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前,一支广西医疗队也为湖北拼过命(2图)

发布时间:2020-07-04 21:13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0年07月03日 14版 | 查看:1239次

 

▲1954年广西支援湖北灾区医疗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2020年广西支援湖北十堰抗疫医疗队队员合影。 新华社发 陶德斌摄

  “长江两岸一片汪洋,波浪滔滔。老百姓全部在山上,密密麻麻。我们帮他们看病、接生……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 

  66年前,作为当年广西驰援武汉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护士,她只有18岁。当在电视上看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老人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本报记者向志强、胡佳丽、农冠斌 

  “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眼泪总会不知不觉流下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每天看着电视里一幕幕感人的武汉战“疫”场面,84岁的申萍萍总会陷入深深的回忆当中:这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多像当年的自己。 

  1954年,新中国遭遇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洪灾。当年7月,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湖北成为重灾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那场洪灾中,武汉等地同样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援。 

  一栋砖房前,30位青年“叠罗汉”般地排成5排,穿着单排或双排扣大衣,戴着帽子或围巾,脸上带着微笑。照片顶部的文字标注着“广西省支援湖北灾区医疗队全体合影”,时间是1955年1月17日,地点是武昌。 

  看着照片上一张张年轻的笑脸,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皮肤科退休医生申萍萍也笑了。作为当年广西驰援武汉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护士,那一年她只有18岁。这是完成任务返回前的一张合影,正是这张封存许久的老照片,让老人回想起66年前那场同样“拼过命”的“逆行”。 

“扛着棉被”赴灾区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的《广西省支援湖北灾区医疗队工作总结报告》中,这句话很醒目。 

  据资料记载,1954年8月,当时的广西省卫生厅组织灾区医疗队,赴湖北省支援防汛工作。医疗队由卫生厅直属医疗、防疫单位和桂林、柳州两市的医疗、防疫、妇幼保健、红十字会等机构的医务人员共30人组成,参加洪湖、石首等地的防病治病工作,历时5个月。 

  如今,纪念武汉人民战胜1954年特大洪水的防洪纪念碑,依然矗立在汉口江滩。 

  “当年出发时,连棉被都是自己扛去的。”回忆往事,申萍萍感慨万千:“当时并不觉得辛苦,觉得祖国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抱着相似想法的,还有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如今已88岁的退休护士长盘光嫒。彼时,她有学习俄文及政治业务的压力,党组织交付任务时,盘光嫒有过一丝顾虑:回来之后,落下的学习进度该怎么办? 

  但时年22岁的她,很快便想通了,“学习就是为了工作,当工作需要时,我应该毫不犹豫地服从”。于是,作为队里的机动护士,第一次出远门的盘光嫒,踏上了前往湖北的征程。 

  当时,这两位生在八桂大地的女孩子都没想到,接下来几个月的工作,成为她们此后60余年的时间里,最难忘的经历。 

  “长江两岸一片汪洋,波浪滔滔。老百姓全部在山上,密密麻麻。我们帮他们看病、接生……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盘光嫒回忆,当时山下都被洪水覆盖,房屋家具漂得到处都是,除高山或较高地区外,基本没有房屋,吃住都成问题。 

  一些队员刚抵达灾区,就被震撼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盘光嫒说,坐船到山上时,望着远处翻滚的水面,心里直打鼓。 

  更大的挑战在上山之后。盘光嫒所支援的片区是重灾区,也是灾民转移集中地。“灾民太多,医护人员太少。”盘光嫒说,广西医疗队员们每天都是超负荷状态,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事,病人随时来随时看,几乎没有轮换班的概念。“上厕所需要走十几分钟到另一个山头,为了省下时间,我们很少喝水,降低上厕所的频率。”有的护士在病房上了夜班,还要坚持上白班,并主动帮助白班同事进行注射探温。 

  纵然如此,因为医疗资源短缺,还是有部分灾民得不到及时救治,由轻症转成重症,甚至面临死亡。“出现那种情况,就很懊悔,恨自己没能多一双手、一双脚,多救治一个病人。”盘光嫒说。 

  灾区的困难激发了队员们的同情心,并进一步认识到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更感到完成这一任务是艰巨的,也是无上光荣的”。申萍萍说,那时候大家在分配任务时绝不讨价还价,绝不叫苦,在接受任务时,极力克服困难,队员们更是表现出“不消灭疾病誓不收兵”的决心和斗志。 

“以灾民的心情为灾民服务” 

  “在山上的时日最苦,非常苦,此后再也没去过这么苦的地方。”逾一甲子后,盘光嫒回忆道。 

  当年22岁的她是队里的机动护士,和其他几名队员支援的地方是洪湖县黄逢山。没有住处,他们自己用油布来搭棚子。 

  当时,医疗器械用具极其匮乏,各分队队员只能抓到什么用什么:收容病人时,没有大便器,用油罐改造;床上没有油布,病人大便失禁,队员用手去抓;看病没有桌子用板来拼凑;没有柴火,自己去拔草根…… 

  “天冷了病人没有被子,睡的又是竹床,我们自己想办法打草席子给病人用;不懂当地话,就学。”申萍萍说,热水袋稀缺,为了保温,她就去找盐水瓶装热水给病人。 

  有时候,医疗队员也会遇到灾民的不理解。 

  盘光嫒所属的桂林分队只有3名女队员,她常跟着助产士去接生。“你这个黄毛丫头会接什么生?”一名助产士被产妇从床上推下来。 

  在当地人看来,只有生养过的妇女才能干这个行当。 

  那名助产士并不生气,爬起来向产妇解释新法的好处,慢慢将其说服,主动为她接生。直到婴儿呱呱坠地,产妇一改态度,向助产士致歉。 

  “那时候我还是小姑娘,有时候灾民煮红糖水和鸡蛋给我吃,让我很感动。”盘光嫒回忆道。但在灾区,这些都是珍贵的物资,她舍不得吃,“把它们留给了产妇”。 

  彼时,当地肠胃病大范围流行,发病率高达60%以上,痢疾、感冒等疾病也很多见。为提高救治效率,广西医疗队自清晨至深夜都在为灾民治病,随来随诊,随找随到,遇有垂危病人,大家就一起想办法。“只要病人一息尚存,就不放弃抢救。”医疗队队长徐腾在全队总结报告中写道。 

  “要以灾民的心情为灾民服务。”——这是广西医疗队开展救援工作的要求。听说群众家里有病人,队员们主动去看望、送药上门;病人出院,队员们会陪着送出很远,叮嘱他们回家好好调养。 

  医疗队不但治病救人,还捐衣捐钱帮助病人解决困难:给年老走不动的病人乘车钱,给需要转院的重病人路费,给口渴的病人买水喝。 

  “广西医疗队的同志,没有一个孬的,他们实在太吃苦了,看病细,施药见效,态度又温和。”这是湖北当地各级党委对广西医疗队的高度赞扬。当地群众说他们是“毛主席派来的救命恩人”“比我们的亲人还亲”。不仅写了感谢信,还赠送了10面锦旗。

   “也许是我们广西队特别能吃苦,不讲究,特别容易适应环境,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申萍萍笑称。 

  渐渐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灾区疾病发病率降低。洪水退后,队员们还进行巡回医疗。“老百姓搬回来了,我们也不能撤,要确保看到他们都平安无事,我们才收队。”盘光嫒说。 

  时光飞逝,转眼已过60余年。在今年举国支援武汉抗疫的情形下,那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再度浮现在眼前。 

  申萍萍说,在电视上看到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永不褪色的红 

  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总有一抹红永不褪色。 

  1955年1月,长达5个月的抗灾救灾工作结束。广西医疗队在总结中写道:湖北抗灾救灾取得胜利,跟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不管是医疗队员还是当地群众都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 

  “给我们治病还送钱,只有新社会才有这样好的医生护士。”当地群众动情地说:“把我们病看好了,送点东西还不要,叫我们自己留着吃,我们永远忘不了共产党、毛主席和广西医疗队的医生护士们。” 

  时光荏苒,共产党人初心未改,医者仁心也在薪火相传。在2020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无数“白衣战士”同样争先恐后勇赴“战场”共战“疫魔”。 

  1月25日,动员参加广西赴湖北抗疫医疗队当晚,自治区人民医院有850多名医务人员请战,其中党员468人。 

  在誓师动员大会上,医院党委书记杨建荣落泪了。“我既担忧,又感动,担忧的是安全,毕竟很多医护人员上有老、下有小;感动的是他们关键时刻豁得出去的勇气,这是医疗工作者的职责,更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自治区人民医院首批赴湖北抗疫医疗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50多天时间里,我们遇到无数挑战,经历了生死考验,但我们从不迷茫,从不退缩,因为有临时党支部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因为有医院党委在后方坚定地支持我们。”临时党支部书记韩林说。 

  为增强抗疫战斗力,广西卫生健康系统把党支部建在“一线”、发动党员冲在“一线”、凝聚力量干在“一线”。赴湖北医疗队共组建临时党组织41个,广西8批医疗队962名医护人员赶赴湖北,出发时党员410人,后来“火线”入党258人。 

  今年疫情期间,申萍萍几乎没怎么出过门。4月8日,交党费的时间到了,作为一名老党员,年迈的她专程来到医院离退休办公室交党费——那一天,也是武汉解封的日子。 

  “当年我还是一名共青团员。我经常跟自己说,要认真,要有责任,要全心全意对待病人。”如今,看到艰苦奋战几个月的广西赴湖北抗疫医疗队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凯旋的那一刻,申萍萍泪水纵横。 

  “当时年轻,再苦再累都没掉过一滴眼泪。如今看到薪火相传,回想当年,感慨万千。”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