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31 11:24 | 来源:辽宁日报 2020年07月29日 11版 | 查看:2183次
代红波、崔红梅在照顾一位残疾老人。 关 兴 摄
崔红梅(前排)和“爱心之家”里的部分老人合影。 关 兴 摄
本报记者 姜义双
爱是人间最美的语言。在铁岭市昌图县宝力镇宝力村,有一个特殊的家庭——红梅养老助残爱心之家。2017年成立以来,已有32人走进这个大家庭,其中有残障人士、孤寡老人,也有留守儿童,年龄最小的仅3个月大,最大的已是耄耋之年。3年多来,悉心照料“爱心之家”的是宝力村七组的代红波、崔红梅夫妇。在他们的感召下,许多爱心人士主动加入到援助行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7月14日中午,因长时间高温无雨,辽北大地异常闷热。铁岭市昌图县宝力镇宝力村村民代红波、崔红梅夫妇比往日更加忙碌,“天太热了,他们穿的衣物得一天一洗,要不就有异味了。”
记者走进红梅养老助残爱心之家,只见这里有不少失能的残障人士,稍不留意,有人就会把屎尿便在裤子里。代红波、崔红梅夫妇不时重点查看一下,发现情况立即处理。
红梅养老助残爱心之家自2017年3月16日成立以来,先后有32人走进这个大家庭,其中4位老人在这个特殊的家庭中与世长辞。这4位老人弥留之际,是代红波、崔红梅夫妇质朴的爱,让他们在最后的时光里感受到了温暖。65岁的孤寡老人周志江说:“他们两口子都是活雷锋,红梅就是俺心中的活菩萨!”
2017年3月,宝力镇人大副主席、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申玉春走访贫困户时发现,袁家村村民陈得利和朱亮,一个先天智力残疾,一个患尿毒症、脑梗,孤苦无依,正常起居都难以维持,就想找一个志愿者来照顾他们,但多方寻找,没有人愿意干。
就在申玉春犯愁之际,宝力村村民崔红梅主动找到他说,愿意无偿照顾他们。看着眼前秀丽端庄而又清爽利落的崔红梅,申玉春将信将疑,就问她为啥愿意干这又脏又累还没有一分钱报酬的活儿。
“没咋想,就是看他们太可怜了。”时年39岁的崔红梅说。
2017年3月16日,在申玉春和崔红梅的努力下,红梅养老助残爱心之家成立了,陈得利和朱亮成为最先到来的“家人”。
42岁的陈得利本身就有残疾,来之前又被人打伤,虽然伤养好了,能走路,但仍蹲不下去,生活不能自理。崔红梅一方面给他加强营养,做些可口的饭菜,一方面悉心照料他的起居。起初,陈得利三天两头拉肚子,有时候甚至便在裤子里,有一回竟然将大便溅在了暖气片上,崔红梅不嫌脏,耐心为他收拾卫生,及时换洗衣物。在崔红梅的精心照料下,陈得利逐渐康复,生活也能自理了,有时还能帮崔红梅干点儿力所能及的活儿。
朱亮来时,病情已经很重,难以进食,没几天,就住院了。崔红梅每天为他做好饭菜送到床前,一口一口地喂他吃饭,还为他洗脚、洗头、理发,感动得朱亮涕泪交加。尽管崔红梅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地照顾朱亮,但因病情严重,两个月后,朱亮还是不幸离开人世。其间,与他无亲无故的崔红梅始终陪伴左右。
看着崔红梅这么细心周到地照顾残疾人,申玉春大为感动,原本悬着的心放下了。随后,他又将姚全、冯国强、李彦晨、刘成、周志江、王金奎、于文春、刘忠杰等十多个无人照管的孤寡残疾人,也陆续安排到了红梅养老助残爱心之家。随着人员的增多,劳动量加大,崔红梅每天早晨4点多起床,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在照看完他们睡觉后,还要洗衣服、收拾房间。
“我明天想回家住,睡到自然醒,不知道梦想能成真不?天天早上我第一个起来,睡觉多好啊,我只想睡一个早觉,哈哈!”崔红梅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渐渐地,一向干活儿不知疲倦的崔红梅也有些吃不消了。看着日渐消瘦的妻子,原本在上海打工的丈夫代红波毅然回乡,和崔红梅一道扛起了照料“爱心之家”的重担。
家住丰源村的李彦晨是红梅养老助残爱心之家里年龄最小的成员,来时仅3个月大。他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一场意外的大火将小晨晨家的房屋和财产烧个精光,也将他的命运彻底改变,先是爷爷离开了家,随后母亲出走,仅剩下小晨晨和父亲李浩相依为命。
为照顾小晨晨,李浩不能出去挣钱,生活陷入困境。2018年5月,李浩带着小晨晨找到申玉春,申玉春只好将他们父子送到爱心之家。小晨晨的到来可给代红波和崔红梅出了不少难题,因为“爱心之家”条件有限,不能给小晨晨父子俩提供单独的房间,有的老人嫌小晨晨哭闹而有意见,二人通过耐心劝说,慢慢的,老人们不再嫌弃小晨晨了。
“这是个从火堆里救出来的孩子,太可怜了,就当自己的孩子了!”崔红梅对爱人说。小晨晨失去了母亲的关爱,善良的崔红梅俨然成了小晨晨的代理妈妈,自己掏腰包买来奶粉喂养,生怕营养不够,还单独给小晨晨蒸鸡蛋羹,做好吃的。虚弱的小晨晨总爱尿床、拉裤子,用不起纸尿裤,崔红梅就不停地给他换洗衣物。
有一天,崔红梅正抱着小晨晨,突然,“妈妈”两个字从小晨晨的嘴里冒了出来,就是这一声稚嫩的呼唤,一时让崔红梅泪流满面。
“不能叫妈妈,叫姑姑。”冷静下来,善良淳朴的崔红梅立即给小晨晨纠正,尽管她给予这个孩子的远远超越了母爱。
刚来时,孩子没有低保费,吃穿用的除了爱心人士捐助一些,代红波、崔红梅夫妇还经常自己搭钱去买。“小孩子营养好不好,会影响一辈子,在咱这里缺啥也不能缺少孩子吃的。” 崔红梅说。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在代红波、崔红梅夫妇的精心照看下,小晨晨也从咿呀学语到学会了走路。2019年夏天,李浩组建新家庭后,就把小晨晨带走了。
“真是舍不得,好久才缓过来。”崔红梅说。
从“爱心之家”创办至今,已有32人来到这个大家庭,他们当中有的肢体残疾,有的先天智障,有的聋哑,有的脾气古怪,有的性格偏激,要照料好这些人,绝非易事。先天智障的冯国强老人,屎尿都便在裤子里,代红波帮他清理,经常遭其打骂;52岁的于文春老太太,先天智障加上聋哑,而且性情多变,高兴时嘿嘿笑个不停,生气时大发脾气,乱扔东西;67岁的刘忠杰,因病失去四肢,吃喝拉撒全靠代红波帮忙;18岁的张平患有癫痫病,每次犯病抽搐,代红波、崔红梅都累得筋疲力尽帮他按摩,以减轻其痛苦;性格古怪的刘成无故出走,代红波到处寻找,才把他找回来……
点滴善举点燃爱心之火。代红波、崔红梅夫妇义务照料孤寡残疾人士的善举,引来众多爱心人士加入到关心“爱心之家”的行列,大家纷纷前来捐款、捐物。他们当中有政府机关干部、教师、医生、农民,也有私企老板,还有远在外地打工的农民工;近的有来自昌图县、铁岭市区的,远的有来自北京、大连、沈阳、抚顺的。其中大连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私企老板,不仅一年四季给“爱心之家”送来米面油,还给宝力镇周边1000多困难户送去财物。
为帮助解决“爱心之家”的资金问题,一些爱心人士组建了专门的微信群,大家每天至少发一元钱的红包,所积累资金专门用于“爱心之家”的支出。
代红波、崔红梅夫妇的善举也获得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崔红梅先后被评为“新时代向上向善辽宁好青年”“铁岭好人”“昌图县学雷锋最美志愿者”。
在宝力镇,有关代红波、崔红梅夫妇的一件事,几乎家喻户晓。
代红波、崔红梅夫妇在镇上有三间闲置的老房子,有一年,二人将房屋租给了别人,没想到承租人不小心失火将房屋烧毁了。承租人一家生活十分困难,正犯愁如何赔偿时,代红波、崔红梅夫妇得知承租人家里的情况后,就主动提出不要任何赔偿。
了解代红波家庭的申玉春说,代红波的妈妈就是一个热心肠的老太太,代家在宝力村人缘特别好。虽然代红波的父亲早早离开了人世,兄弟三人全靠母亲一人带大,生活艰辛,但代红波的母亲总是时常接济比自己还要困难的邻居,谁家有活儿忙不过来,一声招呼,代红波的母亲就会到场。
“善良、勤劳是母亲身上最可贵的品格。”代红波说。代红波的成长深受母亲的影响,对崔红梅来说,父亲的影响则更多些。
“从小到大,总记得爸爸常常帮助别人。”崔红梅说。令崔红梅印象深刻的还有她父亲对她姥爷的照顾。70多岁的姥爷得病后,崔红梅的父亲亲自护理了十多年。如今,崔红梅的父亲也是近70岁的人了,但自从崔红梅来到“爱心之家”后,3年多了,崔红梅仅仅回过两趟娘家。
“别人过年,都是儿女回家看望父母,我们相反,是父母来宝力看望我们。每次来,他们还大包小裹带来一堆东西送给‘爱心之家’,吃饭就和这里的老人们一起吃,从不嫌弃。”崔红梅说。
其实,崔红梅的娘家生活并不宽裕。几年前,崔红梅的父亲被查出肺癌,为治病花去了家中大部分积蓄,另外还得省出一部分钱来,接济生活困难的儿子一家人。尽管如此,每次来“爱心之家”看望崔红梅,崔红梅要给他们钱,他们一分也不收,反而叮嘱崔红梅:“多给这里的人买点儿好吃的吧,他们都不容易,我们比他们强呢!”
“代红波、崔红梅两口子家里经济条件并不算好,但为了照顾这些孤寡残疾老人,吃了许多苦,受了很多累不说,还少挣不少钱。为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镇里正在为他们夫妇申请公益岗位,帮助他们办理社保,下一步还计划有偿照料一些愿意到‘爱心之家’养老的居民。”申玉春说。
补记
爱的尺度
“这两口子啊,总是见不得别人可怜。”这是记者在宝力镇采访时,听到人们对代红波、崔红梅夫妇评价最多的一句话。
话虽不多,却道出了这对夫妇善良、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尽管他们也不富裕,尽管他们的文化也不高,崔红梅甚至连一些字都写不好,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们将质朴的爱心,奉献给那些与自己无亲无故的陌生人。
失去老伴后又失去爱子的姚全,身患残疾,来到“爱心之家”前,从来没有人为他过过生日,而在这里,代红波、崔红梅夫妇为他买来蛋糕,众人一起为他庆祝生日。
“来到这里胖了30斤,也不馋肉了,真是哥兄弟都没有他们照顾得好啊!”姚全说。
丈夫去世、女儿智障的于文春,刚来“爱心之家”时瘦骨嶙峋,目光呆滞,在代红波、崔红梅夫妇的照料下,身体日渐胖了起来,脸色变得红润,也知道讲卫生了,现在有客人来,甚至会主动为客人端茶倒水。
周志江老人对记者说:“这里就是我的家,代红波、崔红梅就是我的亲人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了照顾这些无依无靠的孤寡残疾老人,崔红梅3年多才回过两次娘家。她在2018年8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爸来了,他66岁了,身体不好,但是每天还在工地干活儿。天太热,他身上起了很多痱子,看得我心里很难受。我爸岁数大了,我妈身体也不好,体重只有70斤,该是我们尽孝的时候了。”日记虽短,但可以看出崔红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为了照顾这些孤寡残疾老人,代红波放弃了在上海打工一年七八万元的收入,这对一个并不富裕的普通农家来说,无异于自断财路。但代红波、崔红梅两家的老人都支持他们的选择,叮嘱他们一定要把这些苦命人照顾好。
“眼前只能先把这些老人照顾好,暂时家里还不缺吃、不缺穿的。”崔红梅说。
“既然让我们遇到了这样的事,总不能扔下不管吧?”代红波说。
这就是一对普通农家夫妇的选择。在这个世上,谁能说得清爱的尺度有多宽,这对夫妇所付出的爱又有多宽呢?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