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01 19:13 | 来源:中国军网 2020-08-01 09:08:02 | 查看:868次
井延坡工作室丨解放军的一支连队有多强?
■李景璇
解放军有多强?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翻阅一下解放军的历史。93年的光辉历程,从建军之初到现在,解放军诞生了很多荣誉功勋部队。就拿国庆70周年大阅兵来说,浩浩荡荡通过天安门广场的百面战旗,哪个不是功勋卓著?铁流奔腾的三军方阵,哪个不是荣誉等身?如果非要一个个去细数慢品,那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恐怕三天三夜也梳理不完。
今天,就借用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的调查方法——“解剖麻雀”来解决这个难题。1943年,他在为中央起草的一个文件中,曾提出要善于“解剖麻雀”,不需要解剖每一只麻雀,解剖一两只就够了,以从个别中找出一般的普遍性的东西。
在八一建军节的前夕,记者到访了解放军的一支连队,“硬骨头六连”。这支连队已经有了81年的历史。打过日本鬼子,参加过解放战争,鸭绿江边和美帝国主义交过手,30多年前为保卫祖国的南疆参过战流过血,可以说是一支战功赫赫的英雄连队。
那么,要真正认识解放军,就从这样一个连队入手吧。
(一)
来到六连的第一天,认识的第一个兵叫俞喜强。小伙子是临时被“抓”来给记者讲解六连连史的。在前往六连荣誉室的路上,俞喜强说自己刚跑完步,汗渍渍的衣服还没来得及换,“可别介意啊”。
不拘谨,还带着一丝俏皮。
一个小时时间,连史讲解结束了。从建连溯源到光荣战史再到英模人物,小伙子讲得头头是道,激情澎湃。走出荣誉室,记者不禁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在回连队的路上,和俞喜强闲聊了起来。他的老家在江西上饶婺源,那是一个书香故里,出了很多名人,远的有朱熹、江永,近代有詹天佑。他说,可惜自己学习不争气,上高中的时候调皮捣蛋还逃课,家里管不住他,就送到部队来了。
“你猜怎么着,刚到部队的时候还真就‘拉了胯’”。那是第一次战备拉动,俞喜强因战备包里少了一根针,在全连战友面前被点了名。事情过去好几年了,俞喜强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感受:表面上装作不在乎,但心里却有点不服气。
“别小看一根针,打起仗来能缝衣服,行军途中能挑水泡,必要的时候,还可能是神兵利器。”排长讲的道理俞喜强是听懂了,但真正触及他灵魂的是排长眼神中透出的认真劲儿,还有隐隐能感觉到的这个新集体的认真劲儿——
鞋子摆放,上铺鞋尖朝里、下铺鞋尖朝外;
战备背囊里,牙膏要保持120克以上,打火机要保持3分钟不灭火,单兵干粮、三角巾要确保在保质期内;
拉动检查时,水壶中的水要喝一口、确认水质不坏,鞋袜要严格对照号码携带、防止磨脚,防毒面具要每周彻底清理一次;
……
连队的这些战备好传统,目的是为了打仗,但谁又能否认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了一个人的秉性,磨砺了一个人的品格,乃至重塑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人的转变,有时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时候却又是分分钟的事。身处一个团队、传承一种精神,往往比任何的说教都有力。
俞喜强说,对于他的转变,最高兴的人还是父母。这些年回家探亲,爸爸总要带他到亲戚家转转,给他们炫耀一下这个当兵的儿子。每到这个时候,他的胸脯总是挺得高高的。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解放军的连队,就是这样一个锻炼人、改变人、塑造人的地方!
(二)
与健谈的俞喜强不同,火炮技师郑锡鑫是个“闷葫芦”。
一开始与郑锡鑫交流,基本上是一问一答式的。性格腼腆的缘故?广东口音的缘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在连队,郑锡鑫可是公认的技术大拿。广西饶平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入伍,兵龄12年,上士军衔。之前是炮手,因为技术过硬,前些年被连里任命为火炮技师,也就是炮手的“头头”。
看着有些发愁的记者,陪同郑锡鑫一起来的副连长涂恒智帮着他介绍起了新式激光瞄准仪。
这是郑锡鑫带着连里技术骨干自主研发的一个火炮训练的设备。他将激光器设计到了瞄准仪中,使目标靶位的移动更加灵活,加大了炮手训练难度。
一说到这个事,“闷葫芦”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从激光瞄准仪的设计、构造再到制作,郑锡鑫讲得很尽兴,但碍于文科生天生的技术短板,记者却听得挺迷糊。好在副连长涂恒智是军校工程设计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在他的配合解说下,记者大致搞清楚了基本原理。
之后,记者抛出了更关心的问题:为啥要做这个事?
郑锡鑫说,研发激光瞄准仪的初衷很简单。前几年连队改革转隶后,上级一再要求训练要对标实战、贴近战场,训练的强度和要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一次他带着几位炮手进行火炮瞄准训练时,打的成绩都不错,中靶率很高。但他盯着训练瞄准仪就琢磨,这种依靠着磁铁吸引指针来进行目标设定的方式,炮手们只要摸清了里面的规律,上靶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但在实战中,这种“概率”事件还会存在吗?
想到这,郑锡鑫和几位技术骨干决定要“搞个新东西出来”。
就这样,花了近半年时间,第一代激光瞄准仪就设计出来了。虽然还有一些漏洞,但炮手们试用过后都说,“考核压力又大了”。
郑锡鑫说,现在的激光瞄准仪已经是第三代了。下一步,要在今年年内将电路式改进成芯片式,这样更集约、训练携带起来更方便,“这也将是一次跨越”。
谈到实战训练就眉飞色舞,讲到创新攻关就滔滔不绝。解放军的连队里总有这样一种人,就像“扫地僧”,多余的话没有,但眼睛始终盯着打仗,一出手就是专业级水准。
(三)
连队的很多故事,都是口口相传的。
2014年退伍的老兵杨树林,就留给了战友们“独臂突击”的故事。
那是2013年的一次军事科目演练汇报表演。一个阴雨绵绵的上午,六连的训练场上,在进行攀爬科目展示时,班长杨树林的枪被湿漉漉的绳索挂住,顿时失去重心,从5米高的云梯上跌落下来。右小臂重重摔在地面上,当时胳膊就疼得失去了知觉。
在一旁进行同步作业的战友提醒他,云梯旁边就是壕沟。他只需要跑几步跳进壕沟中,就可以退出科目演练去处理伤口,观摩的人群也看不到。但他摇摇头拒绝了战友的好意:“右手不行还有左手!”随后,他用左手持枪,继续投入下一个火力打击科目的演练。在圆满完成演练任务后,战友们才发现他的右手臂已粉碎性骨折。
更传奇的还在后面。在半年后的全旅手榴弹投准比武中,杨树林又一次夺魁。讲到这个事儿,当时一个班的战友、现在一排的排长王刚说,杨树林确实牛,受伤之前手榴弹能投70米,但养伤期间右手一时很难使上力气,他就重点选择练习投准。几个月下来,那真是“指哪儿投哪儿”。
“这么强的兵,就这样退伍了?”记者听了着实感到惋惜。
“是他主动要走的。临走前,我们也感到好可惜,但他说自己的右臂伤了,恐怕以后没法儿再跟得上连队的训练节奏了,坚持要走。不过,每到退伍季的时候,杨班长都要回连队送送老兵、到班里看看战友,我们还能见上一面聊聊,挺好的。”
如果放到岁月的长河里,连队里“杨树林式”的好兵还有很多。他们自进入连队的第一天,刘四虎、尹玉芬、李存金、陈占元、丁丑娃、林祖武等战斗英雄的名字和故事,就像一颗颗种子种在了心间,不断萌芽、悄悄生长,只待一个机会,定会傲然绽放。
在解放军的连队中,这种基因传承,来自于红色历史的日夜熏陶,来自于先烈英模的无声引领,也来自于一茬茬官兵矢志不移、前赴后继的身体力行。当奋斗成为一种共鸣,当血性成为一种氛围,谁又能抵御住这强大的钢铁洪流?
(四)
69年,是一个老兵的回家路。
2015年6月,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经过5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乘高铁抵达杭州站。站台上,部队领导列队欢迎。
对参与接待这位老人的六连排长王刚来说,5年了,那些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老人叫刘雅臣,1939年参军入伍,1940年7月入党。1946年10月在集宁战役中为掩护新兵,被敌机炸断腿部,伤愈后返乡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人。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老部队一路转战南北,刘雅臣就此与连队失去了联系,也因此失去了党组织关系。
返乡后,几十年的时间,刘雅臣一直都在寻找老部队。可是由于老部队番号数次变更,驻地也几经调整,找到老连队和党组织的心愿迟迟没有实现。终于在2015年,经过多方努力,刘雅臣老人找到了自己的老连队。在确认连队老兵身份、恢复党组织关系的第一时间,刘雅臣老人要将自己积攒了多年的5万余元当作特殊党费交给组织。考虑到老人的生活并不宽裕,连队党支部反复做工作,最终没有收。但执拗老人后来还是将这笔积攒了69年的特殊党费捐给了连队在江西九江资助的一所希望小学。
两年后,王刚提干到北京上学。在入学后不久,像之前连里到北京上学的李锡超班长一样,他拨通了老爷子家的电话,代表连队上门看望老人。
一个周日的上午,王刚匆匆赶到老人位于北京海淀区人大附近的家中。一进门,就看到老人正端坐在沙发上。老人的女儿告诉他,老人头天知道老连队的人要来看望他,一宿翻来覆去睡不着,早早地就起来了,这一坐就是2个多小时。
“老头儿倔得很。说是‘娘家’来人了,必须得板板正正地坐着等。这么大岁数了,谁劝也不行。”女儿轻轻地叹了口气。一个上午,老人和王刚聊了老连队的很多事。
王刚在北京上学的两年时间,每次去刘雅臣老人家,无不切身感受到这个老兵对党组织的赤诚,对老连队的深情,对早已离世的刘四虎、尹玉芬等老战友的怀念。而老人念念叨叨最多的,还是在老连队的那段战斗岁月。
解放军的连队,对于千千万万个像刘雅臣一样的老兵,是心灵的归宿,是信仰的寄托,也是魂牵梦萦的地方。这种值得用一生去追寻的情怀,也只能诞生在一个有着共同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的地方,这种魅力穿越时空,恒久不息,历久弥新。
结尾的话
今年1月18日,习主席在给“硬骨头六连”的回信中,明确指出:基层是部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今天,我们近距离观察解放军的一支英雄连队,讲述发生在这支连队身上的故事,为的是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这支军队,认识有着光荣历史、正在创造新的历史的人民子弟兵。作为我军英雄连队的杰出代表,“硬骨头六连”浓缩了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征程。
无需讳言,一名士兵,无法界定一个连队的优秀;一个连队,同样无法界定一支军队的强大。但培育一名优秀的士兵,必须要有健康成长的环境;而塑造一个优秀的连队,也同样需要有蓬勃兴盛的沃土。这些潜因只能来自于这支军队本身,来自于组成这支军队的千千万万个基层连队。
在人民军队,像“硬骨头六连”一样优秀的连队还有很多,各自优长也不尽相同。但相同的特质是,他们的血脉中都流淌着红色的基因,他们的眼中都时刻聚焦着敌情,他们的肩上都担当着打赢的重任,他们的心里都牢记着强军的嘱托。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征程上,为着同一个奋斗目标,千帆竞渡,百舸争流。正如《解放军报》一篇评论员文章中写到的,基层的每一次惕厉奋发,都见证着一支军队的风雷激荡;基层的每一处春暖花开,都折射出一支军队的无限春光。
解放军有多强,答案就藏在这些连队的身上!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