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29 13:33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9日 05版 | 查看:1535次
截至3月26日,武汉已有无疫情小区6893个,占比97.1%;无疫情社区1136个,占比80.8%;无疫情村(大队)1932个,占比99.4%。已命名无疫情街道(乡镇)39个,占比22.5%。记者走进中心城区第一条无疫情街道:青山区白玉山街道,听亲历者们讲述他们的故事——
下沉干部曹虹为社区居民代购药品。资料图片
白玉山街道社区工作者为每位进出的居民测量体温。资料图片
3月24日,被命名为无疫情街道的第二天,冷清已久的青山区白玉山街道开始有了“人气”。零星的居民偶尔出现在街头,在开门营业的生鲜商超门口,可凭湖北健康码进入购物。
新规出台,明晰而严格——自24日起,上午9点至下午5点,每户居民三天可凭健康码在街道范围内采购一次,每次不超过2小时,各社区分时段错峰出行。更多生活物资的采购,仍以社区团购为主。
面积近26.48平方公里,辖12个社区、8个行政村,疫情期间实际居住人口2.6万余人。这样的白玉山街道,如何成为武汉市中心城区首条无疫情街道?守护者们各有各的故事与心得。
白玉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军:
“三场硬仗”守护居民安康
无疫情街道意味着什么,带来了什么,接下来怎么干?白玉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军这样问自己。答案是:能让居民们安全起来,安心一些;街道和社区还是一样干,高兴、鼓舞是肯定的,然后,该封控封控,该保供保供,“是零疫情,但绝不是零风险。这不是给一枚勋章,这是个责任。”
和武汉市其他街道一样,白玉山街道也曾笼罩在疫情阴影之下,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达106例。抗疫期间,街道和居民付出了艰苦努力,用张军的话说,“两个多月,打了三场硬仗”。
第一场硬仗,是“送医送隔”,即在街道辖区严格排查发热及疑似病例,及时送入医院或隔离点。“一开始医院床位紧张,居民只好来找我们,大量矛盾集中在街道和社区。”干部们也害怕,除了口罩,没有什么防护措施,但令张军自豪的是:没有一个退缩推诿,都站出来,和居民面对面做劝导工作,并走家入户排查登记,为焦急的人们想尽办法。
最初的困难过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开建,众多方舱医院投入使用,全国驰援的医疗队到来了。张军的“第一场大仗”开始白热化:“床位够了,就要把所有病人找出来、送进去,把所有密切接触者送到指定隔离点。新情况又出现了:一是找不找得齐?二是有些患者不愿去方舱,顾虑很多,劝不劝得动?”
没有秘诀和捷径可言。只靠八个字:尽心尽力、想方设法。挨家挨户、线上线下、法律宣传、思想动员、测温申报……终于,“四类人员”应查尽查、应送尽送,全部处于街道掌控之中。
第二场硬仗是全员封控。所有居民小区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实行最严管控措施,“严格隔离标准、严肃封控纪律、严封开放小区、严管人员出入”。
新的难题又摆在面前:白玉山街道小区整体老旧、很多无物业甚至半开放,还下辖8个村,封控难度极大。
怎么解决?制定尽可能细致的封控方案,所有社区出入口、主要路口设置卡点;下沉干部、志愿者与社区干部24小时轮流值守。对在家居民充分劝导、排解忧虑;对必须出入的人员,询问事由、查验证件、测量体温、登记在册,一步都不能少。好在,“大多数居民还是晓得利害关系的,有自觉性”,这块“硬骨头”也啃了下来。
第三场硬仗,与第二场“同步开火”并延续至今——生活物资供应保障。“最基本的是组织居民团购,网格员、志愿者送上门;同时联系商家定向供货,尽量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独居老人、低保户等生活困难人群,以及因疫致贫家庭是保供的重中之重,针对此类1287户,街道发放“4+2”免费套餐:每户每月一盒鸡蛋、一条鱼、一袋米、一桶油,每周一份10元爱心菜、一份储备冷冻肉。
“全国各地也捐赠了很多物资。区里还给家家户户发过鱼,捉起来一看,呵,活蹦乱跳!”张军笑着回忆。
物资对接、卸货分发,为居民代购药品、水电维修、环境消杀……种种琐碎而必需的事务,都得“一肩扛”。为此,张军和街道干部们忙起来常常每天只睡三个多小时。他们已经有两个多月没住在家里了,“就守在街道,事情一来,随时能战斗”。持之以恒的三场“硬仗”,换来不断显现的好成绩。辖区中陆续出现无疫情小区、无疫情社区、无疫情村,最终,整条街道无疫情。
谈及下一步,张军的回答务实理性:“一是继续严格管控,适时适度降低管控等级;二是推动商超有序开门,保障货源,让忍耐了这么久的居民们能吃些好吃的,继续安心在家等待,直到武汉保卫战最终结束的那一天。”
康美社区居委会主任翁汉芳:
最大的遗憾,是没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3月24日,刚成为无疫情街道的武汉市青山区白玉山街道,居民们被允许限时限人数出门购物。下午4时,65岁的居民黄桂英来到康美社区居委会,反映自己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健康码,无法进超市购物。居委会主任翁汉芳耐心地告诉她,可以为她开具健康证明,凭证明就可以进超市了。送走黄桂英,翁汉芳与下沉干部向娅丽来到白玉山二街独居老人胡桂丽家,为胡婆婆送上免费爱心菜。胡婆婆家里的洗衣机坏了,她们查看后,马上请志愿者上门维修。
这只是近几日翁汉芳的两个工作片段。每天,她和9位社区干部都要面对大量琐碎事务,为2205户4318位居民服务。两个多月来,她没有一天休息。
1月23日武汉封城,翁汉芳和同事们就进入战时状态,用小喇叭、网络群、微信群、QQ群,不停宣传疫情防控政策与知识,并克服困难,为患者联系就医送医,“应收尽收”“应隔尽隔”。
2月9日起,康美社区实行全封闭管理。社区是老旧小区,没有物业,有25个路口,管理难度很大。紧接着是“四类人员”排查,确保每日排查到户百分之百,病患掌握率百分之百,每天两次进行无死角消毒。从封闭管理至今,翁汉芳和同事们每天面对的,还有居民生活供应保障、家居事务协调解决等等。70岁的低保老人李宽一因丢失证件和存折,生活十分困难。翁汉芳得知后,自己掏了500元给他,并帮他买了米、面、菜送到家中。
每天从清晨忙到夜晚,翁汉芳总觉得对不起70多岁的父母。父母单独住在5站路外的另一个街道。2月16日晚10时,正在加班的她得知患有心脏病的父亲病危,打算第二天一早赶去看望。可第二天正值全市开始全面排查“四类人员”,翁汉芳一边忙得不可开交,一边在心里暗暗焦急:“爸,等我,一定要等我!”未料,上午10时,电话从家里打来:父亲已经去世……等她匆匆赶回家中,父亲的遗体已被殡仪馆拉走,她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痛哭一场后,在不断响起的电话铃声中,她大致安排好父亲后事,待了半天,就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匆匆回到社区。后因所有社区封控,翁汉芳无法看望母亲,只好靠电话天天安慰她。“父亲去世第七天晚上,我悄悄为父亲烧了纸,哭了一整夜。”翁汉芳哽咽不已。
白玉山街道下沉干部曹虹、李文莉等:
这支队伍“有韧性、很坚强、能战斗”
从2月3日起,武汉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任曹虹有了新的身份:白玉山街道康宁社区下沉干部。
“有韧性、很坚强、能战斗”,曹虹用9个字形容她眼中的这支队伍,并讲述了3个真实的故事。
群众工作队的故事。曹虹和市妇联派出的其他46名下沉干部驻守在白玉山街道。下沉第一时间,就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并与62名社区志愿者共同组建了4支群众工作队。工作队的第一件大事,是为低保户、低收入者、独居老人、医务人员家庭送“爱心菜”。在市妇联主席叶文静的多方争取下,3月19日,首批4700多斤新鲜蔬菜送到了白玉山街道四个社区,从此每周一次,将延续到疫情结束。
巾帼心理咨询师的故事。疫情暴发后,武汉市妇联成立抗疫心理援助服务团,集结1650名心理咨询师,24小时在线咨询。3月4日,白玉山街道康达小区一位居民身体不适,高度焦虑:“我一定‘中枪’了,连累家人可怎么办?”妇联下沉干部立即安抚她,并联系巾帼心理咨询师与她通话。耐心专业的疏导后,这位居民渐渐释怀,恢复常态。
服务社区工作者的故事。“社区工作者很辛苦,我们觉得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正好有一家针灸工作室,是我们妇联组织的创业大赛优胜者,她们很愿意来为大家扎针灸,提高免疫力。”针灸进社区,为忙碌的社区干部们带来了身心双重温暖。
“能为居民们踏踏实实做些事,心里很安宁。”曹虹觉得,自己已成了白玉山人。3月20日,康宁社区无疫情第37天,白玉山街道被公示为无疫情街道。
共青团武汉市委员会青少年新闻中心工作人员李文莉的下沉地点,是白玉山街道康寿社区。她住在江岸区,下沉后,每天都要驱车往返50多公里,风雨无阻。每天一到岗,李文莉就找社区网格员李惠“讨活干”。除了跟着李惠入户排查、送菜,进楼栋消杀、张贴告示外,她还负责小区巡视和防疫宣传。
康寿社区老人较多,防疫宣传和封闭管控难度都很大。李文莉就在院里巡视,耐心劝导想外出遛弯的老人们,请他们折返。在居民真正“宅居”之后,组织社区团购成了李文莉的首要任务。酱油是要生抽还是老抽,牛奶是要高钙的还是低脂的,居民们都有自己的习惯,李文莉耐心地记下每笔需求,尽量满足。
3月17日,康寿社区挂牌“无疫情社区”。李文莉并没有感到轻松,她知道现在还不是放松的时候。但她还是开心地笑了:“付出是值得的,我们真的保护好他们了。”
白玉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黄英:
“肯定怕,但总要有人上!”
2月2日凌晨1时40分,白玉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黄英被公安局来电惊醒:“有位居民突然在家中去世,需要你们过来处理遗体。”
疫情期间,居民死亡必须经过白玉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深度消杀,才能送往殡仪馆。
头一次在半夜处理这样的事情,黄英赶紧拨通卫生服务中心值班室电话,叫上值班护士王琳一起前去。凌晨3时,120急救站的司机周师傅将黄英和王琳送到逝者家中。
逝者是50多岁的男性,身患肺气肿,当晚突然发病而亡。面对传染性未知的遗体,黄英和王琳心里直打鼓,但她俩仍然穿戴好防护服、护目镜和手套,仔仔细细地对遗体进行深度消杀。之后,她们又帮助逝者家人包裹好遗体,等待殡仪馆人员上门将遗体拉走,并再三安抚逝者家属,让他们进行自我防护、居家隔离。等回到卫生服务中心时,已是凌晨5时。王琳紧张地问她:“黄老师,你怕不怕传染?”
“肯定怕,但总要有人上!”黄英鼓励她说。此时,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有两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住院,大家的心理压力非常大。
“总要有人上!”凭着这股勇气,黄英带领25位社区人员,从大年初一起就投入到排查和转运发热病人的战斗中。在他们的努力下,社区排查出的80多位发热病人被及时转到武钢二院发热门诊检测诊断。随访居家隔离人员、指导就医、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量体温……2月中旬后,黄英和同事们又对社区集中隔离的200多位密切接触者进行跟踪管理。
为提高排查和救治率,黄英建起了疫情防控微信群,里面有街道负责人、社区医生和各社区负责人,随时通报处理各社区发热病人情况。2月底以来,为跟踪管理出院病人,黄英又建立了“白玉山冠肺康复群”,里面有社区医生和42位病人。在群里,她和同事们对出院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指导他们做呼吸操、八段锦。“我们的出院病人没有一个复阳的。”黄英很开心。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