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战“疫” ——科技工作者以所学所研投身疫情防控

发布时间:2020-03-01 21:20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28日 09版 | 查看:446次

他们在幕后,但前线、后方都有他们的身影。当一场从未见识的病毒疫情来袭,如何助力科学决策,如何判别谣言与真相?人民需要知识、社会需要科普。在这一紧急时刻,各级科普群团组织,勇担科普国家队重任,迅速投入到没有硝烟的战场,以所学所研,提供权威、准确、科学、贴心的科普服务,成为全社会抗疫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建言献策,专业科普

  近一段时间,每天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成为公众了解疫情的最权威信息来源。在发布会上,还有一个环节,就是解答公众的疑惑,“口罩怎么戴”“鞋底传播病毒吗”“买回来的蔬菜上有病毒吗”“如何快速切断病毒扩散途径”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接二连三,面对这些,专家们都想办法提供老百姓能听得懂的权威解答。

  与此同时,专家们还积极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优势,提出科学建议。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发挥规划领域高端智库的作用,连续提出“理性封城防疫十策”“启用对口支援模式”等多个政策建议。根据学科特点,学会组织行家专家建言献策,并于1月27日完成“分区接诊、集中诊治——一个减少冠状病毒扩散的规划建议”。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高传染性、疫情暴发初期武汉等地医疗卫生系统严重超负荷运转,专家提出:“阻隔发生新一轮扩散应成为当务之急”,并建议在全国各城市采取“分布式接诊,集中式治疗”的策略,动员社区医疗资源,打响社区疫情防控阻击战。这一建议由中国科协分送国家卫健委等主管部门,得到专业认可并引起广泛关注。武汉、成都等一批城市在具体工作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和诸多未知,紧张、焦虑、恐慌……负面消极情绪一时间充塞人心。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制定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科普指南,开通全国心理援助电话热线;中国心理学会启动抗击疫情“安心”行动,面向公众开展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北京医学会联合10余家机构开通“线上医生咨询平台”,已有1100名医生加入,上线30小时答复问题2080条,回复率达到97.3%……

  中华护理学会搭建起疫情科普宣传平台。截至2月15日,共发布原创“新型冠状病毒公众防护要点”“医护人员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防护”等科普文章9篇,阅读量30多万次。学会理事长吴欣娟于2月7日下午随北京协和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奔赴武汉第一线,开展重症病房管理指导工作。她与专家总结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护理要点”,及时指导全国护理工作者做好防护护理工作,目前仅在学会微信公众号上阅读量就已超10万次。

  此外,针对“小孩到处乱摸乱动,又不愿意好好戴口罩”的情况,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发布《儿童2019—nCoV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建议》,对居家防控提出建议;针对网友“天天宅在家里,如何保证身体营养全面均衡提高免疫力?”的问题,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发布《关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营养建议》;针对“复工后办公楼的中央空调会不会扩散病毒”的问题,中国制冷学会发布《春节上班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安全使用空调(供暖)的建议》……

  一条条政策建议、专业科普如小溪汇聚入海,为疫情防控注入了科学的力量。

面向基层,服务下沉

  “看着救护车载着这个年轻的生命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我的内心涌起的满是祝福和希望!”这是武汉市蔡甸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麻俊在下沉社区开展防控工作,成功帮助一名病重的患者入住医院后写下的“战疫”日记。这个春节,麻俊的妻子在协和江北医院检验科负责病人核酸检测,儿媳在新冠重症室从事护理工作,全家人都奋战在抗疫防控的第一线。

  和麻俊一样,疫情发生以来,在广大的社区村镇,一个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自觉开展志愿服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学防疫工作体系。

  今年的春节,对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疾控中心副主任郑溢洪来说,是一个“战斗”的春节。大年初一晚上,他冒着倾盆大雨安排第一例密切接触人员入住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接下来的半个多月,他带领县疾控中心的应急小分队,马不停蹄地进行采样和流行病学调查。随着返工潮来临,他又开始为志愿者们提供防护、消毒、疾病科普等方面的网络培训。2月9日,郑溢洪向党组织提交了请愿书,“如果湖北需要我们,我一定会打好行装、立即出发”。

  山东省临沂市大仲村镇科协副主席、卫生院长张树军,坚持每天亲自带队到村随访返乡人员、发放物品、查看隔离人员体温台账、摸清情况。2月1日,因栗园村返乡隔离的一户人家的孩子玩耍时不慎将头部磕伤,张树军驱车10公里赶往隔离人员家中,亲自为孩子清理伤口,现场进行缝合手术,赢得了该户人家对隔离的理解、配合。他说:“初几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有疫情;休息不重要,重要的是保这一方平安。”

疫情不解除,科普不掉线

  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中国科技馆,原本人头攒动的景象在这个春节期间突然被“清零”。疫情之下,全国几百家实体科技馆纷纷闭馆,但青少年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却一刻也没有停。

  中国科协、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国平安联合发起“健康守护——抗击新型肺炎志愿服务行动”,帮助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掌握疫情防控知识,36期直播访问量超过1亿次。

  “科普中国”联合支付宝开展新冠肺炎答题活动,参与量超过1亿人次。联动北京、深圳、上海、郑州四大城市47条地铁线路,滚动播放防疫宣传片1个月,覆盖人群超过1.6亿人次。

  全国335家科技场馆联合开展科学实验挑战活动,中国科技馆帮助学生“停课不停学”,青少年在线教育“空中课堂”传播量1.93亿次。

  中国科技馆发起的科学实验DIY挑战赛,全国参与场馆数量达到335家。针对青少年群体推出“空中课堂”,邀请高级教师通过“讲解+实地探究”的方式开展在线教育。中国数字科技馆推出场馆虚拟漫游栏目,使观众能够以360度全景虚拟漫游和VR两种方式在家自由“参观”全国116家科技馆,打造24小时不闭馆的科普平台。

  天津市8.5万名科技志愿者、4.5万名科普信息员开展全域科普,实现全部234个街道(乡镇)、5112个社区(村)全覆盖,累计推送科普信息1000万条次。

  “相比于奋战在武汉的医务工作者和疫苗研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做的,不是直接消灭病毒。”不少在社区一线参与防控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我们应以所学所研投身这场全民战‘疫’的伟大斗争中,与病毒进行时间大战,在它被彻底消灭之前,为生命争取更安全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

  (本报记者 张亚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