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是一家野战医院” ——记冲锋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泰康同济医院

发布时间:2020-03-21 14:15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1日 01版) | 查看:1184次

俯瞰,这是个现代化医院,高楼鳞次栉比,结构布局错落有致;近看,这又是一个毛坯医院,裸露的管线、斑驳的墙面,还差5个月工期完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于驻扎在泰康同济医院的军队医护人员来说,这9万平方米院区,就是他们日夜拼搏的战场。

  从2月13日成立起,在联勤保障部队党委的坚强领导和组织管理下,武汉泰康同济医院紧紧围绕“打胜仗、零感染”的总要求,高速运转、衔枚疾进,应收尽收、抢救生命,冲锋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

成立即运行,起步就冲刺

  疫情肆虐,武汉告急!泰康同济医院党委坚决执行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号令,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扛起武汉地区继火神山医院之后军队第二家新冠肺炎专科医院的如山使命。

  2月14日,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进驻泰康同济医院的第二天。傍晚,天空飘起了雪花。作为感染8科护理负责人,林守钰一直在医院广场等待钢架病床到来。

  七点一刻,一辆集装箱货车驶入。“大家别乱。”医院政委马学蒂指挥各个科室有序搬卸、组装、摆放。

  1400号人,来自3个军种的50多个建制团单位,有技术三级专家教授,也有年轻护士战士,人怎么拢?心怎么聚?医院党委一班人决定,建立12个临时基层党委、35个临时党支部,成立党员突击队。

  “我是党员我先上”“让我进污染区,这个领域我熟悉”……一时间,党员骨干纷纷请战。

  14日下午3时,由“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游建平等组成的7人党员突击队,带头挺进污染区。逐一查房问诊,进行病情评估,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3个医生4个护士像陀螺一样转起来,一刻不歇。

  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团队一颗心。4天建个ICU,怎么办?重症二科72名同志迅速统一思想,连续奋战90多个小时,建立起兼备新风系统、负压病房的传染病重症监护病房。2月20日下午四点半,正式接收首位重症患者。

  “疫情就是敌情,咱就是一家野战医院。”医院院长郑溪水的话掷地有声。成立即运行,起步就冲刺。泰康同济医院拿出了大家认可的“满月”战报:截至3月14日,累计收治1861人,现有重症164人、危重症39人,治愈出院871人。

军地合力,无难不克

  医院一收病人,各类保障问题接踵而来,今天这边漏,明天那边堵,摁下葫芦浮起瓢。

  原来医院尚在施工期,军方、院方和承建方职责不清。2月20日,一场由武汉市牵头,军方、院方、汉阳区、承建方共同参加的“五方会谈”举行。一个短会,办成三件事:一是明确职责,营建归中建五局,医疗垃圾归环保,生活垃圾归环卫,军方提需求,院方来协调保障。二是中建五局连夜从长沙调来21名工人,负责水、电、木、瓦等维修。三是建立服务平台,集合水电木数控消防等专业力量,21名工人、10名战士和院方一起组成78人服务队,一个电话,全程服务、全时保障。

  一次碰头会,不仅是把人聚在一起,带来的是聚变效应。很快,一系列“泰康版”军地协调机制呼之欲出——

  搭建军地互联管理平台。军地协同统筹财力、运力、储力和人力,靠前筹划饮食保障、人员住宿、物资筹措等环节。

  制订军民互通管理机制。第一时间摸清军地物资装备和需求底数,制定军地互通物资存储、车辆派遣等10余项制度机制。

  畅通军地双向保障渠道。及时协调公交、宾馆、餐饮公司领导现场办公,规范车辆时间线路、一日三餐标准流程等。

  织密军民联防联控网络。成立卫勤应急、警卫执勤等小组,布设5个执勤点,构建警察、保安、战士三位一体安全防线。

  “军民团结如一人”,军地合力,威力几何?军队医疗队刚进驻时,医院建设离完工还有5个月工期,建造之初就是三级综合性医院,要改造成烈性传染病医院,工程量之大,难以想象。但军地通力合作,硬是用不到50个小时,基本完成了改造。

以人为本,身心并护

  重症监护室,床位一字排开。

  “快!4床危险!”听到骤起的呼叫声,医生宋勇迅疾冲过去,开放气道、给氧、监测心率、推麻药……跪着俯向病人,瞅准气管,一把插入。

  眼看各项指标趋于平稳,宋勇才扶着床沿,缓缓起身。作为重症二科主任,他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冲刺跑。

  感染1科护士吴治敏发现患者肺功能恢复慢,自创一套“新冠肺炎患者呼吸康复操”应用于临床,有效改善了治疗效果,被患者亲切称为“泰康操”。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医院始终把人文关怀、身心并护作为服务宗旨。2月23日上午,武汉市民刘先生拨通了医院“病友服务中心”的电话。他60多岁的哥哥确诊收治后失联,后来打听到哥哥可能在泰康同济医院。值班员彭鸿璟迅速将情况上报,一场院内寻人活动随即在各病区微信群同步展开……病人在感11科53床。当天下午,就锁定了目标。

  为解决患者家属无法陪伴探望造成的医患信息不对称问题,医院开设病友服务中心,提供传递家属捎来生活物品、帮出院患者联系接送车辆、帮助高龄患者家属及时掌握病情等10余项服务。服务链条中,医、患和患者家庭三者高频互动,成为抗疫一线情感沟通的“立交桥”。

  “让我们放松身体,鼻子吸气嘴巴呼气,将手臂慢慢抬起……”3月7日,感染6科某病房内传来一阵舒缓音乐,正在做运动的孕妇是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孕妇的爱人前不久因确诊入院治疗,怀孕31周的她在家隔离,其间出现发烧症状后入院。“没想到医院这么有心,专门把我安排到有专业妇产科医护人员的6科。”她抚摸着隆起的肚子,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激,“特殊时期,是军队医疗队给了我和孩子安全感,特别踏实。”

  (本报记者 章文 本报通讯员 高洁)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