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14 20:31 | 来源:财新网 2020年03月05日 12:53 | 查看:1309次
英勇的逆行者、平凡的普通人,与武汉一起挺过最艰难的时刻;加强志愿者保障,才能让爱心延续
3月5日,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举国动员,人人志愿。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言: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图/中国政府网
【财新网】(记者 汪苏)3月2日中午,武汉又下起了雨,正在给30多家医院运送12000份配餐的志愿者郅华,接到供餐方Today便利店捐赠对接人汪蕾电话,有一批武大北京校友会志愿者联系配货的饼干、面包、巧克力棒等干粮补给,要送给吃不上饭的绿舟武汉救援队。
郅华二话没说,接下这个额外的任务,驱车四五十公里,再次赶到Today位于远城区的仓库,将物资送到酒店支援联盟发起人肖雅星提供的周转点。郅华是武汉一家物流公司老总,春节后,不忍旁观武汉亲友手足陷于水深火热,他成为一名真正的逆行者,从陕西老家开车回到武汉,拉上老婆、公司高管和朋友,干起了志愿者,每天搬货开车,只想多出一份力。
汪蕾同时告诉武大校友会志愿者越伦,郅华的团队,也不时“裸奔”。正好,给绿舟救援队的500件隔离衣刚到肖雅星的周转点,越伦立刻匀了100件给郅华团队。一个朋友又打来电话,有350个KN95口罩,越伦马上对接给郅华。
又一次民间接力完成。越伦觉得自己再次被点亮了。自武汉封城,越伦和武大北京校友会的志愿者们已经夜以继日工作了40余天。武大北京校友会已募集3000多万资金,将一批又一批防护物资送到医护人员手中。最近,随着国内产能提升和捐赠物资陆续到达,医院物资紧缺明显缓解。“医生们终于挺过来了”,校友会开始为一线志愿者和福利院等筹集防护和生活物资。
绿舟救援队和武大北京校友会共同发起“关爱志愿者”行动。“我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把医生先保护起来了。”几乎也是“裸奔”着过来的武汉绿舟救援队队长汤军表示,最艰难的时候,志愿者们一起走过来了。现在,他希望,所有人都好好的。
“城市的一束束暖光”
汤军在武汉经营一家文化公司,旗下车队两百辆车被政府征为“社区保障车队”。汤军自己又拉着公司行政人员和朋友,组织起一个志愿车队,最开始接送医务人员,后来主要给医院和社区送物资。
开始近一个月,汤军没有穿过防护服,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一些防护服,汤军就拿给医院。
第二个月,汤军偶尔开始穿防护服。队员们一件防护服至少穿两次,他要穿四五次,反复消毒了再穿。第一次穿防护服是去发热门诊,他的队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了一个发热病人去医院,汤军吓坏了,赶到医院,看到队员完全“裸奔”,汤军把自己的口罩和手套都留给他们了。
汤军经历过北京的“非典”,比较敏感,事先囤了2000个口罩,一开始状况实在惨烈,汤军看到身边其他车队哪个缺防护,就给,看到医生没有防护更要给,“在那种情况下,根本就不会想那么多了。”
“没有你的团队,我的团队,只要有事我们就一起去干。”汤军说。
1月底,绿舟救援队找到汤军,希望汤军团队做绿舟的武汉在地支持。绿舟救援队队长李峰看到汤军团队“裸奔”的样子就哭了,把北京绿舟仅存的“家底”都给他们寄过去了,包括防护服、口罩、手套等。2月19日,汤军带着队伍半夜执行完任务回来,给李峰发了段微信:今天有点奢侈,方便面加了一根火腿肠,补充点营养。今天穿了一件防护服,有点心疼,因为送物资到三个定点发热医院,风险太大。防护物资太缺乏了,不到最危险的时候,舍不得穿。那一刻,李峰感到很无助。
加入绿舟后,汤军和队友马不停蹄地将绿舟接收的大批物资,送到一线,包括上万套防护服、大量医用手套、口罩等等。3月2日,汤军团队给重庆医疗队第三批队员驻地送了30台戴森暖风空气净化器等物资,了解到第14批队员也有同样的需求,武汉阴雨绵绵,只有五度,宾馆无法开中央空调,非常寒冷。汤军和队友第二天赶紧又给14队送了一批暖风机,还把自己舍不得喝的牛奶和功能饮料也一起送过去了。
一个多月来,汤军几乎一天一顿饭,早晨出去,尽量少喝水,执行完任务回家,泡一碗泡面,“每天都是靠意志来坚持,不是靠身体来坚持”。
郅华和太太一般早上七点起,郅华的太太曾是护士长,她准备好一天要用的酒精、消毒液、纱布、喷壶,然后驱车四五十公里,9点前赶到Today在远城区的仓库,安排路线,装货,一个60*80*80大箱子,装200盒盒饭,多的时候要装上百个箱子,11点钟左右出发,把1万多份餐送到30多家医院。郅华原来是个“水罐子”,去哪儿都要喝茶泡水。为了少喝水,他干脆不带保温杯了。出发前,他们就在仓库吃一些Today准备的三明治等快食,晚上回去再吃点中午剩的。
为了尽量方便医护人员,郅华和队友总是把车开进医院,帮医务人员卸货。有一次,有个医生说剃须刀坏了,郅华跑了好几个地方,找到两把剃须刀给他送过去。小护士说,想吃薯片,郅华也去买,“他们有什么需求我们都尽量满足”。
团队的防护物资也很匮乏。朋友们都在想办法,五件十件地凑。有时,郅华要开车五六十公里路,“就为了取几件衣服”。
汪蕾自己从1月20多号开始,也一天没有休息过,从早晨七八点,忙到夜里一两点,店里员工也在超负荷运转,“大家一起攻克困难。真的是没有抱怨的。”
“每天都应该有上万名志愿者,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抗疫中来。志愿者就像一束束暖光,温暖着这座英雄的城市。”李峰在2月29日的武汉行动日记中写道。
如何让爱心可持续
不过,在李峰看来,“大家都是普通人、平凡人。我们不鼓励‘英雄’,不鼓励无谓的牺牲。”
所有志愿者背后,都是一个个普通家庭。有的志愿者不敢回家,回到家里的,也尽量避开家人。郅华有一个不到13岁的女儿,中午孩子自己在家煮泡面或者做点吃的。郅华和太太回家后,就让女儿在房间,不要出来了。
郅华最担心小区里的人异样的眼光,那让他有很大的心理负担,不是担心自己被排挤,而是觉得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不安全感。他只能尽量注意防护。
看到汤军把仅有的一点防护物资给医护人员和其他团队,李峰有时会着急地吼汤军,“我们一直强调志愿者自己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保己救人,用专业挽救生命。”
民间陆续关注到一线志愿者团队,为他们提供物资后,状况总算好了一些。武大北京校友会志愿者越伦和小林为汤军团队对接了200套防护服、2000个口罩等防护物资。得知他们吃不上饭,更别提肉,又给他们提供了面包、能量棒、能量胶、酱肘子,把倪萍捐赠的牛奶也拨给他们一部分。3月3日,团队终于第一次有了早餐。
汤军提议发起“关爱志愿者行动”。他把200套防护服都给了武汉国信出租志愿者车队,又给了他们1000个口罩、500双手套和两箱84消毒片。
“我能帮多少人就会帮多少人,因为我是最了解他们状态的。”汤军还在进一步统计各个志愿团队的需求,“最难的时候挺过来了,不能在这个时候倒下。”
郅华笑言,自己的团队现在是个正规军了。
不少一线志愿团队靠着民间的补给、互助,才坚持下来。武汉市武昌区“为先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直在为艾滋病患者去金银潭医院拿药。2月23日,负责人黄豪杰在社交媒体发起求助:急缺N95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酒精,第二天,他就收到了11条快递提醒。武汉市疾控中心、团委也提供了一些支持。
北京大学非营利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发起抗疫卡车司机关爱行动,为卡车司机提供现金补助。服务公益人的保障平台益宝,联合保险公司,已为1万余名抗疫公益人士、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提供了保险。
不过,很多民间自己组织的“非正规军”,保障仍然十分弱。
所有人在第一时间都把宝贵的防护资源优先给医院。汪蕾觉得,现在医院基本上慢慢上正轨了,默默在一线的后面的一些人,比如环卫、警卫、社区人员,在外面跑的志愿者,资源需要向他们有一些倾斜。
每逢大灾,很多捐赠人总觉得,公益机构和民间团队不应该收管理和执行费。如此,成本和压力只能靠公益组织和一线志愿者自己消化。“有的志愿者本身是低收入人群。有人跟我说,我真的很想继续干下去,但我可能必须得去赚钱了。”黄豪杰说,每天给志愿者两百块钱补助,志愿者就能坚持。取药的工作,雇人的话,几千块钱也未必有人愿意干。小的公益机构本身,也生存维艰。
“做得越精细,执行成本越高。一对一捐给医院和一批直接捐到指挥部,执行成本肯定是不一样的。”银杏基金会秘书长林红说。
汤军更希望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对志愿者包括民间自发志愿者的尊重,“如果这种爱心得不到认可,委屈肯定是有的”,汤军希望,民间志愿者这些光辉的、人性的精神,能够传承下来,不要磨灭,让爱延续,让社会温度能够提升。
“志愿精神本身是很重要的,别人的需求和认可,是很重要的价值。”林红说。
李峰则希望,各区指挥部能够按照正常程序,给符合规定的志愿者团队发通行证,“城市需要志愿者”。
所有人最希望的莫过于,武汉一举夺胜。每个人全力以赴,齐心协力,才看到今天的一线曙光。
农历2月2日(即阳历2月24日)是郅华的生日,郅华边开车边录了个视频,“平时也没过过生日,43年了,生日跟平时是一样的。但今天很有意义,我们还在给武汉防疫的各个医院,送防护物资。街上空荡荡的,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已经干了好多天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好起来。”说着说着,他泣不成声,“希望大家都好好的,希望武汉好好的。希望大家都好起来,早点好起来。”
3月5日,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举国动员,人人志愿。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言: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越伦、小林为化名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