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24 11:14 | 来源:腾讯网 2020-2-22 18:56 | 查看:2110次
这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始料未及的春季,武汉人感受尤为深刻。因一场疫情而起的紧张、无措、悲伤、奋斗、驰援和奉献,雕刻了光阴。我们此刻所有的经历和记录,都将成为中国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对抗疫情的战斗仍在继续,我们邀请到7位深入战疫前线的摄影记者,为我们讲述他们眼中的“一线”故事。
摄影&讲述/陈卓 高宝燕 顾炜 柯皓 赖鑫琳 王效 熊琦
编辑/小为
在武汉34天
长江日报陈卓:“记者必须坚守岗位,不得离开武汉!”
2003年SARS期间,我在武汉上大学。尽管武汉不算严重,但封校、停课、消毒、测温……依然让我们紧张了很长一段时间。
新冠肺炎疫情公布后,口罩、酒精、消毒液被迅速抢购一空,街上的人也全部戴起了口罩,我开始用相机记录下生活的变化。
我不清楚这个病毒有多厉害,对它的认知只能基于2003年的SARS来判断,因为我出去拍照片,我老婆“炸毛”了,她认为我是“不要命了,会害死一家人”。
每次出门前,我都要花很长时间跟她解释,安抚她的情绪。我们协商的结果,是先把一家老小先送回了荆门老家。
2020年1月23日下午4时,武汉北大门府河收费站关闭,准备离开武汉的车辆在交警的疏导下调头回城。
1月22号晚上,我们出发去了荆门,我父母亲朋都在那里生活。
快到凌晨时,我同事告诉我,武汉真的要封城,稿子已经来了,马上要发;单位的调令也来了,让记者坚守岗位,不得离开武汉。
我又开始做我老婆的工作,最终她同意和我一起回武汉,老人和孩子留在荆门。
2020年1月24日上午,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数十台工程机械正在施工作业。
1月23日,我一大早从荆门返回武汉,开始了直到今天都没能停下来的采访工作。感谢老婆的陪伴并监督我的洗消防护。最幸运的是,留在老家的老人和孩子都很健康。
2020年1月24日,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卸货车到达指定位置时,现场施工员刘炎竖起大拇指。
这些天,我流了太多的泪。心酸的,悲伤的,感动的,都有。
我自认为,亲历过汶川地震后,我内心会更坚强一些,但我错了。无论白天黑夜,在去采访或者回家的路上,看着空荡萧瑟的街道,零星的路人,呼啸而过的救护车,都会让我内心感到失落和无力。
我生活了20年的城市,没有了热闹喧嚣,因为一个小到你根本看不见的病毒,瞬间就病倒了。
2020年1月29日,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客机停满廊桥。
天河机场关闭旅客运输后,承担起武汉抗“疫”的空中走廊,大量来自全国的医疗救援队伍和物资都通过这条“驼峰航线”进入武汉。
2020年2月4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开建,工人们安装床位。
2月4日,武汉首批3家方舱医院分别在武汉客厅,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和洪山体育馆开工,建成后能收治3000余名轻症患者。
医护在救治患者,警察在保障秩序,工人在抢建医院,快递小哥在送饭送药,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
作为一名记者,只能留下一些关于这段日子的记忆片段,警示自己,警示同伴,警示后人,绝不能再重演这样的悲剧。
2020年2月6日,武汉火神山医院,一辆运输医疗设备和工作人员的货车抵达医院。
2020年2月15日,武汉下起了大雪,香港路上,一尊雕塑上的孩子被人戴上了口罩。
2020年2月18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高三学生黄玉婷在复习备考。
从疫情刚爆发时的忙乱,到现在整体防疫救治工作步入正轨。我相信,在全国的支援下,这一场抗疫大战,武汉终会取胜。
在武汉31天
新华社武汉分社熊琦:“我没想到,这个无意间拍下的镜头火了”
江汉方舱医院启用第一天,我去采访。
我注意到,收治的首批病人里,有个面目清秀的小伙子。入院刚躺下,他就打开一本书,安静地阅读。口罩遮住了他的表情,却藏不住眼神里的平静和专注。
见我举起相机,他轻轻摆了摆手,示意不用拍他,我犹豫片刻,还是执意按下了快门。也许他并不明白,在有些喧嚣的方舱医院里,近乎静止的他,是多么令人震撼。
2020年1月24日,武汉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的护士长马晶握住病人的手对她进行安慰。
2020年2月5日,一名患者在方舱医院内看书,后来这张照片迅速传遍互联网。
这段时间,我见过太多难忘的瞬间。寂静之下,这座城市里有着无数动人故事,暗藏着磅礴生机。一个又一个血肉之躯的平凡人 ,尽自己所能,抗击病毒,筑起生命的长城。
2020年2月5日下午,“江汉方舱医院”的工作人员在做收治病人前最后的的准备工作。
2020年2月10日,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医护人员带领患者们跳广场舞。
2020年2月16日,雪后的武汉迎来晴好天气,无人机航拍的武汉黄鹤楼附近。
在武汉17天
解放日报赖鑫琳:“穿了7个小时纸尿裤,活着最重要”
封城后第14天,我从上海来到了武汉。
那晚,街边的路灯都亮着,景观灯也照旧闪烁,连公交站台的广告屏都如常切换,只是路上没有车,街上没有人,弥漫着无边无际的安静,连空气也像被凝固,这像是一个被按了暂停键的空城。
2月16日,我的自拍工作照。我跟随120急救车运转病人,穿了7个小时纸尿裤,4个小时防护衣
我每天奔波在抗击病毒的一线,见证了病毒带来的恐慌,也见证了康复的欣喜。17天了,我似乎已经习惯了这座城市安静的样子,也愈加怀念她嘈杂和喧闹的烟火气,希望她早日走出阴霾,恢复健康。
武汉,加油!
2月7日,武汉,一家酒店门口的迎宾人员。
2020年2月20日,武汉,一位戴着红袖章的女士坐在车上等人。
2020年2月21日,武汉,一个封锁小区外执勤的志愿者。
湖北日报柯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当下的英雄”
在武汉31天
身在疫区中心,每天在一线拍摄,这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生活。
生活的每一面,无论好坏,终究是要面对的。这段时间,我跑遍了医院、机场、方舱……自己也换了4个住处。身体的疲惫在慢慢适应,心理的自愈也在进行中。当疫情突然到来,一切控制感和安全感崩塌时,更能体会到珍惜当下的可贵。
2020年1月23日,医护人员转运发热病人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
无论是在抗疫一线的医护、街头执勤的警察、社区站岗的保安、在家安心带孩子的奶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每个人都是当下的英雄。
抗疫正在进行,生活还要继续。所有人的坚守,将换来这座城市的快速复苏。
2020年1月31日晚,搭载了76名湖北旅客的MF8676次航班,从泰国飞抵天河机场,旅客等待出舱。
当日,厦门航空公司按照国家民航局要求,执行两个特殊加班航班,分别从泰国、马来西亚运输滞留在当地的199名湖北籍旅客返回武汉。
2020年2月1日18时许,武汉市新华路体育场,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从直升机上搬运空运来的医疗物资。
2020年2月8日元宵节,武汉江汉关附近的高楼上点亮了“武汉加油!”的字样。
2020年2月18日,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
在武汉34天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王效:“情况超出了想象,我基本每天吃泡面”
1月21号上午,部门主任征求我意见,说准备一下,去趟武汉。
1月21号晚上,我到了武汉。到达之前,我并不知道武汉是什么样情况,所见所闻也超出了想象。但从吃的来说,就挺让人头疼,我几乎每天靠泡面过活。
从武汉封城,到全国驰援武汉,到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成,到方舱医院投入使用,再到拉网式大排查,我能感受到形势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一行,我采访拍摄了很多人,有医护人员,有患者,有康复者,有志愿者,有普通的市民……对每个人来说,这种经历过都是未曾有过的。
我尽可能地用相机记录下他们每个人的经历,记录下这个特殊时期。
2020年1月23日,武汉进入战时状态,市内的公共交通也停止运行。一位地铁工作人员正在粘贴告示。
2020年1月28日,武汉,一位市民在江边舞龙。
2020年2月9日,一位市民戴着口罩踩平衡车。
2月11日,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治愈康复的病人出舱。
2月17日,武汉对小区进行封闭式拉网排查。许多社区街道和小区用简易的挡墙封住。一位市民正在社区里晒衣服。
在武汉25天
现代快报顾炜:“相机须用保鲜膜包裹起来”
29日晚到达武汉,街上的冷清让人感觉更加的阴冷。
我见证了火神山医院建设的进度,也见证了武汉街头,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人们平静而努力的生活。
我也见证了产房里新生命的诞生,见证了ICU病房里,行走在危险边缘,为别人创造出生机的人。能够见证和参与这段历史,是我人生最大的荣幸。
1月31日,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吃盒饭的建筑工人。
2月6日,武汉市中医院5名患者出院。
2月8日,元宵节的武汉。
2月12日,湖北省妇幼医院,产房里传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新生命诞生了。
2月15日,雪天的武汉。
2月18日,我跟随一班护士进入隔离病房,相机须用保鲜膜包裹起来。
2月20日,山东沂蒙捐赠的300吨医用酒精抵达武汉。
在武汉20天
长江日报高宝燕:“不能缺席,因为我是记者!”
我当了20年摄影记者,1998年抗洪,我到湖北牌洲湾采访受灾群众;2000年,我拍摄了河南艾滋病村和桂希恩医生的故事;2003年抗击“非典”,我在湖北黄冈拍摄非典病人夫妻。2020年的新冠疫情,作为一名记者,一名摄影师,我也未曾缺席。从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起,我就没有假日了。看着空旷的大街、身边呼啸而过的救护车,其实我心里也很害怕。
2020年1月26日,武汉解放路司门口。
2020年2月2日,武汉光谷广场。
2月6日,互相加油打气的一线医护人员。
2月6日,我在协和医院重症隔离病房清洁区,护士长帮我套上防护服,又用胶带把领口、手腕和袖口结合处细心地贴上,确保万无一失。
护士长给我拍下了一张可能是我最不漂亮的工作照,然后目送我们走进隔离区。
我很紧张。第一,我是第一名被批准进入协和医院重症病房的记者,协和医院收治了200多名重症病人,医护人员担子重压力大,我担心影响他们的工作;第二,这是病毒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稍有不慎就会遇到危险。
2月6日,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病科医疗主任童巧霞安抚和鼓励重症患者。
进入病区,看到冲在前面忙碌的医护人员,亲眼看到到他们无所畏惧地承受着风险和压力,我心里的焦虑也就缓解了一些。
我只想通过自己的记录,让外界了解更多的抗疫一线实情。我反复告诫自己:要听从指挥、注意防护,不能给医院添乱,不能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
2月6日,进入隔离区前,武汉协和医院医生们背对镜头,摆出了胜利的手势。
经历了这一切,我没有留下遗憾,我在最该出现的地方战斗了,我无愧于记者这个职业。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