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刊发李松评论:特事特办纾解民生痛点

发布时间:2020-05-21 21:08 | 来源:瞭望 2020年第20期 | 查看:646次

文 | 李松

 “允许借道自产自销,但是你们要注意,出行必须戴口罩,不要占用盲道……”不久前,成都市成华区保和街道办城管队员告诉一摊贩,疫情防控期间允许摆地摊,临街餐饮店也被允许在店外人行道摆放桌椅招待顾客。

  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成都市在保证疫情防控前提下,特事特办,给予商家最大限度生产经营空间,让商贩流动起来、商铺活跃起来。截至5月初,全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1595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8万余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6万余个,增加就业岗位8万余个。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个体的工作与收入,是一个个家庭的生活与稳定。

  非常时期行非常之策。在城市街巷摆摊的很多属于低收入人群,一个路边小摊,维系着一家人的生活。允许他们临时占道经营,是困难群体的生计所系。

  疫情暴发后,民生最大的痛点是就业冲击,中小微企业承压,就业机会缩减,许多百姓手停口停。在疫情防控的同时,能不能关注到民生痛点,能不能想尽一切办法照顾百姓切身利益,能不能自我加压,调整政策使疫情造成的民生损失最小化,是检验干部执政理念的关键点。

  就业是收入之源、民生之本。当前,一些地区出台暖招实招,打出严格防控疫情、推动复工复产的组合拳,取得了积极成效。数量众多的服务行业、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是稳增长、惠民生的重要基础。尽力、尽早为他们解除因疫情造成的复工难题,帮他们稳摊稳企稳岗,各地宜特事特办,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政策措施,多开一些“允许临时占道经营”之类灵活管理、复活经济的“药方”。

  首先,政务服务可以更贴身。政府可以想得更细致,想得更加积极主动,为百姓和企业提供更多高效、便捷、暖心的贴身服务。政府服务“跑在前”,复工复商复市就“醒得快”。

  测温枪、口罩、消杀用品,政府可以尽早解决这些复工复产必备的防护物资;各种办事审批流程尽快简化优化,搬到网上办网上签;员工跨省流动涉及的防疫、健康证明、专线运送、隔离对接、务工待遇等事宜可以更精准方便。

  可以更主动地将高科技应用于推进产业协同复工,解决企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比如,一些地方税务部门通过税收大数据“搭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仅浙江省就为400多户困难企业找到了8000多家原材料替代供应商,让复工复产的链条咬合更紧密,运转更顺畅。

  当前有的地方政府,把企业划分网格,指派专人服务企业。企业缺什么,政府帮什么,科学精准施策,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给复工复产企业送来了“及时雨”。

  其次,优惠政策可以更切实。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层面先后部署出台多种优惠政策。接下来,各级各地政府应重在政策落地,让百姓、企业及时全面地享受到这些政策,切实减少他们的经营压力。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及时评估,动态调整,尽最大努力让企业活下来,保证就业岗位稳得住。

  再次,金融支持要更配套。受疫情冲击,按照金融机构的标准,许多中小微企业无物可抵押,无法享受到金融支持的政策。对此,宜出台更精准的金融支持配套政策,切实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为企业复工复产注入金融“活水”。

  一是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产业和金融措施要形成合力,避免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两张皮”,实现产业政策为金融政策“导流”,推动产业链整合升级的同时,降低金融风险。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金制度,政府信用介入,与金融机构、企业分担风险。同时,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恶意逃债等违法活动,营造和维护良好的金融环境。三是完善中小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贷款考核激励机制,适度加大对不良贷款的容忍度。

  疫情之下保民生需要创新,也需要有温度。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把各项保民生措施做实做细,落实落细落小是答好疫情大考“民生卷”的不二法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