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生命的守卫者 ——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张俊凯

发布时间:2020-08-18 22:06 | 来源:科技日报 2020年08月18日 第03版 | 查看:1123次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付 凯 汪学潮

眼前这个东北汉子,黝黑、壮实,干干净净,与陌生人说话时,明亮的眼睛会变得有些羞涩,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这不是他惯常的样子。在战友眼里,他总是一脸油污、一身油渍,手拿扳手,整日与战车相伴,也只有在那时,他才会自信地谈笑风生。

  张俊凯,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团二级军士长。采访中,他总是把自己定位为一名修理工。但这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修理工,却有着10余项革新和发明成果,并获军队科技进步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一等功臣。也正因如此,他配得上“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

  护送战车驰上长安街的“幕后功臣”

  初识张俊凯是在去年9月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集训点采访中。当时,他所在方队的方队长张志兵讲述的一个故事,一直让记者记忆犹新。

  国庆阅兵分列式倒数第二次合练,军委首长亲临现场,各装备方队即将完成最后一次发动。这时,张俊凯所在方队有一台车辆无法正常行驶,而此时距合练已不到10分钟。

  张俊凯和厂家派驻工程师代表火速前往,检查车辆状况。厂家代表判定原因:车辆制动皮碗损坏,导致制动气室漏气,无法维修,需对零部件进行更换。现场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知道,这不仅意味着这辆车无法参加合练,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将会影响整个阅兵进程。

  “可能是昼夜温差大,皮碗热胀冷缩导致零部件密封不严造成的,紧紧螺丝试试。”不等厂家代表反驳,张俊凯拿起两把扳手俯身钻入车底,短短几分钟故障排除。在场官兵惊呼:“神了!”

  回忆起这件事,这位“幕后功臣”说:“驾驶员驰骋疆场固然威武风光,但优秀的修理工却是铁骑生命的守卫者,更是保障打赢的基石!”

  光凭热爱干不好修理工

  入伍之初,张俊凯被选为驾驶员。可就在那年,他的弟弟因车祸不幸去世。肇事司机不懂修理,忽略了刹车失灵的征兆,酿成大祸。而不久后的一次演习中,他由于不懂修车,导致驾驶的车辆“趴窝”后没能及时排故,延误战机,大败而归。

  两次切肤之痛改变了张俊凯的人生。他下决心要成为修理战车的“神医”,而这个决心很快变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脏不怕,累不怕,他狠下心来刻苦钻研,只要是军车需要维修,他总会抢着上。从解放141、北京213到吊车、消防车、电站车,他来者不拒。晚上,他捧着教材研究故障原理,书籍翻破了几十本,记了25万余字笔记,最终熟练掌握了车钳铆焊、制图加工等10多种技能。

  “这些年,他躺在修理平板车上的时间,比躺在床上的时间都多。”战友这样说道。

  光凭热爱干不好修理工,还得能举一反三、创新超越。

  2007年,部队配发医疗方舱,原有供电车无法满足方舱供电需求,张俊凯主动请缨进行攻关。他带领课题小组攻克了发电机安装调试、触控程序编写等9个核心技术,仅用3个月时间,便设计出自行野战发电车,节省了几百万的采购经费。

  这些年,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先后研制出10多项革新器材。

  创新让战场多一份打赢底气

  23年间,张俊凯修理过的车型超过30种,车辆8000余台次,单调枯燥的拆卸、维修、组装,让他对车辆装备庖丁解牛般了熟于心,也为创新提供了良田沃土。

  有年冬天,一场高寒地域演练中。经过一夜修整,多辆运输车在天亮出发前“趴窝”。张俊凯火急火燎跑去查看。原来,-30℃的低温,把发动机机油冻成了“浆糊”。他带着修理工钻车底用火盆烤、喷灯烧,折腾半天车辆才发动。

  “车的‘心脏’因为天冷‘罢工’,能不能给它装个‘起搏器’?”战友觉得这是异想天开,可他不这么认为。

  几个月里,他反复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寻求破解之法。地方大学的一位教授被他感动,指导他掌握了发动机自控技术。以此为基础,他研发出全军首个严寒条件下“汽车定时启动运转保温装置”,实现了车辆在-20℃—50℃低温条件下维持快速启动的能力,有效提升了高寒地区野战运输保障能力。

  科研成果申请奖励现场,只有初中学历的张俊凯受到质疑。可当他仔仔细细把设计原理介绍之后,在场专家都竖起大拇指。该成果一举拿下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国工匠之于国家,“士兵工匠”之于军队。正如采访中张俊凯说得最多的那句话,“这辈子就是为修理军车而生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