就已经启动防疫机制,对武汉籍游客采取错峰登船的措施以降低感染可能,从那一天开始,王友农心里这根防疫抗疫的弦就始终紧绷着,再也没有放松过一丝一毫。人员高度密集、空间相对封闭、通联国内国际……疫情突然蔓延,邮轮港成为重点防控目标。他带领公司全体员工严防死守,不分昼夜坚守在现场,落实落细港口防疫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1月23日,大年三十,上午8点,地中海辉煌号靠泊吴淞口国际邮轮港,3500名游客下船,原本只需要2个多小时的下船程序,由于要对每位游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而一直持续到了晚上。在海关检疫时发现三名武汉籍游客体温异常,随即由120救护车送至医院进一步检查核实,作为密切接触者的家属也需要进行隔离。当时,对于密切接触者国家还没有强制性的隔离要求,因此,又累又困的8位家属情绪激动,拒绝接受隔离。正在公司开会的王友农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往现场进行劝说,告诉他们:“武汉的政策目前已经是不进不出了,且上海所有的宾馆也不会接纳武汉籍游客,你们只能住在隔离的医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劝说,家属们终于同意接受隔离。王友农不放心,又驱车跟到了隔离点大场医院,发现家属还有情绪,他就跑去附近的超市买了泡面、饮料、香肠、饼干等一大堆食品送过去。得知眼前这个始终和颜悦色、鞍前马后的大个子竟然就是邮轮公司的董事长,家属被感动了,再也没有说过一句抱怨的话。回到公司已是深夜,王友农这才发现肚子饿得咕咕叫,原来这一天他忙得午饭晚饭都没功夫吃,他取出一碗方便面,这,就是他的年夜饭。
从1月22日至29日,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共靠泊8艘国际大型邮轮,出入境旅客达30595人。作为亚洲最繁忙的邮轮母港,截至目前没有发现任何与港口有关的感染病例。这意味着,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做到了零输出、零输入、零感染。这8个昼夜,王友农没有回过家,几乎是24小时连轴转地带领全体员工打赢了抗击新冠的第一仗!
“船都停了,他怎么还那么忙,没空来看我呢?”王友农的母亲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这样说到。
1月29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暂时封港。但王友农并没有停下来。与他一起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宝山海关关长周国梁说,封港后,王友农针对国外邮轮在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拟出了很多建议。即便他明白,要说服国外邮轮公司采纳这些建议并不容易,但他依然愿意主动跨前,投入大量精力去做,并准备以全力推进。
2月21日,国务院发布《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邮轮怎样复工复产?怎样在做好防控体系的前提下,在企业运营的重压之下尽快让邮轮产业复苏?王友农带领着邮轮港团队投入了新一轮的课题研究,为疫情结束后快速提振邮轮市场做好充足准备。 春节后,王友农接到中国文旅产业振兴在线大会的邀请,邀约他在“山河无恙 感恩有你”大型公益活动中做直播交流,谈一谈如何“提升港口服务,提振行业信心”。王友农欣然答应,这也是他疫情期间日夜思考的问题。直播当天,王友农早早来到公司,调试台灯、电脑,做好直播准备。直播开始后,王友农充满信心地谈道:“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邮轮旅游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会对邮轮旅游的公共卫生安全管理产生历史性变革,但不会改变中国以及全球邮轮旅游市场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中国港口和邮轮公司在疫情的应对上是及时、有效、负责的。邮轮运营的复苏取决于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疫情防控形势,也取决于旅客对邮轮旅游安全性的信心。需要行业同仁一起加强对邮轮旅游的正面宣传,进一步加强源头控制、对邮轮口岸的排查力度,完善邮轮上的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机制……”直播中,王友农眼神坚定、声音洪亮。当天整场直播7万+条讨论,20万+人次观看。3月18日,王友农受邀做客广东新闻台《长三角文化纵横》栏目时表示:疫情对于处于复苏阶段的中国邮轮产业打击非常大,但是他坚信这并不会改变中国邮轮产业长期趋好的大趋势,未来邮轮市场恢复必须未雨绸缪。
4月23日,一篇题为《我在量子漂泊了60多天,终于回归上海啦》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当天凌晨4点40分,皇家加勒比“海洋量子号”邮轮获准非经营性停靠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全船353名超期服役的中国船员平安回到久别的祖国。这是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后,第一艘回归中国母港的国际邮轮。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皇家加勒比暂停了在中国母港的邮轮运营,由于各国对中国籍船员入境实施了更为严格的限制措施,大量中国籍船员在合同期满后无法在境外港口离船回国,他们的回家之路异常艰难。自3月下旬起,多家外国邮轮公司联名致函,请求为邮轮上合同到期的中国籍船员下船提供帮助。在上海市政府和宝山区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作为亚太第一大邮轮母港率先接收国际邮轮的非经营性停靠。
4月14日傍晚,王友农刚向区委区政府做了“量子号”回靠方案的汇报后,正准备回公司进一步细化方案,却在楼梯台阶上重重地栽了下来。120急救车把他送到医院,诊断为腿部四头肌群损伤撕裂,医生建议静养,不宜走动。因为住的老公房没有电梯,当天晚上是邮轮港的几名员工轮流把他背回了家。可是第二天一大早,他们惊讶地发现董事长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一根拐杖,一瘸一拐地来上班了,随身还带着一大包衣物,为了不再麻烦员工背自己上楼,他干脆住进了值班室。直到4月23日量子号回靠,这期间,王友农没日没夜地忙碌着: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方案、现场踩点确定作业流程、召开各种协调会议……4月22日,量子号回靠的前一天,因疲劳过度,他在参加一个直播论坛时不小心从椅子上摔了下来,这是他一周内第二次摔倒。在长航公安吴淞派出所所长于镭看来,这大概是老朋友王友农最累最辛苦的一天,他看到王友农拖着伤腿反反复复地踩点、走路线。于镭感慨道:“因为他不能出差错,这里是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母港,任何闪失都会对整个邮轮业产生巨大的打击,尤其是在钻石公主号事件后,所有的眼睛都盯着这里。”
4月22日晚9点,距离量子号靠港还有不到8个小时,王友农接到一通紧急电话:船上有一名外籍船员宫外孕出血,需要紧急救治。原本疫情下规定外籍船员不能下船,现在不仅得下船还要展开救治。王友农迅速与海事、急救中心等各方面取得联系,协调完整件事后他匆匆睡了不到3个小时,凌晨4点他又站在了码头现场进行指挥。
4月23日清晨,353名中国船员的手机上都收到了一条来自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温馨提示”:亲爱的“量子号”船员,欢迎您回到祖国。离船后,我们专业的工作人员将会对你的行李进行消杀……这条温馨提示是王友农特意嘱咐公司准备的,这是祖国迎接他们的第一句问候,许多船员看到后不禁热泪盈眶。当顺利送走最后一批船员后,公司党委副书记、港口运营总监徐红长抒了一口气,笑着对王友农说:“领导,这下你可以放心了吧?”没想到王友农却说:“我还是担心的,等14天以后这些船员隔离期满都安全了,我的心才放得下来。”
4月26日,在完成一大摊收尾工作后,王友农和周国梁关长约定第二天见面交流量子号回靠的经验并为之后回靠的邮轮做准备。晚上九点,他回复了办公室关于拍摄抗疫志愿者集体照的短信,这是留在他手机上的最后一条工作短信,一个小时后,他因突发脑溢血再一次重重地摔倒,昏迷不醒。
5月7日,位于宝山区指定隔离点的353名中国籍船员结束14天的隔离观察,启程回家。这一天,周国梁发了一条朋友圈:“多少个不眠之夜,我们一起反复推敲回家之路,今天,船员们终于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了。今天,更加祈盼着曙光中倒下的兄弟早日醒来,并肩再战。”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邮轮新兴市场和全球第二大邮轮客源国,中国成功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为全世界抗击疫情树立了标杆,也让全球邮轮界看到了重振的希望。由王友农指挥和带领的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防疫经验得到了国际邮轮业界的广泛赞誉,增添了邮轮行业有效防控疫情的底气和信心,各船公司已明确表示相关邮轮准备返回上海母港,希望在上海率先复航!
邮轮产业发展中:他是探索者
十年前,宝山抓住国际邮轮产业东移的先机,启动建设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从那时开始,王友农的人生,便与这个向海而生的梦想紧密相连。
2011年,时任上海市宝山区滨江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的王友农,亲身参与了全国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的申请创建工作,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初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5年的一天,王友农独自走在吴淞口的江岸边。这天他接到了组织上要求他调任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通知。离开熟悉的公务员系统,转而担纲一个刚起步的邮轮港公司掌门人,这样的角色转变,对于已经45岁的王友农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人生转折。
来到新单位后,王友农在班子会上表态:从此将以企业管理作为他的新使命,他愿意带领大家在邮轮产业领域干出一番新成绩。用他的话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当时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的办公楼,还只是宝杨路1号一幢不起眼的灰白色小楼,这里是王友农邮轮事业生涯的新起点。就是在这栋小楼里,他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第二个五年规划。
王友农上任伊始正值邮轮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黄金期,所谓居安思危,他并没有因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跻身亚洲第一大邮轮港而沾沾自喜,而是清楚地认识到港口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旅客进港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何解决?船票超卖现象如何避免?旅客登船体验如何提升?宝山邮轮产业如何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在下属员工的眼里,王友农这位新掌门人几乎是“零过渡”完成了从政府官员到企业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他紧扣公司发展核心问题,迅速做出反应。基于之前对邮轮港发展建设的深入思考,王友农准确指出: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头五年尚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经过深入调研,他亲自推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第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快乐港口、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共赢港口、示范港口”,并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一流邮轮母港。
新征程上,王友农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演变为世界邮轮经济发展史的上海传奇。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候船大厅,因其独特的造型被誉为“东方之睛”。它不仅见证了邮轮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更见证了20余项充满创新基因的探索在此落地生根。这些创新探索的背后,处处留下了王友农的身影……
随着大客流的常态化和游客体验期望值的增加,短平快的节奏让港口的服务面临重大考验。客运服务部的郭婉婷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她正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游客提供轮椅车,碰上来现场检查的王友农。“王董当时身穿一件老头T恤衫,胖胖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没有一点领导架子” ,郭婉婷回忆说,“他说这些爱心服务的做法很值得推广,跟我提出要把我们的一些服务变成标准的可操作的指导文件,并编纂成册。”在王友农的理念里,作为“亚洲第一,全球第四”国际邮轮母港,要致力于探索构建具有引领和示范效应的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在他的提议下,客服部打造了 “客服部服务规范手册”和“五心服务”承诺,2018年9月11日,上海吴淞口邮轮港作为全国首个邮轮港口服务标准化试点成功验收,成为中国邮轮产业的行业标杆。
2017年底之前,全国所有邮轮港都没船票。游客通过旅行社办完手续、缴完费,只能在出行当天到码头与导游会合。
没有船票,带来的是监管、经营、安全等诸多问题。邮轮一旦因气候原因无法准时启航,游客得不到及时通知,便会大量积压在港口,对公共安全带来较大风险。
面对当时邮轮市场的顽疾,王友农敏锐意识到建立邮轮船票制度的重要性。在宝山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他全身心投入邮轮船票试点申请工作中。
2017年10月31日,传来一个让王友农喜笑颜开的好消息:交通运输部复函同意在上海吴淞口邮轮港开始试点邮轮船票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以后,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的公共安全秩序有了极大提升,乘客、旅行社、船公司三方的法律关系得到明晰,游客的通关速度从原来的30秒缩短到目前的3秒左右。2019年起,由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试点的邮轮船票制度开始在全国邮轮港口推广应用。一张船票,承载着王友农对打造智慧港口、示范港口的坚定信念。在他的引领下,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不断呈现创新之举:通关条形码、自助办票机、弱光子安检仪、微米波探测仪、通道式红外测温仪打造“无摩擦进港”,高效的通关服务流程带动全国邮轮港口向前发展。
遇到困难时,王友农总是习惯说:“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港口的建设牵扯口岸单位、船公司和旅客等方方面面的不同需求。任何一个项目的改造升级,背后都凝聚着大量的协调推动工作。在邮轮港的泊位岸边,有一组巨大的集装箱式白色设备,这不仅是目前世界最大邮轮变频岸电系统,也是亚洲第一套邮轮岸电系统。 这套系统的诞生,源于王友农一个绿色的心愿。
2015年,他在一次专家研讨会上得到启发:“使用岸电可使船舶每次靠港减少高达95%的污染物排放量”。这个论断让王友农非常兴奋:如果岸电项目落地,将使港口节能减排、实现“绿色航运”成为可能。然而,当时世界上没有这么大的变频变压岸基供电系统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王友农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不断地进行岸基供电项目的调研、学习,借鉴相关的成功经验,编写了项目工可报告,并制定了岸基供电项目建设方案。方案完成后,在具体实施中又不断碰到难题:项目立项的审批、岸基供电用户变电站的选址及土地的来源、电网的接入……王友农亲自组织召开协调会,请市交通委、宝山区委、区政府、国网电力上海市电力公司的领导共同协调各项工作。在王友农坚持不懈努力下,2016年7月13日,世界最大邮轮变频岸电系统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试运行成功。这一岸电系统一年可替代电量366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3.6万吨,为其他邮轮港成功建设岸基供电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推动邮轮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王友农始终宏观着眼,细微入手,把自己的创造力和激情都倾注其中。他牵头创立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和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创设国内首批邮轮港进境免税店;他参与制定交通运输部等国家十部委出台的《关于促进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本市邮轮经济深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商务委出台的《关于支持宝山邮轮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为推动中国邮轮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友农农常说,“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想着如何将邮轮港建设得更具绿色、智慧、快乐、共赢、示范性。
他出国看到安检仪上的置物篮架美观实用,立刻嘱咐相关部门研究借鉴;他发现船员通道口的三级台阶,让一些拿着行李的船员上下不太方便,立即通知工程部建设斜坡,方便船员出入;他看到邮轮港的行李笼功能简单,能放的行李有限,马上和现场的操作人员沟通交流,找设计公司设计出了三层式的行李笼,成为全国邮轮港首创。“王董总是有很多创新的奇思妙想,”这是公司全体员工对王友农共同的印象。
2018年的一个炎热夏日,王友农和往常一样在码头巡查。这天码头的装卸工作量很大,王友农看见设备操作员们挥汗如雨的开着叉车来来往往地交叉行驶着,他感到既不安全也不环保。他马上召集相关领导开会,在会上他提出能不能设计一款固定行李装卸车,既能减轻员工的操作强度,又能降低能耗,提高效率。他牵头公司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制起了“邮轮岸边装卸作业车”。经过反复修改、实验、论证,2019年5月“邮轮岸边装卸作业车”正式投入实际装卸作业,经对比测试,该设备将行李装卸效率提高了67%,同时解决了原装卸设备的尾气排放污染以及噪音污染,为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做出贡献,还大大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安全性,受到码头作业人员以及船公司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风正劲,帆高悬,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建设赶上了中国邮轮产业蓬勃发展的黄金十年。宝山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持续加大对邮轮产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在区委书记汪泓的亲力亲为下,亚洲邮轮港口协会、亚太邮轮港口服务标准联盟、亚太邮轮经济50人高峰论坛,Seatrade亚太邮轮大会等全球顶尖邮轮发展智库、平台纷纷至沓来,宝山在全球邮轮领域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声音”。宝山邮轮产业的快速崛起,也为国际邮轮经济合作共赢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在全球邮轮产业举足轻重的地位。
按照区委、区政府对邮轮产业发展的整体构想,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宝山明确了“迈向更富魅力的国际邮轮之城、打造千亿规模邮轮链”的战略布局,提出了“一港一园一带一城”的邮轮产业发展格局。作为邮轮港公司的掌门人,王友农从无一丝懈怠。他始终把邮轮港的发展立足于宝山邮轮全产业链的发展来思考。回望王友农在邮轮产业上探索的脚步,人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激情的探索者和引领者。2019年,Seatrade亚太邮轮大会连续第四年在宝山举办。每次都是担任大会总协调组长的王友农此时又格外忙碌起来,在汪泓书记的带领下,他全身心投入到大会各项筹备工作中去。与以往相比,2019年大会的能级、嘉宾的层级大大提升,会议项目要求高、任务紧、变化大。“会议期间,他就像一个不停运转着的陀螺。”公司员工陈昊哲回忆道:“我们下午8点左右接到任务,要为一位重要嘉宾修改发言稿。第二天一早就是大会开幕式,王董带着我们逐字逐句斟酌、修订。改到凌晨4点,他看我们很疲倦了就对我们说你们先去休息吧。” 早上六点,陈昊哲发现王友农依然坐在桌子前静静地审核稿子。当时王友农对小陈说了句让他至今难忘的话:“邮轮大会是面向全世界邮轮产业的大会,是宝山的一张名片,我们必须一炮打响,不能有任何的失误。”
着眼大局,谋划长远,真抓实干,入手细微。这就是王友农极富个人特色的工作作风。从来到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那天起,“依港而兴”的梦想就深植在他的心里。他清楚地意识到:“邮轮”在宝山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和宝山转型的成效休戚相关。公司的发展建设,必须始终围绕服务于全区邮轮产业的战略布局。
他大力促进邮轮业界合作,使宝山成为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和上海国际邮轮旅游服务中心,成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研究平台和服务平台。在创新驱动的发展中,宝山依港而兴,成为最具探索精神的中国邮轮创新中心,引领推进中国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自开港以来,三年登顶亚洲第一、五年问鼎全球前四,游客接待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开创国际邮轮经济中国时代,创造了世界邮轮经济发展史的上海传奇,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山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勇立潮头创大业,开拓进取乐奉献”。作为宝山邮轮经济的建设者、参与者和亲历者,王友农见证了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这一“传奇”的诞生、成长和壮大,为上海宝山创造世界邮轮史奇迹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事家人心目中:他是好男人
对客服部基层员工马杰宇来说,关于董事长王友农的印象是一盘“西施豆腐羹”的味道。2019年春节前夕,客服部组织迎春活动“家的味道”,“新上海人”马杰宇烧了一盘拿手的家乡菜“西施豆腐羹”请大家品尝。那天王友农在外开完会匆匆赶回活动现场,“他非常谦逊地跟我们一一打招呼,说不好意思迟到了,尝到我那道菜的时候,我知道已经放凉了,味道肯定不怎么样,但他仍然赞不绝口,说特别鲜美,还问我用了哪些配料”。这让马杰宇觉得,自己所在的这个集体,和这盘“西施豆腐羹”一样,一下子有了“家”的味道。
“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话”,吴淞口国旅的丁伟说:“我会选择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暖男’”。2019年10月,宝山区成功举办第四届亚太邮轮大会。和往年一样,王友农担任大会的总协调组长,吴淞口国旅则配合总公司负责大会的后勤保障及会议现场的组织协调工作。就在会议召开的前一天,丁伟突然接到王友农的来电,让他预定一个生日蛋糕,并重点强调要先汇总宝山几家甜品店的蛋糕式样给他。当时丁伟的内心还有点小情绪,“不就是买个蛋糕,至于这样费心吗?”
第二天,丁伟将自己汇总的几十款蛋糕样式递交给了王友农,“十月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斜射在王董的脸上,他依靠在沙发中间,眼睛下方有着明显的黑圈,带着几许疲惫和憔悴。他脱下框架眼镜,因为近视加远视,只得将手机靠近脸,微眯着眼睛看着屏幕,用手指认真地滑动着,不停地前后翻页,并时不时地停下动作思考,随后指着照片兴奋地对我说:确认了!就这款!”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丁伟仍然历历在目。他记得自己看了一眼手机屏幕,“原来是一款大胡子式样的蛋糕,就是卡通片中大力水手的样子”。他轻声附和了一下,心里却暗暗觉得领导的品味有点“谜”。当天的欢迎晚宴上,当这款“大胡子”蛋糕出现在餐桌上时,蓄着大胡子的嘉宾,英富曼海事集团的总裁安德鲁先生从惊讶到激动,并热烈地与王友农握手、拥抱,还像个孩子似地和“大胡子蛋糕”合影留念,丁伟这才恍然大悟。
2017年国庆前夕,当了十几年“邮轮人”的徐红,头一回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和家人一起登上轮船。当时她选择的行程是9月27日出发,10月1日回港的“盛世公主号”。尽管10月1日这天还是徐红的生日,但她却特意选择了这样的安排,“因为那天两船同靠,总归不太放心,下船后就能直接加入工作”。和任何一个节假日一样,王友农也一定是在现场。那天中午,王友农叫上徐红,说一起去附近一个农家乐吃顿便饭。徐红心里觉得奇怪:平时这么节约一个人,从来都是吃食堂,今天怎么会下馆子?到了饭店,徐红发现自己的几个同事也在,心想可能是有什么工作事宜要谈。直到半程,服务员捧着蛋糕上来,同事们唱起生日歌,她这才明白过来,原来一切都是董事长事先安排好的,想给她一个惊喜。徐红有些意外,也很感动,没想到董事长这么忙,还记得自己的生日。也是在那一次,徐红才听说,有一年的十月一号,单位食堂早上吃面,也是王友农特意嘱咐了食堂。
“我和别的同事不太一样,我是他的第一个学生”。当得知王友农因为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时,党群工作部的风控主管李阳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反应是“颤抖”。当时也没顾上请假,李阳拉上一个同事,俩人匆匆赶往医院,“之前都没有意识到,原来我对他的感情这么深,这么多年我一个人在上海,但是只要有他在,就觉得无形中,在你困难的时候会有人给你托把手,会有棵大树为你遮风挡雨,这是连我父亲都没有做到的事。”
2013年的秋天,李阳考入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只身来沪求学。导师见面会那天,唯独她被分配到了一个校外导师,当时还觉得特别“丧”,校外导师哪来的时间辅导自己的课业?也就是在那一天,李阳第一次见到了王友农,“稍微有点胖,讲话挺和蔼的,完全没有官腔。”那个时候,李阳不会知道,这个“胖胖的”导师,会在她今后的人生中扮演何等重要的如师亦如父的角色。2016年,在王友农的悉心指导下,李阳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论文的主题是“邮轮岸电”,这在当时是一个还未正式实施的项目,大量的资料都是王友农多方搜集之后提供给她的。之后通过校招,李阳以管培生的身份进入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上班第一天,李阳清楚地记得老师对她及一起前来报道的几个管培生说:“你们还年轻,不要以为进了国企就万事大吉,不要放弃学习,没事多考考证书,实在不知道考什么,就学英语吧”。正是这一番话,“刺痛”了李阳。初入职场的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任何规划,甚至的的确确还抱着一种“进入国企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心态。也正是在王友农的建议下,入职四年来,李阳不仅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还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不少证书。“他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对我来说,他是指路人,是迷茫时候的一座灯塔。”
而在生活上,和每一个爱操心的“老父亲”一样,王友农和李阳最常聊起的话题就是她的“人生大事”,总是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年纪也不小了,再下去可就嫁不出去咯”。王友农昏迷后,李阳连着一个星期几乎天天都梦见他,梦里,她穿越回了老师倒下的前一天,硬是拉着他上医院看病,但每每都哭着醒来。她特别后悔,自己怎么没有早点告诉老师,其实已经有了一个交往了几个月的男友,正打算来年结婚,“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老师有一天能醒过来,想亲口告诉他,明年春天,一定要打扮得精精神神地来当我的证婚人。以前他是我的大树,以后,我做他的大树,我来保护他。”
几乎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和家人相处的时光不可避免地就会被压缩。女儿王伯源说自己对父亲的记忆是“碎片化”的,因为“他不是经常在家的人”。小时候王伯源喝牛奶会吐,长大后,去异地求学,独自在国外生活,一些饮食习惯早已发生改变,但父亲对她的印象却依然停留在当初那个“喝牛奶会吐”的小女孩时期,再后来每当看到女儿喝牛奶,都会满脸疑惑地问:你不是喝牛奶会不舒服么?而王伯源能回忆得起来的为数不多父女间的独处时光,大多是在车里渡过的。“上中学那阵我每天六点半就要出门,他一早送我去学校,然后直接去单位上班,就是在路上,我跟他才有机会聊一些自己的近况,但他经常会走神,要喊一声或拍一下,我知道他脑子里其实在想工作上的事”。尽管如此,王伯源却十分理解父亲的工作,而理解,是因为懂得:“我从来不觉得父亲对我关心太少,反而他是我最崇拜的人,他的性格就是这样,一旦要去做一件事,就会全身心地投入”,父女俩的心是相通的。
王友农的爱人李国苹提到了一件不为人知的旧事。时间要倒回到1988年高考那一天,王友农正紧张地站在考场外准备参加数学考试,这也是他最擅长的一门学科。谁料有个同学突然发现准考证忘带了,王友农二话没说跨上自己的自行车就飞奔去帮同学拿准考证,结果那场考试他迟到了。因为来不及做,放弃了整整60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和自己最心仪的上海复旦大学失之交臂。踏上工作岗位后,他资助过贫困学生,也三五不时地会去看望独居老人,李国苹眼里的丈夫,“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如今两人依然住在一栋没有电梯的老式公房里,在房价低的时候,他们也曾想过要换房子,不一定是电梯房,底楼也可以,“但他实在没有时间去看房”,这一拖就到了现在
因为丈夫的常年晚归,在家里为他“留一盏灯”是李国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现在,这盏灯每天都亮着,“就希望有一天能等到他回家”。
来源:上海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