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元奖学金悉数捐给乡村贫困学生 “这是一件温暖而且美好的事”

发布时间:2020-03-06 09:15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3月06日 05 版 | 查看:706次

自己的8000元奖学金,加上父母支持的2000元,刘惠民悉数捐给了乡村的贫困学生。而他自己,还是一名大四就读的在校生。

  乐观、温暖、始终向上,是同学们对刘惠民的评价。2016年,刘惠民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磁场与无线电技术专业。凭借自身努力,大一结束时,他获得了8000元的国家奖学金。

  “那时候,就想用这些钱做点有意义的事。”刘惠民的父亲出生在江南小渔村,因为家里穷,上学都很困难,可他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能够“走出去”。靠奋斗改变了命运的父亲希望刘惠民也能好好学习,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

  由于当时没有好的渠道,希望能用奖学金做点事的想法只能暂时搁置。

  大二时,热心公益的刘惠民加入学校的“彩云协会”,并利用寒假前往协会常年支教的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开展支教调研。正值凛冽寒冬,调研队带上通过义卖换来的手套、围巾等暖冬物品,打算花一天时间挨家挨户给孩子们送去。

  当地的校长一听笑了:“一天?你们哪能跑得了那么多路!”事实证明,这里山大沟深,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才跑了二十来户,就已经是晚上6点,四周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没有霓虹灯,没有车水马龙……真的超出了我的想象。”调研的所见所闻,深深触动了刘惠民。

  每天清晨,孩子们要走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虽然学校都是当地最好的房子,每间教室都配备了投影仪和电脑,但只有很少的老师会操作。孩子们家里没有灯,只能趴在炉火边上借着光写作业。

  第二年暑假,再次到来的支教队员们特意为孩子们增设了绘本课、演讲与口才课,还精心挑选了多部科学短片。这一次,刘惠民没能前往,他在学校资助下赴哈佛访学,并赴德国帕德伯恩大学学习。

  刘惠民收到了孩子们寄来的明信片。一个孩子伤心地写道:“刘老师,你好没同情心!”这句话,让刘惠民心里五味杂陈: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认为他自己需要被同情?刘惠民开始思考,享受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自己,该如何回报社会,如何为孩子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大三上半学期,刘惠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了学校杰出校友设立的“2-781学长奖学金”,奖金也是8000元。

  “2-781学长奖学金”是学校1978级2-781班校友在2018年重返母校时捐资设立的,用于奖励电子工程学院的优秀本科生。在刘惠民看来,“2-781学长奖学金”不仅传递着校友们对母校的感恩,也传承着生生不息的西电精神。

  刘惠民决定,将自己获得的8000元奖学金全部捐出,用于自己曾经支教过的陕西省蒲城县翔村九年制学校,资助该校1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这将使这份奖学金的使用变得更有意义,也更符合2-781班学长们希望我们心怀感恩、胸怀世界、放眼未来的初衷”。

  学校官微下有人留言,称小兄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名字——惠民。而刘惠民觉得,自己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了能够帮助的人,“这是一件温暖而且美好的事”。

  翔村学校是刘惠民所在的电子工程学院的对口帮扶校。此前,他曾多次到该校进行支教帮扶,带着孩子们认识电子元器件,普及电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编程基础等知识。“他还自费买来电子产品元配件,教孩子们制作科技产品。”刘惠民的同学告诉记者。

  在决定把奖学金捐出去的那个晚上,刘惠民和爸爸聊了很久。聊了大山里那些身处贫困,和爸爸小时候一样渴望走出去却面临重重困难的孩子们;聊了这笔钱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改变;聊了还有哪些更好的方法,能继续帮助孩子们……

  刘惠民在考虑捐赠细节时,特别提出了一点:希望这笔奖学金能真正激励到那些在艰苦条件下,仍对知识存有渴望、对未来充满遐想,并愿意为之付出不懈努力的孩子们——“我希望用行动让每个孩子明白:你们不需要同情,命运可以靠自己改变。学习是有出路的,奖学金是靠你们自己挣来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实习生 陈明哲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