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刊发王雪超文章:把握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发布时间:2020-03-06 21:11 | 来源:天津日报 2020年02月25日 第0版 | 查看:1940次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因此,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科学认识和把握两者关系,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在“远”与“近”中坚定信心。以远谋近,方能豁然开朗。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近期看,疫情是所有任务中的重中之重;远期看,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国家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同样是输不起的战争。辩证地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目前,疫情防控是两点中的重点,因此一切工作要以疫情防控为中心,一切行动要以疫情防控为目标,因此要着眼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把救治资源和防护资源集中到抗击疫情第一线。但是,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并非绝然对立,疫情的有效防控不能以牺牲经济社会发展为必然前提,否则会偏离轨道,全盘皆输。因为,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步前行,才能为疫情防控提供充分保障,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同时,坚持“远”与“近”的辩证法,还要克服短视心态和悲观情绪,以为疫情所至,社会经济发展会一蹶不振,从而灰心丧气,士气全失。短期看,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冲击。但长期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可控的。如同大河奔腾,其间虽不免回环曲折,但终不能改变大河东流之势。对此,我们要坚定信心。纵观历史,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惊涛骇浪,无不劈波斩浪,昂然屹立;中国共产党遭遇过数次危机坎坷,无不淬火成钢,越挫越强;中国经济多次被人看悲唱衰,无不爬坡过坎,一路向上。以远看近,方能化灰心为信心;以远谋近,方能化压力为动力。

  在“危”与“机”中积极而为。转危为机,方显沧海本色。“危”与“机”从来都是并存共生,两者既对立统一,又可以相互转化。疫情防控,关乎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济社会发展,关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重点任务的顺利完成,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辩证地看,疫情之“危”可以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之“机”,其中两者联结和转化的关键在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和治理水平的升级。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一边连着疫情防控的组织和保障,一边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但是,“危”不会自动转化为“机”,消极而为只会坐视危险扩散蔓延,目睹机会渐行渐远。推动“危”向“机”的转化,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积极而为。自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国上下形成一盘棋,万众一心拧成一股绳,展现出强大的动员力和行动力。但应该看到,疫情防控中发生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我国治理能力仍有不足,治理水平存在短板。化“危”为“机”,需要正视问题,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健全城乡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体系,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法治建设,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如此,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升级治理水平的积极而为中,变被动为主动,将疫情短期之“危”转化为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之“机”。

  在“动”与“静”中把握平衡。动静相宜,方能气度从容。疫情防控需要“静下来”,即按照防控要求,防输入,防扩散,防输出,把城乡人员流动频率尽可能降到最低。辩证地看,这种“静”,一方面是积极的“动”,每个人都自觉配合防疫要求,守住了自己的防线;一方面是高效的“动”,中央一声令下各地瞬间行动,守好了自己的责任田;一方面又是蓄势待发的“动”,静待疫情过去,社会恢复活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动起来”,即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好转,疫情可控或无疫情的地区尽快稳步有序复工复产,保障民生,促进生产。说到底,这又是一种步调一致的“静”,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单位与个人,上下同欲,大音希声。同时,复工复产“动起来”,从疫情防控看,是为了让民众解除后顾之忧,更好地“静下来”;从经济社会发展看,是为了保持经济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疫情防控的“静”和复工复产的“动”,需要把握好两者的平衡。综合研判形势,做好疫情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的辩证统一,坚持动静结合,动静相宜,让该静的继续静下来,让该动的有序动起来,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齐头并进。

  在“缓”与“急”中找准节奏。缓急有序,方能行稳致远。凡事讲求轻重缓急。非常时期,更要稳住阵脚,忙而不乱。复工复产已是定锤之音,但具体行动需要缓急有序,精准施策。各级政府要在疫情防控工作和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位的前提下,科学、灵活、有序安排,分类别、分步骤、分人群复工复产。比如,按照疫情防控风险等级程度,低风险地区要尽快将防控策略调整到外防输入上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风险地区要依据防控形势有序复工复产,高风险地区要继续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比如,按照疫情防控需要,在全国范围内鼓励保障医用防护物资生产的企业优先复工复产,有序推动涉农和生活必需用品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复工复产。也可按照企业性质标准,鼓励央企、大型国企等龙头企业率先复工复产,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恢复生产。还可以企业所属行业属性为标准,对工业企业中关系疫情防控急需品和民众生活必需品的企业,鼓励其优先复工复产,开足马力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对服务业企业中提供送餐外供连锁型餐饮、提供生产性物流服务等企业优先复工复产。对建设工程,可按照重点民生工程、一般民生工程和其他工程的顺序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工复产只有缓急有序,找准节奏,才能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张”与“弛”中把控分寸。张弛有度,方能收放自如。疫情防控的物资保障,需要复工复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需要复工复产。当前,复工复产人潮涌动,各级政府要在“张”与“弛”中把握政策分寸,张中有弛,弛中带张,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中的复工复产。所谓“张中有弛”,即对于涉及复工复产的相关企业,要在政策上给以支持,相关从业人员,要给以放行,打通人流、物流堵点,不能一刀切地禁止开工或流动。比如,为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我市推出《天津市公安局疫情防控期间助企复工复产服务保障十条措施》,最大限度为复工复产企业提供保障,创造便利。用工大省广东,为解决部分务工人员返程难和企业用工难问题,在市内、省内、省际三个层面,通过高效的组织、引导、调剂,为企业输送员工。所谓“弛中带张”,即要清醒看到: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复工复产涉及大量人员流动和聚集,对疫情防控形成严峻考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面临极大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密度。对此,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复工复产人员越是大范围、高密度、高频率流动,疫情防控越要抓紧抓实抓细。各级政府要严格审核复工复产申请企业的防控机制、设施物资、员工排查等情况,做到“不达标退回、有情况暂停、零问题准行”。对于即将或已经复工的企业,则需要绷紧疫情防控弦,严格按照程序,日常消毒无死角,人员排查无遗漏,常态管理无缺陷,确保企业安全有序运转。如此,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要求的“张”和帮助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的“弛”中把控好分寸,张弛有度,方能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战双赢”。

  (王雪超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