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红区” ——记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处总护士长陈静

发布时间:2020-08-07 20:55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8月07日 01 版 | 查看:1032次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除夕之夜,我们踏上抗疫战场;毕业季,你们即将建功海疆……”不久前,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举行的“抗疫英雄故事会”上,护士长陈静一登场就掌声雷动。她分享了自己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历,为即将奔赴万里海疆的年轻毕业学员加油鼓劲。

  陈静曾随“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赴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斐济、汤加等11国,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服务任务。2014年,她还跟随医疗队远赴非洲利比里亚埃博拉疫区,执行长达100多天的“援利抗埃”任务。

  但那些任务都没有这次抗疫任务紧急。1月24日凌晨4点,陈静被手机震动声惊醒,电话是医院护理部主任彭飞打来的。对方语气急促,通知她务必在1小时内上报驰援武汉的护士名单。

  “我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没想到这里如此危险、如此艰难。”陈静事后回忆说,“我们是军人,哪怕刀山火海都得上。”

  在抗疫定点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被称为“红区”,这里确诊病人集中且病情危重。医疗队抵达武汉当晚确定次日进驻汉口医院重症病房,3名医生和5名护士组成第一梯队第一班岗。

  陈静将医疗队各个科室的护士长召集起来确定第一梯队人员方案。面对未知的风险,陈静说:“明天跟我一起上。”

  改造病区、打针输液、采集标本、监测体征……在汉口医院工作的8天里,陈静每天奋战在“红区”,防护服、护目镜不透气,口罩磨红了脸颊,汗水浸透了衣背。转战火神山医院后,她又带领几名骨干通宵布置病房。大到上千万元的医疗设备,小到各种缝合针线,她们“蚂蚁搬家”似的一件件转运、调适,很快就打造出一个整洁有序、防护规范的现代化ICU病房。

  一位70岁的患者和老伴一起住进了医院。因为他发病比较急,被送到了ICU。经过后续治疗,老人拔除了气管插管,大家都很高兴。这位老人却急着想回到普通病房,和老伴一起与病毒抗争。

  这样的场景令陈静动容。她说:“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人团圆,这正是我们驰援武汉的意义。”

  与医疗工作不同的是,护理工作需要日夜守护患者,直面病毒的风险往往更大。一次,在为一名发热患者清理喉咙时,患者突然猛烈咳嗽,咳出的浓痰溅在了陈静的防护面罩上。她没有躲开,而是耐心地为患者测完体温,仔细清理了污物。

  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康复来说,药物很重要,信心也很重要。“我今天状态比昨天好。”“对,您很快可以回家看到孙子了。”与患者相识时间不久,陈静和护士们就承担起他们的老友甚至亲人的角色。陈静说,多跟患者交流,可以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为了让戴着呼吸面罩的重症患者准确及时地“说出”自己的需求,陈静制作了一本《新冠护患沟通手册》。患者的翻身、喝水等需求都对应着文字和图案,用手一指护士就能明白。

  在患者眼中,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陈静是“温柔的、美丽的”,但在科室护士们看来,陈静是位“硬核护士长”“婆婆嘴”“大管家”,是个唱黑脸的主儿。

  “你不能这样!”“你这是错误的!”“这是危险的!”“洗手后必须戴手套!”陈静经常说的这些话,年轻的护士听多了都模仿得惟妙惟肖。陈静回想起来也觉得不像生活中的自己:“我平时好温柔的,那时怎么这么凶?”

  医疗队出征前,医院领导专门跟陈静交代:“要完完整整地把所有人都带回来,一个都不允许掉队。”身边那些比她女儿大不了几岁的护士更在感动着她:“很多护士都是90后,有人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和护目镜,恶心想吐时会深吸一口气咽下去,她们不想浪费一套防护服,不想给其他战友增加负担。她们真的很勇敢!”

  “如果不能把她们全部带回去,怎么跟她们的父母交代?”陈静看着身边忙碌的护士们说:“我绝不能让一位战友倒下!”

  重症医学一科由来自全军不同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组建而成,工作习惯、防护理念差别很大,陈静就把洗消程序、防护要求“天天讲、人人讲”,“讲得嗓子直冒烟”。

  在重症监护病房,贴身照顾病人、为病人做测试、脱戴呼吸机、清理病人污物……每一个护理环节的操作,陈静总是说给大家多做一遍示范。“其实就是故意把最危险的步骤留给自己。”在“红区”里和陈静一起工作的护士余可感动地说。

  脱下防护服,戴上燕尾帽。如今,陈静已把这群随她抗疫的47名护士平安地带回医院。她们依然随陈静坚守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呵护在患者的一张张病床旁。她们也做好随时为下一次任务出征的准备。

王泽锋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