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扶贫干部在路上—— 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3图)

发布时间:2020-08-10 11:04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0日 07版 | 查看:1218次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沙沟乡阳庄村上圈组被绿色覆盖。新华社发

   【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看发展、强信心(之一)】

   【开栏的话】

  近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面向海内外发行,在各界读者中引发强烈反响。全书收录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指示、批示、贺信等,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透射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国发展、影响当今世界的真理光芒。

  学思想、悟思想、用思想,知行合一方能入脑入心、落地生根。为了立体展现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引领发展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和现实伟力,深刻发掘这一思想所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真挚人民情怀、高度自觉自信、无畏担当精神、科学思想方法,本版特开设专栏,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摘取部分重要论述和经典金句,邀请各行各业干部群众、典型人物讲述不负总书记嘱托与厚望,以奋斗实干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感人事迹与心得体会,并请专家学者深入解析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的深刻意义,以期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事业发展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

  首期,让我们聚焦总书记对扶贫干部的嘱托与要求,把目光投向为决战脱贫攻坚矢志奋战的扶贫干部。

28岁,我在深山“穷旮旯”里当上第一书记

    河北张家口市张北县许家营村蔬菜大棚迎丰收。光明图片

贵州六盘水市大湾镇海嘎村村民在采收当地特色产品赤松茸。光明图片

  【一线感悟】    

  “要关心爱护基层一线扶贫干部,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激励他们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工作。”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海嘎村位于贵州最高峰韭菜坪的半山腰,平均海拔2400多米,1998年才通路通电。2010年3月,我来到海嘎,成了这里的第一书记。那时我28岁,自信地以为我这个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能很顺利地帮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过上好日子。然而,初到海嘎村,一件事深深刺痛了我。

  当年大旱,村民们用水困难。大湾镇政府送来了250桶50斤装的白胶桶装水。当我们通知乡亲们来山上村办公室领水时,听到最多的却是“除非把水送到家门口”。原来,很多村民嫌路远难行,不愿前来。

  做第一件事就碰了一鼻子灰。始料未及的我给父亲打电话抱怨,没想到,父亲语气严厉:“如果农村工作那么好干,为什么还要派你们去?”连续好几天,父亲的话不时在我耳畔回响。慢慢地,我想通了:做脱贫致富工作,可不是三两天就行的,更像是烟火熏腊肉,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再来一次。只有用心用情用力,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这11年来,村里不管谁家有大事小事,我都主动搭把手、出份力,或是帮着协调解决困难,或是调解矛盾纠纷。渐渐地,村民们和我亲起来了,工作也好做了很多。

  现在,我们正在推广“千家万户小康菜园”。长期以来,村民的饮食结构都以土豆和腊肉为主,营养跟不上。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让各家各户种上葱姜蒜,同时还指导村民种植食用菌,学会农业技术。

  最开始,村民们不太感兴趣,我们就挨家挨户去动员。村民李大尹去年在我们的支持下种植赤松茸,取得了可观的收益,不少村民看到了,纷纷动了心。我们立即创造条件,帮他们行动起来。就这样,在我们驻村干部的带动下,乡亲们脑袋里的“除非”渐渐变成了“我要”,在致富路上主动迈开了步子、甩开了膀子。

  总书记对我们扶贫干部非常关心,多次鼓励年轻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去历练。党的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我们贵州省代表团的讨论,我有幸当面作了汇报。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一直激励着我继续奋战在基层一线。如今,年轻的扶贫干部越来越多,大家的干劲越来越足。

  11年,我见证了海嘎村的巨大变化,曾经的“穷旮旯”也拥有了好光景。2019年,海嘎村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最后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35人全部脱贫,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有幸亲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历史时刻,这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幸福。往后,我会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带着村民们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讲述人: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杨 波)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吕慎、王建宏、耿建扩、李宏、张国圣、李丹阳、王斯敏)

把摆脱贫困的种子“种”在村民心间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西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宁夏唯一一个没有脱贫出列的县。2019年3月,我来到西吉县黑大庄村驻村扶贫。这个小山村山套着山、沟连着沟,有一种“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隔绝感。环境如此,怎样扶贫?我心里犯起了嘀咕。一次拉家常,村民的话给了我很大启发。村民苏生发说:“全村几百号人,孩子就有七八十个,但上学还要到邻村去,每天翻山越岭走好几里山路。依我看,先把娃娃们上学的事解决了,比啥都强!”

  再苦不能苦孩子,解决好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才能把乡亲们的心聚在一起。村里停办学校多年,有教室,没有教具和老师,我们就联系镇中心小学,要来了桌椅板凳和教学用具,并在县教育局和兴隆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两位愿意来教书的老师。去年9月,时隔6年,黑大庄小学终于复学了,整个村子一片欢腾。

  29岁的村民马国强,十几岁时就一个人到新疆打拼,养过鸡、卖过菜,但都失败了。去年听说老家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便带着老婆孩子返乡创业。由于不是建档立卡户,他享受不了一些惠民政策,我们就把他纳入边缘户,帮他盖起新房,建起牛棚,还承包了10多亩地种植芹菜。“感谢党的扶贫政策、感谢工作队。今年,我光销售芹菜就有10多万元净收入呢。”马国强笑得舒心,干得起劲。

  为了把摆脱贫困的种子“种”在村民心间,我们和村委会一道建立“黑大庄党员学习工作群”,创建“美丽黑大庄”微信公众号,每周组织大家学习扶贫政策和最新资讯,并搜集了一批脱贫致富事例,让大家学习反思:人家能穷则思变,我们为啥不行?我们还组织村干部外出学习参观,同时邀请村里“致富能手”“土专家”“农博士”现身说法,传授致富经验和技术。

  马生奋2018年12月担任村支书,抓工作的思路一开始不是很清晰。驻村工作队成了他的好帮手,积极配合村委会开展工作,联合帮扶责任人,走村入户宣讲国家扶贫政策……今年,村里申报养牛示范村项目,需要家家户户修建青贮池。为了化解一些村民的畏难情绪,我们和马生奋一起做动员说服工作,一遍遍分析利弊、鼓劲打气。终于,村里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修建了首批青贮池。现在,黑大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家有增收项目、人人有稳定收入,已于今年初整村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们,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我相信,扶贫干部和基层干部并肩战斗,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意识会越来越强,一定能走出一条更精彩的致富好路子。

    (讲述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驻西吉县兴隆镇黑大庄村扶贫干部 杨文臣)

“像李保国那样,全心融入群众”

 “路很长,我们肩负的责任很重,这方面不能有一劳永逸、可以歇歇脚的思想。唯有坚定不移、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才能无愧于时代、不负人民。”

  ——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李保国同志是河北农业大学扶贫干部的优秀代表,他35年如一日,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得到了农民兄弟的高度认可。作为李保国身边的人,我深深被他的事迹所感染。2018年年初,学校动员大家到张北县驻村扶贫,我主动报名,成了张家口市张北县许家营村第一书记。

  许家营村有一部分老龄户、大病户,只能靠儿女赡养和政府兜底脱贫;还有相当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前只是种植莜麦、亚麻等传统作物,收入微薄,苦于找不到新的生产门路,有劲没处使。

  经过调研,我们帮村里制订了夏季瓜果蔬菜发展规划,带领村民进行规模化高效化瓜果蔬菜种植,逐步形成了村支柱产业。现在,全村共有16个蔬菜瓜果种植大户,新建大棚310个,62名贫困户在此就业,每年产值约400万元、产业纯收入约280万元,直接受益贫困户达65户,成为全村高质量脱贫和部分村民提前步入小康的重要保障。

  郝海龙是村贫困户中的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以前主要靠打零工谋生,现在种植12个蔬菜大棚,每年稳定收入六七万元,不仅脱了贫,还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王前是一名老实巴交的庄稼汉,由于年岁较大,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如今,老两口都在村里的蔬菜大棚就地打工,每年家庭收入达四五万元,生活大为改观。

  两年多的扶贫工作让我深深感到,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像李保国那样,全心融入群众,这样,我们说的话才有人听、做的事才有人认。入村之初,最大的障碍是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对干事创业缺乏信心和热情。那时,是李保国初创富岗苹果、绿岭核桃产业时的方法与韧劲给了我们鼓励和启发。我们把李保国的故事讲给村民听,请村干部、年轻人走出去参观学习,增强了他们种好蔬菜的信心和决心。

  为了给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我们组建了专家团队,培养了技术骨干,确保蔬菜高产优质。为优化种植结构,我们还成功试种了草莓等高端错季品种。当地人少地多,习惯了粗放式种植,开始时对教授的技术指导不以为意,我们专门开辟了一片示范田,农民种什么我们也种什么。“比拼”下来,我们的示范田产量品质都明显占优,乡亲们这才打心底服了气。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赞扬他“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向这位“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学习。我会牢记总书记嘱托,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讲述人:河北农业大学党委组织部副处级组织员、扶贫干部 郑大鹏)

“乡村一天天变好,每份付出都值得”

“要加大工作力度,聚焦突出问题,逐村逐户逐项查漏补缺、补齐短板。”

  ——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2018年8月1日,我入驻黄水镇清河村。清河村位于石柱县东北部,平均海拔约1550米,山路险峻崎岖,冬季时常冰雪封路,是全县条件最为艰苦的高山村之一。

  在村里走家串户了解情况,要面临很多困难与挑战。有一次,刚入村不久的我和村干部们一早走在山梁上,去一位村民家商量搬迁事宜。那是个冬日,耳边寒风刺骨,脚边深渊万丈,我的腿不由得酸软颤抖,只能抓住树枝向下溜。

  为村里谋发展,变革是难免的,有时会遇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我们就逐户走访做思想工作。在修建青龙组至湖北利川市建南镇的公路前,村民张锡斌担心修路会毁掉他修建的蓄水池,坚决不同意公路走向,要求更改施工线路。我和村组干部多次和他沟通,反复讲解法律法规,讲明不能更改线路的原因,并为他算个人的经济账、发展账,终于打消了他的顾虑,得到了理解和支持。

  江书福是全村最后一位脱贫的村民,以前做事没有规划,意志消沉,妻子也因此离开了他。今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江书福主动报名担任志愿者,和村里的工作人员一起忙前忙后,我抓住机会每天给他做思想工作,终于取得了成效,他的精气神明显提了起来。最终,他出门务工,担起了解决家庭贫困的责任。我们也尽力扶持他,帮他改造了厨房、厕所,解决了饮水难题。他的父母患有慢性病,需长期就医吃药,我们及时提供了医疗救助,凭借扶贫政策,几千元的住院医疗费用,他们只需支付不到10%。目前,江书福在县城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每月工资三千多元,相当于他之前一年的收入。他年迈的父母也很开心,在家种植黄连,这个家焕然一新。

  这段扶贫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虽然自己做的都是一点一滴的平凡事,但对村民来说却是关系全家发展的大事。看到乡村一天天变好,我觉得每份付出都值得。

    (讲述人:重庆市石柱县黄水镇清河村驻村第一书记 龚厚仆)

读懂总书记对扶贫干部的关怀关注关切

 【专家学思】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五章摘选了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关于脱贫攻坚的四篇讲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干部拳拳在念、对脱贫实效千叮万嘱、对脱贫经验深思熟虑的良苦用心。

  总书记始终挂念扶贫干部。脱贫攻坚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激励他们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工作”。他还给干部们加油鼓劲,高度评价高德荣、李保国、廖俊波、黄文秀等在脱贫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厚爱也离不开严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对那些畏苦畏难、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的扶贫干部,要加强教育管理,该撤换的要及时撤换,该问责的要坚决问责”。

  总书记始终关注脱贫实效。为政之道,苦无良策,或有良策而无落实。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强调,“确保帮扶工作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要切实防止“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突击式”脱贫等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脱贫摘帽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要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严格考核评估和督察巡查,督促各地各部门真抓实干、全力攻坚。

  总书记始终重视党的建设。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动,离不开非凡之组织。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抓党建促脱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总书记强调:“要落实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决战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论述,切实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认真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以此为基础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作者:祝灵君,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吕慎、王建宏、耿建扩、李宏、张国圣、李丹阳、王斯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