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是“战友”,联手才能打败病毒

发布时间:2020-04-09 19:1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4月09日 07 版 | 查看:456次

马上要康复出院,离开“战友”王辉了,住院以来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一下子涌入患者老杨的脑海中。

  20多天前,已经住院1个多月的老杨转到了火神山医院。他对自己的病情很悲观,入院时已经不抱希望。有一次服药时腹泻不止,他当即表示不再吃药。

  火神山医院感染二科二病区主任王辉坐到他床边,推心腹置地说:“老杨,你放心,我们肯定能治好你的病,但你得听医生的话,咱们可是‘战友’,联起手来才能打败病毒!”

  一声“老杨”让患者心头一热,一声“战友”更让他感动不已。他也注意到了,王辉每次查房,都紧握着他的手,拍拍他的肩,说话特别暖心。

  心被焐热了,信心就上来了。老杨开始积极配合治疗,还主动报名参加新的治疗方案,病情一天天好转。

  在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辉眼里,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医患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战友”关系。而患者遭遇病毒攻击时,医生就得冲在最前面。

  那晚,一位肺气肿患者胸片显示两肺全白,呼吸突然急促,氧饱和度下降至50%。千钧一发之际,身着厚厚防护服的王辉冲到病房,弓着腰为患者戴面罩,启动无创呼吸机。一阵生死抢救,患者生命体征终于恢复正常。

  “医生要和患者一起战斗。”王辉接诊过一名姓刘的患者,他的肺部CT检查显示两肺60%已经感染,氧饱和度只有78%,高流量吸氧后也未达到最低标准,为新冠肺炎危重型病人,符合转ICU插管条件。但患者极度恐惧和排斥插管,请求采用其他救治方案。

  王辉仔细分析患者病情,认为他尽管肺炎严重,但基本上没有咳痰,大气道阻塞情况不存在,便决定在确保患者安全的情况下,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但存在“人机对抗”问题,患者呼吸频率与机器配合需要一个适应期。

  为缩短适应期,王辉就站在床旁边,一边鼓励患者保持镇静,一边深呼吸,让患者跟着自己节奏呼吸,并及时调整无创呼吸机的通气模式和参数。

  在王辉的带领下,刘先生很快适应了呼吸节奏,氧饱和度逐步上升,脱离了缺氧的危险。

  感染二科二病区还收治过一对年迈的夫妇。老先生恢复得不错,没几天就达到了出院标准,但他担心老伴病情,不愿意出院。

  王辉耐心地跟老先生讲解感染风险,劝说他安心去隔离点。老人家出院后,王辉每天把老太太康复的视频发给他,请他放心。在科室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老奶奶很快也痊愈出院了。

  王辉的微信中有1467个“好友”,其中三分之二都是他的病人。周鉴坤是王辉“朋友圈”里认识最久的患者之一。26年前,周鉴坤患上反复支气管扩张,每年都有大半年时间住院。王辉为他制订了“抗感染、平喘、激素消炎”三联疗法,节省了不少医药费,病情也明显减轻,他近10年没再住过院。

  在王辉看来,“患”由“串”和“心”两个字构成。医生和患者只有把心“串”在一起成为知心朋友,才能让治疗事半功倍。

  知心,就得会“听话听音”。有一天在病区查房,一名50多岁的患者张先生不经意地说自己睡觉很轻,有点动静就会醒。其实,王辉懂他的心思:同病房两位患者病情重,呼吸声音大,影响休息。但那几天病房一直都住满了病人,无法调整。

  两天后,一批患者出院,王辉立即把张先生调整到另一间病房。听说换床的消息,患者一脸惊喜,高兴地跟照顾他的护士孙如霞说:“王主任真懂我,我自己都没好意思提的要求,他却把我心思都看透了。”

  有能力就做,没有能力也要坦诚相告。“你跟患者说真话,患者才会信任你!”王辉说自己当医生30多年,也有无能无力的时候,但他每一次都会如实相告,而这同样能赢得患者的信任。

  5年前,一位胸膜肉瘤患者慕名找到王辉。仔细查看病情后,王辉却说:“这种病极为罕见,我也是第一次遇到,目前我只能给你做对症治疗。”

  没想到,这句话让患者很感动。他说自己跑了很多家大医院,很少有医生这么坦诚。对症治疗一段时间后,王辉多方协调,帮助病人联系到上海一家医院,予以临床新药试用,患者病情有了减轻。

  对患者说真话,是王辉一贯的从医准则。但在火神山医院,王辉却说了不少“假话”。

  57岁的王阿姨本身病情不是很重,但心里极度恐惧,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嘴里一直念叨着“我不能死,我儿子还没有结婚”,强烈请求用呼吸机。

  王辉分析病情后,认为患者主要是心理问题,便对应进行心理暗示治疗,开出一张“心灵处方”:给患者上心电监护仪。

  上了心电监护仪后,王辉又耐心地教她看数据:“你看,机器是不会骗人的,你的几项指标都是绿色,数值都在正常区间内……”看着一行行绿色数字一闪一闪的,王阿姨长舒了一口气。克服了心理恐惧,她很快放松下来。与医护人员并肩战斗两周,王阿姨顺利康复出院。

  几天后,去到隔离点观察的王阿姨和几名患者一起打来视频电话向王辉“报告”情况。视频中,她们一个个有说有笑,相约疫情过后一起出去玩。

  在抗击疫情战斗中,患者身边没有亲人陪伴,很多人感到孤单无助。“如果病床上躺着的是自己的亲人,我该怎样做?”王辉时常这样想。

  62岁的赵阿姨刚入院时心事重重,没人的时候还经常掉泪。王辉发现后,每次查房都“大姐”“大姐”地叫着,一有空还过来陪她聊天。

  原来,赵阿姨的老伴就在她转到火神山医院前一天因新冠肺炎去世了。没有见到老伴最后一面,赵阿姨心里十分难受。王辉耐心地倾听她诉说心事,还拿纸巾给她擦眼泪。有了王辉和其他医护人员的劝慰,赵阿姨逐渐走出阴影,核酸检查不久就转阴了。

  看见护士们非常辛苦,病情好转后,赵阿姨主动帮助收拾垃圾、拖地,安慰一些情绪低落的病友。出院那天,她紧紧握着王辉的手,久久不愿离去。

  王辉把患者当亲人一样关心,患者也反过来把他当家人一样体贴。咽拭子采集,患者会主动把脸侧向一边,尽量不让嘴巴对着他;每天查房时,患者会下意识侧着身,尽量减少与他面对面交流。

  有一次在病房里,王辉询问病情时,患者只是点头没有言语。当他正要离开房间,患者却突然强烈地一阵干咳。王辉赶紧转身返回,患者却急得连忙摆手:“王主任,你们都别过来!咳嗽对你们有危险,刚才憋了半天……”听到这句话,从医30多年的王辉眼眶一下红了。

孙国强 吴浩宇 胡思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