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14 20:59 |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0年02月14日 第A08版 | 查看:997次
护目镜戴上时间不长,就已模糊不清
董思乔的母亲是人民医院的一名医务工作者,曾参加SARS疫情的救治,新冠肺炎来袭,她又义无反顾驰援武汉。董思乔拿出画笔画出她心中医务人员最美的样子设计/董思乔彭琼
进入隔离区前,医疗队员合影
1月19日,人民医院发现首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
全院立即启动应急预警模式,全体24小时待命,严守一线,以“全面防控、全员培训、全院支援”为原则,启动医院防控、患者排查、院内协调等一系列联动机制。
守好门户的同时,1月26日、2月1日和2月7日,人民医院三批共134名医护团队奔赴武汉。
17年前抗击“非典”战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第一战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人民医院全体医者,更有经验有能力有信心践行誓言,保持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尊重,与全国其他兄弟医院通力合作,全力以赴参与患者的救治,直至战“疫”胜利。
国家医疗队“排头兵”
第一批进驻隔离病房
1月26日,大年初二,按照国家卫健委统一部署,人民医院紧急组建一支由重症医学、呼吸、急诊、控感等医护管理专家组成的20人医疗队驰援武汉。
20名医护专家均具有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和急危重症治疗护理经验,其中有的医疗护理专家执行过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组团式”援藏等重大医疗支援任务。抵达武汉的医疗队立即投入到前期调研和接诊病人的各项工作中。
1月28日21点,人民医院援助的华中科大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刚刚改建完成的传染病房正式启用,医院调配其中最强阵容的12名医护人员作为国家医疗队“尖刀班”第一批进驻隔离病房。
为熟悉环境、正点接诊,12名医疗队员提前两小时抵达病区。从内穿衣开始,一层一层逐一穿戴上帽子、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手套、护目镜、隔离衣和靴套。晚上8:40,队员们提前进入病房。查体、记录生命体征、护理操作,这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家常便饭”,但当穿上这身厚厚的隔离服,一切都不一样了。完全不透气,不知不觉中就汗流浃背,汗水蒸腾中,护目镜起了一层雾水。由于戴几层手套,有时候摸病人的血管都要反复多次。病历系统和医嘱系统都是陌生的,开医嘱、记录病历……每一步医疗活动都变得如此不易。
6小时似乎过得很快,1月29日凌晨3点,医院先锋队共收治了12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首批6个国家援鄂医疗队采取“九三制”分四个班轮换,之后接班的是北医三院、北大医院等。人民医院医护人员走出病房,工作还没有结束。在与北医三院交接班时,王秋护士长还帮助北医三院的医护人员检查防护是否到位。凌晨4点半,第一天隔离病房的工作才正式结束。当最后一名队员走出病房楼时,时间已经是早上5:30。医护人员感慨良深,心里由衷地向武汉医护人员致敬,为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祈福。
2月1日再出发
从接通知到组团完成,只用短短一个小时
国有难,召必至!2月1日,大年初二,根据救治危重患者的需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赵越挂帅,重症医学科精锐专家团队出征武汉。
从接通知到专家团组建完成,只用了短短一个小时。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丁璐接到电话,拎起早就准备好的行李箱赶到医院集合。丁璐说:“除夕征集令一下来就报名了,第一批医疗队没去成,但早已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现在很多战友姐妹已经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奋斗了,我要与她们并肩作战。”医院管理人员郑建戴着护腰出现在出征队伍里,他表示:“作为北大医学的一员,作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员,能够加入‘国家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疫情防控、为武汉人民做点事情,感到非常光荣。”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个全新的疾病,虽然已经出台相应疾病指南,但如何能做到疾病诊断治疗的规范化、均一化、标准化,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高水准诊疗“模板”,一直是北京大学三家附属医院医疗队员们的共识。三家附属医院充分沟通,成立了以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为组长的专家组等各项专业组,结合指南梳理诊疗细节,就抗生素、激素、丙种球蛋白使用指征等常见问题制定统一原则。2月2日上午,专家组讨论最终确定了《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入院病人初步处理流程和原则》,这已经是修正的第十版病历问诊表。
为确保更新的问诊表顺利使用,呼吸内科李冉等医生提前到病房构建医嘱模板,确定操作流程,并结合实际工作建立了交班表格。“一晚上收几十位重症患者,压力很大,有了规范化的诊疗模板和清晰的操作流程,工作效率极大提升。”
安友仲主任参加了包括SARS、汶川地震、H1N1等重大灾害伤病员的救治,经验丰富。他指出,对于现有的重症患者,管理的专业化科学监测、生命支持与救治,会尽可能地保护器官储备功能,为患者恢复自身力量抵抗疾病争取时间。实地考察时,病区清空了护士站的临时库房,保证了与对面房间同时通风,在没有条件改造成为负压隔离病房的条件下,创造条件形成了通风条件大为改善的过度缓冲区。“传染病防控有两个最关键环节,隔离传染源和切断传染途径,另外医护人员和患者都要加强防护意识。”安友仲主任再三强调。
2月8日晚启用至10日凌晨5点
重症隔离病房50张病床全部收满
2月7日清晨,第三批由110名精兵强将组建的医疗队,在院长姜保国带领下集结驰援武汉,包括重症医学科、急救创伤中心、呼吸内科等科室主任专家23名、高素质骨干护士86名、管理干部1名及320箱物资。至此,医院共派出134名医护人员。
第三批医疗队的组建留给了我们更多感人瞬间:“集结号”刚响,医院几百名医务工作者踊跃报名;行政处室的同事们以最快速度为奔赴前线的战友准备行装,一遍遍核查清点物品,生怕落下什么;细心的总务处老师没忘记第二天是元宵佳节,煮好了热腾腾的“思念”汤圆。
第三批医疗队的到达进一步充实了重症救治的力量,姜院长说:“我们的专家组第一时间开展调研,详细了解前期的接诊和工作情况,进一步讨论和制定新病区的工作安排。我们的医生和护士争分夺秒地投入到医疗、护理、控感等各方培训当中,为的是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抢出时间救治重症患者,仅24小时,新病区的50张病床全部收满。接下来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挽救更多的生命。主要努力的方向有三方面:一是强化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最大限度地阻挡重症向危重症的发展。二是强化危重症患者的个体治疗。很多老年危重症患者都有原发基础疾病,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专家的优势,对基础疾病加大治疗力度,从而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三是加大对危重症患者的器官保护。我们会重点关注危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的功能改变,有针对性地积极救治,尽全力挽救每一个生命。”
根据前期经验,医院分六组进行倒班,每组均由第一、第二批相对熟悉医疗流程的医疗队员和第三批医疗队员共同组成,包括6名医生和14名护士,所有队员都曾分组进行系统培训,包括自身防护、感控流程、医疗流程、操作规范等。感染办公室高燕主任、陈美恋老师不厌其烦地一轮又一轮培训强调:“防护万无一失才能更好地工作,才能去救治患者。”这句话深深刻在所有医护人员脑海中。
2020年的元宵节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节日,当晚新病区收治25位重症患者,其中还有几位病情危重,并有白血病、淋巴瘤、肝癌、宫颈癌、肝功能衰竭等较多合并症。朱凤雪副主任进入隔离病房,细致地检查了所有患者。队员们根据患者症状、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肺部病变和既往基础病病情的不同,分别给予持续吸氧、经鼻高流量吸氧、无创正压通气及相应妥善的治疗。从2月8日晚病房启用至2月10日凌晨5点,人民医院前线重症隔离病房50张病床全部收满。
繁忙的节日夜班工作令人难忘。队员陈博介绍,第一位患者到病房时已经休克,吸氧情况下血氧饱和度70%,血压80/40mmHg。“立即高流量吸氧!”队员李冉第一时间说道。护士迅速默契地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和相应的护理治疗。重症医学科董桂英感叹,重症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危及生命的状况,同时下午正是住院病人化验结果回报的时候,大量的化验指标需要逐一判断、大量的入院病历和医嘱需要书写,患者多、工作量大、防护服行动不便,进入隔离病房的医生护士都有大汗、头痛、胸闷的感觉。王振洲医生穿好隔离服就开始觉得心悸气促,测心率120次/分,他说:“开始干活就好了。”一位年轻护士工作半小时后,因为虚脱出了病房,看到两位备班的护士姐妹顶替进入病房,她懊恼得想哭。赵礼婷护士长表示:“我们都经历过SARS的洗礼,有经验,我们多干点儿,可以减少他们工作的压力。”
按照隔离制度,救护车送来的患者要进入隔离病房了,然而当晚接诊前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的门坏了。这扇门一旦无法关上,隔离病区感控就不符合要求,整个病区启用就要紧急叫停。情急之下,在等同济医院维修工人到来的同时,姜华医生想尽办法用钉子将门进行了固定。“我当时都看到马上有患者到达病区了,不能让他们白跑一趟,情急之下也不知道怎么想出的办法固定,所幸后来一切顺利。”姜华说。
一位奶奶进入隔离病房,看到大夫、护士规范条理、严谨细致的接诊,听到医护人员和蔼耐心地问诊、叮嘱,多日来积压的恐惧和压力一下释放出来,她紧紧握着护士的手大哭起来:“你们真的是太好了!遇到你们真的是太好了!”
母亲一晚没怎么睡
凌晨3点就开始蒸馒头做饭为儿子送行
重症医学科的张柳医生是本次援助医疗队的队长,得知医院组建医疗队,他第一时间报了名。虽然家里还有7个月的孩子,但他没有一丝迟疑。“我是湖北人,大学是在武汉同济医学院念的,对武汉有着特别的感情。我爱人跟我是同一个科室的同事,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几乎不用商量就达成了一致。”
呼吸内科护士长王雯和急诊科主管护师王秋是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两位队员。2003年她们都曾坚守在抗击SARS病毒的第一线,此次更是肩负重任。“我们是老大姐,会提醒、照顾好大家,放心吧,保证完成任务!一定平平安安回来!”
呼吸内科主治医师李冉已经不是第一次执行国家任务。2017年他作为“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赴西藏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任务。李冉的母亲也是一位传染病大夫,知道孩子要去“前线”支援,她支持地点点头,什么话都没多说。“妈妈一晚上没怎么睡,凌晨3点就开始蒸馒头做饭为我送行。”
重症医学科的主管护师柳红英出发前还在忙着打电话安排买奶粉的事。“小女儿还没断奶,接到通知赶紧购买奶粉顶替母乳。大儿子像个男子汉似的说:‘妈,你去吧,我支持你!’”
呼吸内科倪文涛医生的爱人也是医务人员,宝宝刚满10个月。“我和爱人一直关注着武汉疫情,知道当地医疗资源短缺,早就想过肯定要去支援的,所以第一时间报了名。”
重症医学科护士王卉原本安排了一大家子20多口去济州岛过春节。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退掉了机票和所有安排,全家人都选择了理解和支持,“他们和我说:‘放心吧,你去前线救人,我们都支持你!’”
重症医学科王光杰医生今年是结婚后第一次在山东老家过年。接到通知,一早就和爱人乘高铁赶到北京。安友仲主任亲自开车帮助将行李送到机场。在机场两人依依惜别,王光杰对爱人说:“东西可以赶不上,看到你就行。”
呼吸内科主管护师吴文芳是医疗队年龄最小的队员。大年初一刚下夜班,在去往高铁站的路上看到“征集令”,第一时间报名并退了回家的票,转身奔赴了疫区。“怕家中老人担心,我告诉他们坐高铁不安全,今年不回家过年了。”
“党晓曦,你要加油!
你代表的是国家队,绝不能掉链子!”
我们还看到重症监护室护士党晓曦在35岁生日那一天写下的日记——
“今天是我们来武汉的第五天了。很早我就醒了,因为今天我要正式进入隔离病房工作。七点多我已经吃完早饭喝完水,一切准备就绪。听第一批进驻病房的姐妹们说,为了中途不上厕所,这顿饭和水要盯到下午五点,我特意多吃了两口。
“8:30,我们准时到达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对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工作,我们始终抱着满腔热血、努力拼搏的精神走上战场。但距离隔离病房越近,我就越忐忑,感到压力特别大。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隔离病房,它长什么样?区域怎么划分?和我最熟悉的监护有啥区别?无数个问题在我脑海中狂奔。‘党晓曦,你要加油!你代表的是国家队,绝不能掉链子!’我不断地给自己鼓劲。
“进入病区后,在王雯老师及王秋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有条不紊地准备交班前的防护工作,和中日友好医院的医疗队顺利进行了交接班。穿戴好防护服。很快,忙碌的工作让我无暇再去想其他。27位患者中有4位病情较重。生命体征、氧饱和、氧气流量、精神状态、输液量……多年的重症护理经验,让我在看到他们时,脑海中自动蹦出护理记录、加强护理项目。我又找回了自己的工作感觉。
“中午到了,我移动着‘笨重的身躯’挨个为每位患者把午餐摆好,叮嘱他们好好吃饭;有些患者乏力不适,生活垃圾到处都是,我帮他们清洁好环境;饭后,逐一记录他们的体温变化,当看到他们体温降下来,我会冲他们竖竖大拇指,他们会回报给我一个充满希望的笑容。每次收回体温计,我都会将温度甩回正常。可是隔着五层橡胶手套根本握不住这细细的水银体温计,更不要说甩了。看我笨手笨脚犯难的时候,一个病人说:‘要不我帮你吧?’这一句话,让我心里一直暖暖的。
“从初进病房的忐忑不安,到适应后的规范有序,从我给每一位患者加油安慰,到患者传递给我鼓励温暖,都让我觉得充满了干劲,各种艰苦都可以克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是北大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用自己的耐心细心责任心守护每一位患者,容不得有一点马虎。想起同样工作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一线的老公,他是军人,应该更加忙碌吧?能和他并肩为祖国发挥着自己的能量,让我觉得如此骄傲!”
护目镜全是水珠,手套好几层……
马跃明当护士以来,头一回补了第二针
马跃明是来自呼吸科的护士,她技术娴熟、专业过硬,但是当马跃明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走进隔离病房,“闷热笨重”构成了这人生的第一次经历。防护服刚穿上就已经汗流浃背,没过多久身上的衣服就湿透了,一会儿被身体烘干,一会儿又被汗水打湿,头发全是湿的,戴着多层手套,手心全是汗。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医嘱治疗操作成为一件意想不到的难事。
“隔着好几层手套,我就觉得自己的手怎么变得这么笨!连针管包装都打不开,胶布都撕不下来。”马跃明说道。隔离病房中的患者没有家属陪同,除了治疗,护士们还要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做好生活护理,帮他们发饭,帮他们接大小便。有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喂饭、清洁。有的患者住院物品不全,还要帮他们想办法。一位患者实在无法在床上排便,又没有其他便盆,马跃明灵机一动,把一张椅子翻过来,架上便盆,成功地帮助患者创造条件排了便。
凌晨3:00到了,马上圆满完成任务了!然而此时,一位60多岁奶奶的静脉药物刚刚配好送到。“她症状比较重,喘憋比较厉害,看着很痛苦。我想虽然马上要下班了,但还是尽快让她输上液吧。”马跃明毫不犹豫地拿起操作盘走到患者面前。
静脉穿刺,对于一名高年资护士来说是“小菜一碟”,但当绑上橡胶带,马跃明发现患者血管条件不好、高烧进食减少导致血管充盈也不好。护目镜全是水珠,视野非常不清晰;隔着好几层手套触摸血管时,之前临床操作的手感全消失了。完全凭着多年经验,马跃明一针进去就见了回血,但在拔出针芯时,尺寸不合适的手套却妨碍了这样的精细动作,针尖位置跑偏了……马跃明一下愣住了。自己当护士以来,不管什么样的血管条件,几乎都是一针见血,没有补过第二针,而这次……却……“我内疚极了,赶紧拔出针按住针眼,患者说没事,但我看着她喘憋痛苦的样子,特别自责。”马跃明说到这时哽咽了。她吸取教训,把手套的每一根手指都顶到头,换了位置重新穿刺,这次非常顺利地留置成功。药物成功地输进患者体内,老人向马跃明点头致谢。马跃明向她做了个加油的手势,真的希望她早日康复痊愈。
医疗队队长张柳声音疲惫,他告诉我们:“我们三家医疗队共同管理这个有50张床位的病区,每6小时轮班一次。我们两组队员一晚上共收治30位患者,其中有18位病情危重。较上周相比,新病区的工作量是过去的2-3倍,尤其我们的护士老师,忙得马不停蹄,非常辛苦。”
前有“逆行者”,后有“坚守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北大人民医院人”全盘合力,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统筹资源安排,全面科学规范应对春节假期后的就诊高峰,对疫情“严防死守”,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供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统筹/钟艳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