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06 22:01 | 来源:辽沈晚报 2020年03月05日 09版 | 查看:894次
3月2日,高书明父子在整理登记档案。辽沈晚报首席记者 赵天乙 摄
一场疫情,吹响了一家三代的“集结号”。
父子二人都是乡村医生,一起战斗在抗“疫”一线。除了每天挨家挨户为村民测量体温,重点观察隔离村民,还为村民当快递员,购买生活必需品。13岁的孙子也加入到他们中间,做起了义务宣传员。
此时,他们是家人,更是“战友”。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抗击疫情志愿者。
父亲带我抗“非典” 我带父亲战“新冠”
3月2日上午,蔡牛镇北长村,高书明、高俭父子在家中正在整理他们亲手登记的各种表格。“尽管应急响应降到了三级,我们还是不能麻痹大意。”高俭说。
高书明父子都是北长村的村医,疫情发生后,父子俩没有任何犹豫,加入了村志愿者行列。
高俭走在抗“疫”最前线,挨家挨户进行人员排查登记、体温测量、入户消毒、宣传防疫知识,高书明做好后方保障工作,在家看诊售药,做好村民买药看诊信息登记。
高书明今年65岁,祖辈几代人都是中医。“1980年开始就做了村医,那时候还叫‘赤脚医生’呢,这一干都40几年喽。”高书明感慨着。高俭38岁,受家庭熏陶,从小就喜爱医学,读的也是医学专业。
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时,高俭刚刚从医学院校毕业一年多,当时在村里和父亲一起负责村医工作。
高俭回忆,当时的防护工作无法达到现在的标准,他和父亲只是戴着一个口罩,但他们从未退缩,一直坚持到疫情结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高俭已经成为村卫生所的主要负责人,这次换成他带着父亲冲锋陷阵。“17年前,父亲带我抗击‘非典’,17年后,我带父亲战‘新冠’。一直以来,父亲在为人从医的道路上给了我指引,危难时刻,就要有奉献精神,冲锋在前。”
孙子宣传抗“疫”知识 争当志愿者
高书明父子每天奔走在抗“疫”一线,13岁的孙子高诗博嚷着也加入志愿者队伍。
每天到诊所购买药品的村民,高诗博都要给他们“上课”。
从新冠肺炎的危害、预防,到自己应该怎么做,小家伙把从爷爷和父亲那学到的抗击疫情的知识讲给村民们听。除了这些,小家伙还通过微信,将这些知识告诉同学们。
大年初五,高书明96岁的老父亲高俊丰去世,初六一早,老人的遗体就火化了。“特殊时期,就要特事特办,相信老父亲会理解的。”高书明说,父亲也是中医,“非典”那年,年近八旬的父亲也曾和自己一起,每天发放传单,登记来往人员。
“父亲常说,悬壶济世是我们作为医生的传统和使命。”高书明说,小孙子能有这样的觉悟,相信父亲一定特别欣慰。
随着疫情形势严峻,北长村全村封闭,村民们吃用都遇到了困难。按照抗疫工作安排,高俭可以出入村子。村主任王洪丹找到了高俭,问他能不能每次出去时为村民们代购生活所需。高俭痛快地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高俭负责起了全村购物,当起了了快递员。为了让村民们吃上豆腐,高俭有一次,排了两个多小时队。
保护好自己 才能保护全村人的安全
作为村医,除了正常的给村民们看病拿药,疫情期间,责任更是重大。“我和父亲都特别注意保护好自己,每天都多次测量体温,洗手消毒就得五六次。”高俭说,万一自己出问题,会连累全村人。
即便防护做得到位,有些村民仍避之不及。“原因是我们村有三人在家隔离,我每天需要给他们测量体温,近距离和他们接触,村民们这样想,我也很理解。”高俭说。
村民王某就是被隔离人员,最开始对高俭极为不配合。“我去他家消毒,大门紧锁,根本不让我进去。”高俭笑着说,后来让消毒,但是每天测量体温也总是把他关在门外。
“我只能尽可能地说服他,有时候就站在外面半个小时。”经过沟通,王某对疫情有了足够认识。“后来非常配合,尽管已经过了隔离期,不用每天测量体温,王某仍然在家自己坚持测量,并将结果拍摄照片发到我的微信上。”高俭说。
现在,村民们对高俭父子都很理解。最初上门买药不愿意进门的村民,也能主动和高俭父子讨论疫情了。村民们说,人家爷俩白天黑夜地忙乎图啥,还不是为了我们大家更安全吗?
辽沈晚报首席记者 赵天乙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