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划破乌云的那道光芒” ——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3图)

发布时间:2020-03-23 10:30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3日 09版 | 查看:980次

2020年2月7日一大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这是出发前,110名医疗队员坚定地宣誓“武汉加油,人民必胜!”照片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供

汗水蒸腾凝结出的雾气,阻隔不了灿若星辰的眸光。照片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供

呼吸内科暴婧医生说:“不用写我的名字了,就写‘别怕’吧。”照片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供

  【决战最前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里,矗立着一尊刻有“生命之托、重于泰山”八个字的立石。在这个院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已经奋战了两个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一所在医疗史上写下光辉一笔的百年老院。一百多年前,医院首任院长伍连德抗击鼠疫,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控制传染病的壮举。如今,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白衣战士再次出征,用精湛的医术筑起守护生命健康的屏障。一名患者的家属在感谢信里写道:“你们的到来,让处在疫情暴风眼中的我们,看到了划破乌云的那道光芒,看到了生的希望。”“我们就是要救助每一个病人,挽救每一个生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说。所有的争分夺秒,所有的竭尽全力,只为这一份重于泰山的生命之托。

  国家随时需要,我们随时上前线

  穿上厚重的防护服、箍紧口罩和护目镜、套上一层层橡胶手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党晓曦又一次进入收治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病区,开始紧张的救治工作。

  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她到武汉支援已经整整两个月了。刚来这里时,他们负责的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一直是50张床位满员,每一天病房内都在进行着紧张的生死竞速。

  重症病区没有家人陪伴,很多患者生活难以自理,照顾病人日常生活的担子也落在了她和队友身上。端水喂饭、翻身擦洗、清理卫生,党晓曦每天的工作烦琐而辛苦,穿着防护服的她行动不便,比平时需要花更多的力气,但她从无怨言。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作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把以患者为中心放在首位,要用自己的耐心细心责任心守护每一位患者……作为军人家庭的一分子,我和我爱人共同为支援做好了思想准备,时刻准备好奔赴前线。”党晓曦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些质朴而坚定的话语。与她一样,怀揣着仁心、肩负着重任赴战场的还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33名医护战友。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是一定要来的。”姜保国说。这一次,他带领北大人民医院第三批医疗队来到武汉,与医疗队医生护士一同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

  疫情刚发生的春节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开始了疫情防控救治相关培训,厉兵秣马,时刻准备着。一旦有令,即刻出征。当第三批医疗队2月6日下午接到紧急通知,他们在短短半天内就完成了110名人员和320箱物资的准备。

  “我们是国家队,国家随时需要,我们就随时有专家、有医生、有护士来前线,来真正为整体的抗击传染病、抗击这次新冠肺炎来做一些我们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姜保国说。

  学科协同 为救治患者全力以赴

  姜保国还记得医疗队刚接管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情形,那时是医疗队压力最大的时候,大量重症病人陆续转来。2月8日晚9点,隔离病房投入使用仅24小时,50张病床就全部收满。

  患者的病情十分复杂。“刚开始,我们以为这些就是单纯的呼吸道传染病重症病人,但在救治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不单是肺部出现问题,许多危重病人伴随着严重的基础性疾病,比如心脏病或者肿瘤、肾衰等。”姜保国说。

  面对挑战,医疗队敢打硬仗,不打乱仗。他们把病人分成以单独新冠肺炎发病为主的、同时患有肺炎和很多基础性疾病的、病情危重出现多器官的衰竭的三类进行分层治疗管理。医疗队结合指南细化诊疗细节,确定了《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入院病人初步处理流程和原则》这一高水准诊疗“模板”。对于单纯的新冠肺炎病人,医疗队采用标准化的治疗方法,保障了肺炎治疗规范化,同时也腾出了更多精力去救治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病人。

  “老年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病情复杂,全身炎症反应可能更重,病情变化犹如多米诺骨牌。对于危重症,把握共同病理生理机制,能准确预判即将倒伏骨牌的方向与位置,提前卡位,就能阻挡后续骨牌的倒伏。”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医疗队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这样形容患有基础疾病的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在他看来,救治这一类患者要增强医疗队协同性,针对基础疾病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最大程度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为了高效率地进行多学科协同,医疗队在院区建立了一个信息化会诊平台。几乎每天下午4点,内科、外科、重症科等整个重症抢救、生命维护过程中涉及的学科专家都齐聚于此,从信息平台调取患者数字、影像学资料进行讨论,综合评估治疗方案需要如何调整。

  “我们要尤其重视这些重症患者,保证每个病人在每个疾病阶段得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专家,我们就有什么样的专家去参与。疾病发展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专家出现,什么样的专家就会出现在患者身边。”姜保国说。

  从身到心 关注每一个细节

  “朱大夫来了,我们就踏实了!”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值班医生们都这样说。朱凤雪来,就意味着治疗的妥善、高效和极度精准。

  朱凤雪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担任此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副队长。朱凤雪总是在每一个细节上“斤斤计较”。在朱凤雪看来,重症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这种监护不能完全依赖机器的报警。“每个细节都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临床医生必须亲自到病床旁去观察。”朱凤雪说。

  2月17日,医疗队进行了第一例气管插管辅助机械通气。病人高龄,基础病较多,全身症状严重。插管前,朱凤雪反复检查每一个流程,她敏锐地发现,隔离病房只有7号气管导管,根据患者特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应该使用7号半导管,不适合的导管将会影响患者机械通气后期的维护与治疗。朱凤雪当机立断,以最快速度沟通并找到匹配导管。麻醉科医生姜华操作娴熟,插管操作一次性顺利完成,整个过程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各项指标很快得到了改善。“我们深知抢救的每个危重病人,身后都系着一个家庭。我们要尽力给这里的病人最好的治疗!”朱凤雪说。

  医疗队对细节的执着,不仅体现在救治工作精益求精,还体现在对病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护理。“有一位老爷爷胖胖的,总是笑眯眯的,每次帮他做过事之后,他都会说很多遍谢谢。”这位老人有糖尿病,病重期间食欲不好,解不下大便,医疗队队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护士王茜就用开塞露帮他解决。从不玩手机的老人想看报纸,护士们就每天从驻地把报纸拿过来给他。

  “我们每天要做的除了完成医生的医嘱,还要尽量安慰他们、陪伴他们。”医疗队队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护士黄楠楠说,“爱是可以治愈创伤的良药,他们能够感受到,他们会由衷地跟我们说一句‘谢谢’,这些都让我燃起更多的战胜疫情的决心和力量。”

  (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蔡闯、安胜蓝、李盛明、王斯敏、张勇、刘坤、晋浩天、张锐、章正、姜奕名、卢璐 本报见习记者陈怡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季春红、蔡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