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17 10:51 | 来源: | 查看:751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我对新疆最初的想象。大巴扎,椒麻鸡,如今我已爱上这片热土。”2018级辽宁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辽大研支团”)成员赵晓彤的支教感悟,道出了成员们共同的心声。从辽宁沈阳到3600公里外的新疆库尔勒市英下乡,辽大研支团完成了一次饱含理想与情怀的青春穿越。
过去14年间,123名辽大研支团成员分14批次接力奔赴新疆支教,在库尔勒市第二中学、实验中学、第六小学留下青春足迹。
正在支教期的辽大研支团队长薛航负责库尔勒市实验中学高一、高二年级的英语教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身在辽宁的薛航一周要上18节网课,需要集体备课两次,每天平均批改作业130份。在他看来,带着热爱和责任坚持下去,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虽然年纪轻轻,但辽大研支团成员董硕凡被学生亲切地称为“董妈”。2016年9月,她来到库尔勒市第二中学支教,这里大多是维吾尔族学生。除了教七年级学生英语,她还在周末担任舞蹈特长班教师。
在众多学生中,董硕凡注意到,学生小红(化名)经常不写作业,还喜欢在课上捣乱。通过了解,她得知,小红从小就不在母亲身边,她之所以在董老师面前肆无忌惮,是想引起董老师的关注,让她跟自己多说几句话。
董硕凡得知情况后心里酸酸的,也把更多精力花在小红身上,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她交流,耐心辅导她的功课。小红的英语成绩因此有了很大提升。
每逢周末,她总会去找董硕凡。“董妈,你周末放假去哪啊?我晚上可以去找你玩吗?”“大学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会很好玩吗?”
“我是您的学生,也是您的女儿,我们都不太擅长道别,我爱您妈妈……”董硕凡支教期满后,收到小红写给她的信:“虽然我没有妈妈,却因为您懂得了母爱的伟大,我多想叫您一声妈妈。”
像董硕凡一样,辽大研支团成员李姝仪也凭借自己对学生的负责与担当,赢得了学生的信任。
李姝仪在库尔勒市第二中学初中双语班支教,负责教维吾尔族学生汉语。这项工作让李姝仪既兴奋又紧张。她上课前设想了许多可能遇到的困难,但现实情况还是让她措手不及,“有的学生一点儿汉语都不会,学生的知识水平差距也比较极大。”
李姝仪决定从最基础的拼音教起,带着学生反复诵读,一点点解释词语含义。从发音到诵读,再到书写;从朗读课文到了解词句意思,再到分析作者观点;从简单的句子到白话文,再到古诗……看着学生们从听不懂课、一脸茫然,到能够跟上学习进度、完成作业,李姝仪很是自豪。
她和学生的距离也在一步步拉近,越来越多的学生常来办公室找她谈心。“支教真的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李姝仪说。
事实上,支教不仅使研支团成员收获了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也改变了一些孩子的人生轨迹。
辽大研支团成员李芊芊2017年在库尔勒市第六小学支教。“第一天上课我就注意到一个三年级的少数民族孩子小明(化名),孩子瘦弱、驼背,短短的头发、黝黑的皮肤,穿着脏兮兮的衣服,而且性格内向,上课做游戏也不敢参与。”
经了解,李芊芊得知孩子的父亲长期酗酒,导致小明从小缺乏安全感。
一天下课,李芊芊发现小明穿着不合脚的凉鞋,10个脚趾伸出鞋踩在地面上。于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李芊芊将小明领进鞋店,想为孩子挑选一双运动鞋。当小明选了一双粉色的运动鞋时,李芊芊才知道,小明竟然是个女孩。
上课时,李芊芊发现小明的文化水平其实连一年级都不到,还不会写字。于是李芊芊买了字帖一笔一画地教她,而且会要求她在科学课上参与实验活动。
李芊芊告诉小明,每个人都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其他人才能了解你。慢慢地,小明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还会主动到办公室找李芊芊说心里话。
李芊芊感叹,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要多鼓励,引导他们做一个善良、有正能量的人。
离别时,研支团成员写下寄语:“同学们,老师的离开不是结束,你们要牢记老师平日对你们的教诲,努力做一个快乐、善良、正直、优秀的人,愿你们童真永在,拥有幸福人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晨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