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舱大吉!离胜利又近了一大步 ——武汉市方舱医院今日全部休舱(图)

发布时间:2020-03-11 13:32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1日 14版 | 查看:916次

10日,武昌方舱医院休舱在即,患者和照顾他的医务人员紧紧拥抱。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摄(中国好人网左浩仁配图)

【“武汉闯关”系列报道】

  “我宣布,武汉方舱医院休舱!”10日下午5时许,一声响亮宣告在武汉武昌方舱医院举行的休舱仪式上响起。

  热烈的欢呼顿时迸发。“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辛勤守护了这所方舱医院35天的13支援鄂医疗队、公安干警、工勤人员、志愿者们呐喊着、歌唱着、相互拥抱着,含笑带泪地尽情释放、传递喜悦。

  至此,武汉市所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方舱医院,这一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起到巨大作用的“中国创举”,在完成了神圣的历史使命之后,被时间之手暂时“封印”。

  这是一场并不悲伤的告别。虽然医患之间恋恋不舍,虽然对“生命之舱”满怀感激,但,每个人都有强烈且一致的心愿——让方舱“封印”永不再启,盼疫情伤痛早日散去!

  托举方舱的,是百川汇流的同胞之爱——征召号令一发,20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武汉本地医护力量、各地驰援的医疗队伍……76支医疗队、8000多名医务人员迅速集结、入驻,把遍布武汉的一所所方舱医院变成了守护生命的堡垒。这些以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场所火速改建的临时医院,为轻症患者提供了集中医治场所,有效破解了武汉疫情高发时期“一床难求”的巨大困局,使得“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急切呼告成为现实。

  方舱医院宣告休舱,卓越功绩不会磨灭。而此刻的人们,喜悦且清醒——虽然离胜利又近了一大步,但,迈向最终胜利的脚步不能有丝毫停顿。曾经托举起方舱医院的人们,重整行装,即将肩负起新的使命,发起向着最终胜利的新一轮冲锋。

  方舱诞生记:筑起庇佑病患的“生命之舱”

  武昌方舱的“生命史”,呈现了整个武汉方舱医院的时间刻度。作为全市首家开舱收治病人的方舱医院,它的诞生,凝聚着巨大的勇气与决心。

  那段伤痛的日子仍历历在目——一段时间里,由于疫情暴发、医院床位有限,大量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人无法及时入院,造成社区交叉感染、疫情扩散蔓延,形成了救治的“堰塞湖”。

  生死竞速。怎样尽快扭转这一局势?

  在武汉考察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一语破的——如果借用一些大型场所收治病人,可以很快解决床位不足的问题。

  随即,湖北省、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在武汉市启动多所方舱医院,集中收治轻症患者;定点医院则主要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

  2月3日晚,以分秒计的建设之役拉开帷幕。武昌区洪山体育馆、江汉区武汉市国际会展中心、东西湖区武汉客厅等地,第一批方舱医院被迅速改建而成。虽然设施相对简陋,但方舱医院具备基本医疗条件,还能开展手术,进行检验、彩超、X射线等检查。

  2月5日晚11点30分,来自武昌区各社区的第一批轻症患者被陆续转送至武昌方舱医院。

  最初的磨合,充满不易。后勤保障不足、运营管理经验不足、患者心理准备不足,种种艰难写在火线“上岗”的武昌方舱医院院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万军回忆里。

  有困难,就去克服。有不足,就要解决!管理团队直面现实、一块一块硬骨头接着啃;医护人员耐心安抚,在守护患者生命的同时尽力疏解其心理。

  很快,爱的暖流融化了患者心头郁结的寒冷

  武汉市民郭刚勇是2月6日入住武昌方舱医院的。他很快适应了新生活,还主动忙活起来,成了医护人员的好帮手。“我发现病友们有一些日常问题需要反馈,但如果谁都去找护士,她们肯定忙不过来。我就收集病友们的需求,集中告诉护士。这样,现场的秩序越来越好了。”

  继首批方舱医院之后,硚口方舱医院、汉阳方舱医院、黄陂方舱医院、武汉经开方舱医院……一座座“生命之舱”次第着陆于江城大地,汇聚成驱散疫魔的明亮光芒。

  方舱医院,带来了什么?

  在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表示,建设方舱医院是一项非常关键、意义重大的项目。全部方舱共有床位13000张、收治病人12000位,武汉市平均每4个患者就有一人入住方舱医院。方舱规划特意留出空间,空余床位5600张,实现了由“人等床”到“床等人”的关键转折。

  2月11日下午4点,武昌方舱医院28名患者首批出舱。随后,几乎每天都有患者出舱,彻底打消了病患和外界对方舱医院的疑虑,极大振奋了战“疫”士气。截至休舱,武昌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124人,累计治愈出院833人,“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出院零回头”的目标得以实现。

  “这种模式让患者从被动治疗到主动介入,医患关系非常融洽。”3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江夏中医方舱休舱前探视时说,“今天是值得纪念的一天,武汉市方舱医院救治了12000余位患者,绝大部分患者已经康复,部分患者转到定点医院。方舱完成了历史使命。”

  有人说,方舱医院是武汉保卫战中最早亮起胜利曙光的地方。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历经无数风浪,这艘生命之舱最终驶向胜利的彼岸。

  方舱救治记:“这里的一切写满了爱”

  从“全副武装”地进舱,到浑身汗湿地出舱,再到脱下防护服消毒清洁,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刘晓春值一次班至少需要6小时。

  她的驻地是江汉方舱医院。“我们的主要职责是查看病人病情,解答病人的各种疑问,发现重症患者后及时联系转走。”她的同伴吕小燕说。在这里,每天每位医生平均照顾80位患者,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每天发生的点点滴滴都让人感动。”在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支援的中日友好医院国家紧急救援队医疗队长任景怡说,“这里的一切写满了爱。”方舱里有一些小朋友患者,医护人员除了对他们进行医治之外,还会从驻地带来各种好吃的,教他们写作业,陪他们玩魔方。病人们经常会对他们说“谢谢”。“情人节”那天,有位老大爷默默递来一封给全体医护人员的“情书”,表达深藏内心的感激之情。

  与白衣战士共同守护方舱的,还有公安干警。

  高峰时期,在武汉全部方舱医院里,1200余名警力24小时轮流驻守,全力保障方舱医院安全有序。

  “小嘉,谢谢你在这段时期对我的特殊关怀,你是一位正直善良的人民警察。你们在防疫一线不顾个人安危维护秩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竭尽所能,发出自己的光芒……”3月8日,武汉市江岸区公安分局驻江岸方舱医院的90后民警刘小嘉收到了黄女士出院后发来的信。

  2月14日上午,黄女士进入江岸方舱医院,一度非常消沉。正在方舱执勤的刘小嘉看到后,主动上前鼓励她。每次执勤,他都会到黄女士病床前看望。得知黄女士口罩不够用,他就把自己的口罩、酒精分给她。

  黄女士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况一天比一天好。如今,出舱后的黄女士已转到集中隔离点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我在这里工作了34天,非常开心能陪伴大家走过这段日子。祝愿所有人幸福,希望你们今后的生活一切顺利。”3月10日下午2点,志愿者杨馨在武昌方舱做了最后一次广播。

  杨馨是一名电台主播,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疫情发生后,她加入武汉市“12355”防治疫情心理热线,2月6日成为武昌方舱医院志愿播音员,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

  播完最后一次音后,杨馨走出方舱。看到最后一批患者脸上带着笑容开心地离去,医护人员们庆祝休舱拍照留念,杨馨的心里也和他们一样欣喜。“就像过年一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盼着关门大吉。”

  在方舱播音34天,因为不能进入病区,杨馨与听众从未谋面,但每天的那个时间,她温柔的声音总会响起。“我的意义就是陪伴,让他们感觉到,每天都有这么一个人,牵挂他们,陪着他们。”得知她就是那个广播里的声音,几位河北支援的护士拉着她,开开心心地合影留念。

  “我说,感谢你们能来。旁边有位医生听到了,回头看着我,眼神里充满感动。我俩没说话,互相点了点头。”杨馨说,“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

方舱“封印”记:随时待命,不获全胜不收兵

  29岁的王彬,是最后一位从武昌方舱医院医生手中接过“出院证明”的患者。他徘徊在队伍末尾,恋恋不舍。

  同时“颁发”给他的,还有一张证书:“志愿者之星”。在方舱的这段日子,他默默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想帮一帮这些来保护我们的人”。回家后,他的第一个心愿就是:去献血,帮助那些还在病榻上的人早日康复。

  这些天,很多援鄂医疗队都在陆续和所在的方舱医院告别。“3月6日那天,我们最后一批病人出舱了。”任景怡说,截至10日,医院里的消杀、物资处理等工作也基本完成。但,医疗队的使命仍在继续——他们医疗队不只在方舱医院支援,还有一些医疗队员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救治重症患者,那边的工作还没有结束,而且工作量很大。休舱后,两名重症科医生又被紧急抽调到了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支援,其余队员则暂时休整。

  “所有人都在时刻准备着。如果有需要,随时支援其他地方。”任景怡说。

  “方舱休舱,对于武汉保卫战是一个新的转折点。”国家卫健委医管中心主任王健感慨万千。从筹建、选址直到今天,他陪伴方舱一路走过。他相信,看到方舱休舱,武汉市民们心里会更加安定,对共同打赢这场必胜之战更有信心。

  接下来的任务,是对方舱中所有病人的医疗资料进行归档,对方舱进行整体消毒,对卫生间、下水道全面清理,对水电等设施重新检修,让方舱处于健康状态,保持活力,随时待命。

  “但要看到,对于整个疫情防控阻击战而言,方舱休舱是一个‘逗号’,绝非‘句号’。”王健提醒,“休舱”不等于关舱,“要等到武汉保卫战最终胜利那天,才会正式宣布所有的方舱医院关闭。不打胜仗,我们决不收兵!”

  方舱休舱,武汉大吉!曾经托举“希望之舱”的人们共同期待:从“胜利在望”到“胜利在握”,我们继续并肩前行,直至唱响最为磅礴的、全胜而归的凯歌!

  (本报武汉3月10日电 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蔡闯、王斯敏、晋浩天、安胜蓝、刘坤、张锐、李盛明、章正、张勇、姜奕名、卢璐 本报见习记者陈怡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季春红、蔡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