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人生路标——记共产党员、襄樊军分区休干所离休老干部于廉

发布时间:2008-10-24 08:00 | 来源:汉江传媒网 2008-7-3 20:21:36 | 查看:3088次

老战士于廉(中国好人网责任编辑周仙姿配图)

  小记者月两名老战士边宝山、于廉(右)合影 刘涛摄(中国好人网责任编辑卢亚飞配图)

  颁奖辞:一位年逾八旬、还依然坚持学习的老共产党员,一位对信仰永不动摇和无比执着的老人,他用一个老军人旷达的家国情怀,教育自己下岗的子女们接受社会变革的考验,他用自己的行动捍卫共产党人不谋私利的尊严。

  ◎黄泳波

  80岁高龄,身患多种疾病,左眼失明,右眼仅0.3的视力,却写了两尺多高的读书笔记,16万字的学习心得。

  他用言行感染子女,4个子女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都能像他一样为国分忧,人们称赞他家是“一家清廉,满门忠诚”。

  信仰,心中不灭的灯。0.3的视力,两尺多高的笔记,16万字的心得体会

  于廉18岁投身革命,上个世纪60年代到襄樊工作,先后在谷城、枣阳、襄樊军分区担任过多年领导职务。

  从1975年起,心肌梗塞病就一直缠着他。病危、抢救、治疗,再病危、再抢救、再治疗,于廉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于廉说:“我的生命是党给的,我终身感激党。”离休后,他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坚持学习3个半小时。他说:“人离休了,但对党的信仰不能离休,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形势,理解党的方针、政策。”

  每天3个半小时的学习,对于健康人来说容易,但对于老则是意志的考验。1994年,于廉患白内障,左眼失明,见光就流泪,老伴只好每天帮他用纱布敷着眼睛。右眼的视力仅有0.3,别说看书看报,就是日常生活都很困难。但这没有难住于老,他让老伴买来10倍的放大镜,用铁丝做成支架,一行行地在书本上挪动。

  凭着顽强的毅力,于廉通读了《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三个代表学习纲要》、《群众关心的25个问题》、《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有的篇目他还读过多遍。他边读边记笔记,将所思所想写成心得体会,与子女和军休所的干部们交流。

  于廉说:“为什么有人爱发牢骚,原因就是学习不够,不能正确看待改革,理解形势。”

  别看于廉离休多年,但只要谈起“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些理论问题,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军分区干休所政委陈申义介绍说:“于老至少每两个月给我们讲一次课,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八十岁的人,真不容易。”干休所的干部称赞:“于老讲课总是紧密联系当前实际,分析深刻,形象生动,年轻人也爱听,很受教育。”

  “家庭会”让信仰与忠诚薪火相传。全家6人无偿献血可救132人性命

  “俊萍、晓军、俊华、晓东,我最近考虑了几个问题,想和你们谈谈,”1994年2月13日是农历正月初四,于廉叫来4个子女开“家庭会”。

  于廉写了一份近5000字的感想———《对孩子们讲的几个问题》,其中写道:“我和你妈妈一生没有虚度年华,尽自己力所能及,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我们从未消极过……”

  小女儿将这份感想念给婆婆听,婆婆掉泪了:“你爸爸的境界常人比不上啊!”

  从那以后,只要儿女在家,“家庭会”准时在饭后进行,后来孙子辈也都参加。小儿子于晓东将父亲近年来对他们的教导,记录整理,和妻子一起打印成册,有近百页。于晓东说:“我爸的话题总是时下最新的,他不光总结过去,还教育我们对将来充满希望,他总是把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传给我们,我们觉得这些很宝贵,对我们是笔财富。”

  大儿子于晓军工作的化工产品进出口公司,2000年破产了。下岗后申请的低保直到2003年8月才批下来,每月80元钱。这段时间里,于廉每个月从离休工资里拿出500元给儿子,并开导他“你自己要慢慢找事做,能生活下去就行”。当时社会上有人对下岗失业议论较多,于廉又运用所学,告诉儿子应该怎样看待下岗,怎样清醒认识改革的意义,教育儿子支持改革,多做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事。

  有朋友劝于晓军:“凭你爸的面子,你还怕找不着一个好单位?跟你爸爸求求情,请他出面帮助找个好单位。”

  于晓军说:“我爸从不搞特殊,再说我和我爸的思想是一致的,凭自己的本事干吧。”

  其实,于晓军心里明白,这件事找爸爸是绝对没有用的。当年于廉在担任枣阳县委书记的时候,山东老家的侄儿心想叔叔是县里的“一把手”,安排个把人的工作还不是小菜一碟?于是满怀信心,千里迢迢来到枣阳,请叔叔帮他安排工作,谁知却被于廉一口回绝。侄儿在枣阳缠了叔叔40多天,最终还是被叔叔劝回了老家。

  2004年2月份,于晓军靠英语特长,联系到一份临时工作,在学校带英语课。父亲知道后对儿子说:“要珍惜,干什么工作都要好好干。”

  让于廉骄傲的是,于晓军是襄樊市的无偿献血状元。从1999年10月于晓军第一次献血,到2005年11月4日,他已无偿献血22000毫升。

  2003年11月,社会上还没有人正式捐血小板,于晓军主动说“我第一个来”。当年农历腊月二十八,血库B型血告急,刚捐献血小板不久的于晓军得知这一情况后,说:“我符合血型,我来献。”就带着儿子一起各献血400毫升。

  有人不理解。于晓军说:“父亲教育我们多为社会做贡献,我不求回报,只是在尽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于廉抽出一张发黄的纸,上面是他细心记载的一家人每次无偿献血的情况。全家6人共无偿献血26500毫升。这些鲜血可以挽救132个人的性命!

  和哥哥一样,弟弟于晓东一直在一个效益不好的单位工作。于晓东曾经试探让父亲出面调个好单位,结果被父亲一口回绝。

  对于子女的工作,于廉的态度是: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有工作就行。他说:“如果托人,也能帮孩子解决问题,日子会过得更好些,但拿党的原则做交易的事我不干!”

  一份遗嘱,几多深情

  1994年,于廉给子女们写了一封长信和一封遗嘱:“我和你妈妈一生坚决奉行清正廉洁,过去工资不高,再加上我们出手又大方,所以没给你们留下什么遗产,仅有几件破旧家具,不值几个钱……我们惟一感到骄傲的是给你们留下了好思想、好作风、好道德品质。”

  于廉在遗嘱中写道:“我死后丧事要从简,不发讣告,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要求组织写生平事迹,不开追悼会,不要惊动麻烦上级领导和我的生前好友……”

  父亲的胸襟,子女深为钦佩。

  “于老为人正直、认真,是老干部的优秀代表。他们家是个先进集体,于老是这个先进集体的标杆!”襄樊军分区干休所政委陈申义称赞说。

  颁奖辞:因为他的一封信,促进了一条污染了许多年的河水变清,使两岸农田重飘稻香,惠及两省千千万万的百姓。仅从这个意义上说已经功不可没,而超越事情本身的是,一个小小少年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神圣高尚的社会责任。

  这,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弘扬的精神。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