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22 22:0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0年9月2日 | 查看:915次
人物故事:
望夫山,位于赤壁市南郊20公里的新店镇。这里曾养育出了许多红军烈士,革命英烈的精神至今仍感召着后人。如今,出生于望夫山脚的古稀老人饶邦炎,筹资81万元建起了一座红军烈士碑林。
在风景秀丽的望夫山,沿着山间小路拾阶而上,可以看到一处碑林,180多块石碑上,刻着当地28位红军烈士的生平、缅怀诗文。碑林气势恢宏,共分为纪念牌坊、缅怀碑廊、名人题字、邑员吟碣、乡人祭题等几大部分。
碑林中,随处可见花篮、花圈,这是前来参观的人们敬献给烈士们的。山脚下有一排平房,是用作办公、居住和参观之用。
已是古稀之人,为何不在家颐养天年,而想到建碑林呢?谈起其中的原由,饶邦炎动情地说:“这是为了一位老红军的嘱托。”
为了一位老红军的嘱托
1935年,饶邦炎出生于新店镇望夫山村一个贫穷农民家庭,母亲廖莲元是一位革命烈士的遗孀,她的丈夫饶楚会牺牲时年仅21岁。廖莲元改嫁后,生下饶邦炎。
望夫山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早在1925年,漆昌元烈士(蒲圻第一任县委书记),在这里宣传马列主义思想,播撒革命的火种。望夫山人民积极响应,成立农会,参加革命活动。望夫山脚下,许多“泥腿子”参加了革命……
小时候,他常听母亲说起那段不平凡的历史,饶邦炎幼小的心灵里萌生了难舍的红色情结。怎样才能将自己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付诸行动呢?多年来,饶邦炎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
1987年,从望夫山走出去的老红军李平回到故乡赤壁检查工作,特地抽空来到望夫山。在自己当年浴血奋战的地方,老人驻足不前,思绪万千。
“李老,您在想什么呢?”一旁陪同的饶邦炎问。李平感慨不已:“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在这里,要是能在这里建立一个纪念碑,让后人缅怀他们该多好啊。”
李老的一席话,让饶邦炎深受感动。他当即向李老表示:只要有时间、有条件,他一定尽力办好这件事。
1995年,饶邦炎从赤壁市农委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建红军纪念碑。
令人动容的红色历史
筹建纪念碑的第一步是整理资料。从1996年开始,饶邦炎与党史工作人员一道梳理那段久远而不平凡的历史。饶老说,这段红色历史让他感到自豪。
经过几年的收集、整理,望夫山的红色历史的脉络凸现在眼前:1928年4月,共产党员饶裕启、周努力在新店、望夫山等地创建党的基层组织,受敌破坏。当年10月,蒲圻临时县委书记陈克昌派徐自然到望夫山发展党组织,12月,创建中共望夫山党支部,办公地点就设在七星庵内。为了加强赤色区域的领导,县委决定在全县设立东南西北四个区委。
1932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剿,区委机关被迫解散。短短几年间,望夫山先后有28位红军烈士遇难,鲜血染红了这片贫瘠的土地。
这一段历史令望夫山人骄傲。饶邦炎觉得,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让他更加崇敬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与气概。
饶邦炎认为,修烈士陵园、树纪念碑,都不足以表达后人的敬仰,不能让后人全面了解这段珍贵的历史。于是,他决定修建一个烈士碑林,将每一位烈士的事迹都铭刻在石碑上,让后人永世铭记。
春燕衔泥,动建碑林
2001年2月,饶邦炎邀请一批老同志开会,专门研究修建红军烈士碑林事宜。会上,大家一致表示赞同,并当场慷慨解囊,捐出数千元。从这以后,饶邦炎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建好红军烈士碑林。
建碑林首先得筹钱。在外地工作、经商的望夫山人员;赤壁出生、工作过的领导、企业家……饶邦炎都想方设法,与他们取得联系。
一次偶然的机会,饶邦炎结识了著名经济学家、时任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廖丹清。
廖丹清也对望夫山这片红色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饶邦炎请他担任顾问,廖丹清满口答应,并当即捐出5000元。2004年初,廖丹清临终前对妻子说:“我想葬在望夫山,跟红军烈士作伴!”廖丹清病逝后,按照他的遗愿,家人将他的骨灰安放在烈士碑林旁。
在饶邦炎的不懈努力下,2001年7月,红军碑林正式动工。由于经费短缺,饶邦炎只得边筹资,边建设。在一片荒山野岭之中,修建如此多的碑林,困难可想而知。当时,山上没有路,饶邦炎与包工头亲自上山勘探,他们拉着藤条上山,脸上和手上多处被划出血口子,但他丝毫没有怨言。
为节省经费,饶邦炎对每笔开支都精打细算。2003年,赤壁城区进行人行道改造。饶邦炎得知这一消息后,四处托人帮忙,终于将废弃的9车地砖运到望夫山,修建了几百米便道,仅此一项,就节约了5000多元。
“愚公精神”感动社会
2001年,时任赤壁市长的王汉桥来到望夫山,看到山上立起的一块块石碑后,十分感动。他对饶邦炎说:“你的精神好,事也干得好!”当即捐出1000元,表示将尽力支持饶老。
饶邦炎的“愚公精神”,也感动了社会各界。在他的一个账簿里,清楚地记录着每一笔捐款:省民政厅拨了3万元;省建设厅、水利厅、水产局各捐资2万元;赤壁市政府分3次拨款3.8万元;周边的咸安区、嘉鱼、崇阳、通城等县也各资助了1万元;赤壁市水利局、广电局、电信局、新店镇都为修建红军碑林提供无偿援助……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几年时间里,饶邦炎共筹集200多笔捐赠的钱物,加上他自己拿出的2万元,共计81万元。
2004年9月,红军烈士碑林首期工程完成,并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前来参观、凭吊的村民、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多达1万余人。
远在台湾的88岁的邹文美先生,得知饶邦炎修建红军碑林的义举后,十分钦佩。老人专程从台湾赶回赤壁老家,并赋诗一首:吾乡诸俊彦,重建望夫亭。前朝节义事,后世应传承。水是故乡美,月是故乡明。万里寄片语,只为故乡情。
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红军烈士碑林从当初的规划,到今天初具规模,凝聚了饶邦炎的无数心血。退休至今,他很少有时间休息、娱乐,从周一到周五,他都在外奔走筹款,双休日,他就来到碑林现场,与工人们一道工作。
有些人对此不理解,而饶邦炎却说:“人生在世,应该做点有益的事,修建碑林,一是对红军烈士的纪念,二是用自己的余力为家乡办一件实事,为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
“这里的财产,我不要一分钱。”年逾古稀的饶邦炎说,工程全部完工后,他要将碑林交给当地村委会管理。
由于经费短缺,饶邦炎还想在山上开发种养殖业,让管理碑林的村民有收入来源。
目前,红军烈士碑林已移交望夫山村委会管理,村级自筹经费用于完善碑林的其它设施。老人希望,今后这里成为人们凭吊先烈、观光旅游的风景区,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湖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