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11 15:41 | 来源:楚天都市报 2020年07月10日 A10版 | 查看:824次
湖北省新冠疫情防控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刘忠纯谈心理战疫
□楚天都市报记者 晏雯 通讯员 杜巍巍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王永胜
■ 对话人物
刘忠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
■对话背景
新冠疫情期间,刘忠纯调研了大量的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和康复驿站,主导参与了疫情期间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康复。目前武汉逐步恢复正常,相比医疗救治,心理救治的战线更长久,更多的心理问题会逐渐呈现出来,甚至在疫情结束后出现。日前,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康复及心理疏导工作方案》。
疫情早期心理干预也是在摸索
记者:疫情暴发时,大家主要关注新冠肺炎的救治,作为心理专家,您的工作重点主要有哪些?
刘忠纯:那时几乎每个人都神经紧绷,焦虑恐慌的情绪很快在医护人员和患者中蔓延,如果不及时给予有效心理干预和调节,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障碍。2月4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积极协调下,前线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正式成立,我担任组长。
那段日子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几乎天天在外面跑——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集中隔离观察点和康复驿站,我带领着专家团队逐一调研并实施心理干预。
作为一支国家级心理援助专业队伍,我们深入了解医务人员和各类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多个心理援助工作方案,在13家方舱医院和43家定点医院实施推广,有效缓解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确保了抗疫医护队伍的稳定和高效。这为后期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心理援助也提供了经验。
记者:疫情下的心理干预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刘忠纯:太不一样了,疫情期间需要我们主动发现有心理援助需求的人,并施以援手,这和以前常规的心理咨询是不同的。而且,早期的心理援助并非都顺利。刚开始有人质疑:“你们是来添乱的吗?”也有人抵触:“我们都挺好,不需要。”没想到平常一号难求的心理专家们也有遇冷的时候。如何建立起信任,是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此外,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我们也不能随意到医务人员和患者身边去开展工作。
此时,就必须把在线抗疫心理支持系统做起来。2月12日,“强肺心理支持系统”上线运营,面向所有疫情中需要心理支持的人群。团队由全国800多位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咨询师等组成,会根据评估结果提供适当的在线心理干预措施。
心理康复需要长期稳定的干预
记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之后,心理干预工作有什么变化?
刘忠纯:大约三月底到四月初,阶段性的急性处理已告一段落,我们开始下沉到社区。最早是在武昌区13个街道,由湖北省红十字会心理救援队的心理咨询师进驻各社区,专家组开展心理咨询师培训,还有专业的精神科医师作督导,对居民和康复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国家心理医疗队开始逐步撤回,派到社区的咨询师主要都是我们武汉的,当然还有线上渠道。
最了解情况的是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他们在我们进行心理干预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社区里派驻了心理咨询师,上面有我们督导,解决不了的话还有精神科医师,这是基本的模式。社区模式之后又在青山区、洪山区及武汉市大部分区域推广。
记者:疫情后期,心理干预遇到了哪些新问题?
刘忠纯:心理治疗的后期干预需要政府的主导,也需要整合社会力量,单靠我们是不够的。疫情早期,湖北省红十字会心理救援队、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心理救援突击队、社会心理机构、逸飞社工等社工组织,大家很多都是义务做这件事,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从长期的系统干预和治疗来讲,还是需要更稳定的队伍,特别是本地队伍,才有着力点。
但武汉的心理服务体系在人员、办公场所和资金上都稍显不足。湖北省有心理咨询师执照的约有两三万人,实际上很多都是护士,也有警察和记者,全职的不多。咨询师光考证还不行,实践也很重要,后期心理康复还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来统筹。
好在问题都在逐步解决。4月26日,武汉被确定为新增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在充分借鉴北京、上海等一批先行试点地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武汉将加强包括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继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及继续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等三方面的13项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特殊人群心理问题逐渐凸显
记者:如今,大部分人生活重回正轨,哪些群体的心理创伤会呈现得更明显?
刘忠纯:前期大家忙于抗疫,没时间考虑那么多,现在生活重回正轨,有更多时间关注自身,各种心理问题也逐渐显露。如果说前期的援助以心理危机干预为主,后期的重点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哀伤反应治疗,面更广,工作难度更大。
在全世界发生大的传染病和灾难后,很多人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一般来说,PTSD的发生率在10%左右,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如医护人员,特别是本地医护群体,工作强度太大。此外,康复患者、逝者家属及基层工作者等特殊人群的心理治疗,需要更长久的时间,这是未来三至五年工作的重点。
记者:创伤后应激障碍该如何应对?
刘忠纯:一名医务工作者最近常常梦魇,疫情期间自己抢救病人的场景反复呈现,像放电影一样,自己还经常默默哭泣;一名重症痊愈的患者总会感觉憋气、胸闷,一想起在医院的场景,就整晚睡不着,总觉得自己还是病人,不愿意出门,更无法恢复正常生活……这都是我最近在临床碰到的案例。
出现PTSD症状,人们会不时地去回想和回忆,并不断地闪现那些造成创伤的事情。一般来说,半年到一年之间会出现PTSD发病高峰,目前临床已有不少就诊患者出现相关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慢慢凸显出来。
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心理干预,PTSD症状可能会转换为慢性心理问题伴随患者终身。我们会建议大家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不能总是处于一种警觉状态,增强社会交往,转移注意力。还有就是要识别情绪,感觉不对了,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危机需分级干预和援助
记者:如何筛查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
刘忠纯:这正是我们目前和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方向。我们要主动联系和寻找,把真正需要干预的人群筛查出来,然后进行评估,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心理措施或治疗。
之前的评估发现,近一半的康复者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但可自行痊愈。对于无法自愈的人,我们筛查出来之后对其分级干预,程度偏重者通常会让心理医生来进行心理干预,程度较重者则需要住院治疗。
湖北有6万多名新冠肺炎康复者,背后就是6万多个家庭,工作量还是非常大的。不久前,我省已经出台了湖北省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心理疏导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具体工作正在推进与进行中。本月先为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合理区分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力争实现“一人一档”的初期目标;到2020年10月,完成对需要康复和心理疏导的患者“一人一策”的中期目标;到2020年12月,总结分析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康复和心理治疗效果,及时与全国乃至世界分享工作经验,力争形成“中国方案”的总结分享。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