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18 21:18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18日 07版 | 查看:918次
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两名医护人员竖起拇指为自己和同伴加油鼓劲。新华社发
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重症隔离病房,重症医学主治医师黄霞与患者交流,为他加油鼓劲。新华社发
在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右)临行前与亲属道别。新华社发
王一方 郭红松绘
梁廷波 郭红松绘
巩守平 郭红松绘
【智库答问】
编者按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全国各地医护人员主动请缨、驰援湖北,与武汉及其他地市州的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守卫着这方土地。其他各省区市的疫情防控一线,也闪耀着医护人员的身影。他们奋不顾身、无所畏惧,有些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在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时,“广大医务人员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赢得了全社会高度赞誉”。光明智库约请医学专家,结合战“疫”实践为您探寻“医者仁心”背后的基因密码,为破解公共卫生危机、守卫人民健康凝聚力量。
本期嘉宾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一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教授 梁廷波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教授 巩守平
1.危急时刻尽显医者仁心底色
■记者观察
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有一群让人肃然起敬的白衣勇士:他们或已年过古稀,但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奔赴一线;他们或割舍家庭牵挂,主动请缨,写下铮铮誓言,践行对祖国的承诺,为人民健康筑起牢固屏障。
光明智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医护人员众志成城、支援湖北,忠诚践行“大爱无疆”“医者仁心”的精神。在您看来,新时代中国医务工作者身上承载着怎样的人文精神,在这次战“疫”中有怎样的具体体现?
王一方:战“疫”一线医护人员身上闪耀的人文精神是融化在血脉里的职业使命感、生命神圣感。正因为他们使命在肩、神圣在胸,才表现出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敢冲必胜的坚强信念,坚持超负荷劳作的利他情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们无怨无悔为国家分忧,为疫区人民带去希望,这是对生命的守护,也是情感与价值共同体的集中体现。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68岁的张雁灵将军……曾经亲历SARS的老将们没有停下脚步,继续为抗击疫情奋战。穿梭在疫区、医院里的医护人员,更多是70后、80后、90后,在这种紧急关头,他们历经摔打、考验、成长,磨砺出奋发有为的决心,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巩守平:如果说医生的职业是最高尚、最神圣的,我想根源在于这份职业的“基因遗传”,它不仅来自课堂的讲授,更来自治病救人的切身实践。时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医护人员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这种行为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医务工作者怀有人文精神的体现。
此刻,我正带着我院医疗队伍在武汉一线。来之前,我院一名年轻护士主动请缨支援武汉,临别时孩子在老人怀里挣扎,不停哭喊着要妈妈,可她最终还是咬牙割舍下牵挂,选择来到一线。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他们放下一切,坚守工作、治病救人,这就是“医者仁心”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
梁廷波: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有着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我国自古就有“医乃仁术”之说。面对疫情,医护人员在危难时刻全力投入抗“疫”一线,在无私奉献中践行初心使命,生动彰显了医学所承载的人文精神。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新时代中国医务工作者将个人价值与祖国需要紧密相连,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坚固屏障,进一步丰富、深化、拓展了新时代“医者仁心”的内涵与价值。
2.医学精神内涵随历史变迁而与时俱进
■记者观察
公元196年,疫病肆虐,张仲景“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发愤研究中著成《伤寒杂病论》,救人于危难之中。后世称张仲景为医圣,其坚守的医学精神也赓续相传。
光明智库:有观点认为,中国医学的内在精神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并随时代变迁而与时俱进。您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您看来,新时代的中国医学对医学进步乃至社会进步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巩守平:中国医学的发展一定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是道家、儒家、佛家文化,它们分别强调了顺应自然、仁义教化和慈悲大爱,而医学所秉承的医者仁心的精神正与之相契合。中国古代有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近现代有颜福庆、林巧稚、吴阶平、裘法祖等名医,他们身上皆体现了中国医学在不同时代的精神内涵,也折射了中国医学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医学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密不可分,医学精神也体现着一定时期内社会与人民的内在需要。
坚持辩证思维与创新思想是我们从中华文化中继承发扬的精神。比如,对于疾病的治疗需要辨证施治,亦需要不断地革新治疗技术,只有在辩证统一中不断寻求创新才能更好促进医学的进步。
王一方:面对此次疫情,我国军地同心同力,全国各地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折射出卫生健康领域“医者仁心”的职业底色。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大爱无形”、释家的“慈悲为怀”,还有民间久远积淀的厚道习俗,王阳明倡导并践行的“致良知”人生追求,抗战烽火中人民军队锻造出来的“白求恩精神”……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下,这些都成为医者深厚的精神滋养,凝结为他们高尚纯粹、舍生取义的精神品格。
梁廷波: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瑰宝,中华文化是充满创造力与生命力的社会思想文化体系,是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语境。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勇敢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理论。中国医学强调“医乃仁术”,“仁爱”也成为现代医学的文化基石。
在古代,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在当代,医务工作者在阻击“非典”、抗震救灾、防治“禽流感”、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挺身而出,攻克医学难题。传统医学所弘扬的大医精诚、孜孜不倦的精神随时代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鞭策着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铸就人类攀登生命课题的天梯,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乃至社会的进步。
3.高尚医德是精湛医术的灵魂
■记者观察
医学技术的创新让现代医学不断发展、日趋完善。但无论技术进步到哪个阶段,关于修医德、行仁术的探讨始终与之相伴相随。
光明智库:仁心仁术,缺一不可。请问现代医学技术与医德医风本质上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实现两者“双轮驱动”“双翼齐飞”,共同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
梁廷波:医学技术与医德医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
德乃医之魂。我国明代裴一中所著的《言医序》有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一个具有崇高医德的医生只有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将患者生命放在第一位,才能得到患者的信赖,从而实现身为医者的职业理想与个人价值。
术乃医之本。现代医学的目标是让每个患者活得更有尊严,而这一追求,必须通过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才能实现。从抗生素问世到3D打印技术等高端诊疗设备的发明,近百年来科技进步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让医学在许多疾病面前更有作为。
疫情是医德与能力的考场。面对此次疫情,我们医院全体职工迅速响应“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号召,6000多名医务人员选择了勇毅担当。他们深刻诠释了崇高纯粹的医德,也用精湛的医术筑起了护佑生命的长城。
王一方:相对于其他的自然科学,医学一定是人文引领的科学、人性滋养的技术,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纯良的医德,只有做到德艺双馨,才能成为真正的“苍生大医”。
应对此次疫情,一个鲜明的特征是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齐行并进。疫苗的加速研发,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生命支持系统设备的快速调运,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快速建设,都大大增强了医务工作者的战斗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带来了恐慌与焦虑,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用科学辩证的态度帮助人们克服恐惧。
巩守平:技术与医德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才与德的关系。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联合提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对德能双育有详细的要求。具体来说,关于德的培养要从医学生抓起,从人才评估、医院公益性方面抓起,不单要有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有具体落地的举措。
同时,医学技术的培养与训练亦不能松劲,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是群众对医学发展的首要要求。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样的技术才是疾病治疗的刚需,选择什么样的技术治疗疾病,才是发展和应用现代医学技术的关键所在。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做到技术与医德“双轮驱动”“双翼齐飞”。
4.以关怀与感恩共建医患鱼水关系
■记者观察
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招录考场中,一名考生中暑晕倒。同考场一名女生随即中断考试将她迅速抬到阴凉处,仅用十分钟处理完这起突发事件,但也错过了答卷时间。没想到,这名救人女生却因这次善举而被破格录取。她就是林巧稚,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光明智库:林巧稚的故事给医学人才培养带来怎样的启示?您认为,当下中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应该如何完善对医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社会各界又该如何呵护这种无私付出,并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王一方:当今医学界涌现出的英雄壮举是一笔精神财富,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宝贵教材。教育部提出“新医科”培养方针,就是要推动医学生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有使命感地学习,在知识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在培育智商中发展情商。在抗击疫情中,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陪伴、抚慰与关爱等行为都很好地培育与提升了临床医学人文胜任力,需要把它引入未来的临床教学之中。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强化医患之间“关怀与感恩”的互动机制,既要鼓励医生给病人施以更多的关怀,又要培育全社会对医护人员的感恩之心,营建医患之间的良性关系,携手与共、攻克顽疾。
巩守平: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应该是医学人的核心价值观。医学既是知识、技能、体验,也是素养、情怀、境界。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并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出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民生、奉献社会的医学生和医疗工作者。
构建现代社会的和谐医患关系早已不是医疗卫生健康一个系统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从更广博的视角审视医学,提高全民重视医疗健康的认识,构建和谐、安全、友爱、相互尊重的高品质互信生态,携手共抗疾病、共守健康。
梁廷波:医学人才培养首要目标应该是“医学人”的培养,医生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更要有思想、有感情地对待患者;既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又要有高尚的医德修养。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予以重视:
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开展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通过开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社会学等课程,让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
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环境。从国家和制度层面维护医疗救治秩序,切实为一线医务人员创造安全、有序、稳定的工作环境。
增强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从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进行完善,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王斯敏、成亚倩 通讯员 王妮)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