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90后,携笔战“疫”

发布时间:2020-02-07 20:33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7日 01版 | 查看:756次

在实验室争分夺秒解析病毒、连夜翻译海外援助物资标准、为初高中学生义务开“网课”……面对疫情,他们无法抵达一线,却不愿袖手旁观—— 

这是属于年轻人的故事。

  面对疫情,一群年轻的90后告诉记者,虽不能抵达一线,却迫切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所学贡献力量。我们找到了其中的三位,听他们讲述自己携笔战“疫”的经历。

“第一个不在家的春节,我在实验室度过”

    讲述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兰君

  1月下旬,还没放寒假,我就接到了导师发来的任务——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入侵机制等进行解析。导师长期关注冠状病毒研究,之前对SARS、MERS都有研究基础,我们研究组也有这方面的基础。但那时,社会对疫情的认识还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视,我给家里打电话,说不准备回去过年了,爸妈还挺不理解。毕竟,因为学业压力,我已经一年多没回过家了。

  尽管是基础研究,但我们的工作说起来并不复杂:新型冠状病毒在人体里“为非作歹”,是因为它可以利用自己的刺突蛋白跟宿主细胞上的蛋白结合,进而进入细胞进行复制,造成感染,导致发病。而我们,就是要从结构生物学的角度研究清楚,这个结合过程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有了这个结构数据,就可以为抗体筛选和药物研究提供支撑。

  从接到任务到今天,半个月了,我挺忙的。基本上每天早上7点多到实验室,晚上快11点才离开。要做的工作实在是太多了,从基因序列到构建克隆,培养细胞,再到表达、纯化蛋白,验证结果,忙得经常忘记时间。随着疫情发展,父母也越来越支持我的工作,他们叮嘱我,自己千万要保证安全、不要太累,但疫情这么严重,能做点事,很有意义。

  最让我高兴的是,腊月二十八左右,我们的工作有了突破——纯化出了质量不错的蛋白。有了它,就能很明确地通过体外实验找到细胞表面的受体。我们迅速把它寄给了合作的很多课题组,希望能联合攻关,尽快战胜疾病。我们现在已经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跟SARS入侵细胞的受体在体外也有结合,但具体是怎么结合的还不清楚。我们希望能早点解析这个结构,有了结构信息,如果所筛选的抗体能够阻断病毒蛋白与受体的结合,就很可能成为抗病毒的药物。现在,我们的一个合作课题组正在进行抗体的筛选,这是一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科研人员的接续跑。

  大年三十晚上,我给自己放了个假,7点多就离开实验室,回宿舍看春节联欢晚会。骑车回去的路上,人很少、车很少,但我一点也不孤独,我满脑子想着的都是课题研究。我很自豪,能做这些工作,我希望能尽早做出下一个成果,早日为一线战“疫”勇士们减轻负担。

“几个小时,我完成了物资标准的翻译工作”

  讲述人: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康复学院研究生杜伊凡

  我每天都不停地翻看各家媒体有关疫情的新闻报道,希望自己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尽点力。

  1月27日,机会来了。那天晚上,我在辅导员老师的朋友圈中看到了一则招募通知:急需专业翻译支持,对海外援助物资标准进行翻译,用以判断产品能否用于医疗机构,需要若干名英语、日语、韩语翻译志愿者(远程笔译)。我仔细咨询了,志愿者的要求是有英语专八证书或二级翻译资格证,并有医药方面的经验。我的本科专业正好是英语专业(医药方向),既懂翻译、又具备一定跨学科专业知识,符合志愿者的严格筛选要求。我毫不犹疑地进入了微信群,当时群里已有200人,达到了上限。

  由于翻译审校质量关乎疫情防控救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们每10人分成一个小组,各自完成翻译任务。我所在小组负责《DS/EN14683:2019 Medical face masks-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丹麦/欧盟医用口罩标准及测试方法)》的翻译,组里有教师、研究生,也有本科生,大家放弃休假时间,分工合作,高效有序,齐心协力完成任务。1月27日当晚,我就将自己负责的翻译任务完成并上交。1月29日返回审校稿,当天大家在组里针对审校提出的问题,开展集中讨论,统一各术语和意见后,敲定终稿发往武汉。

  我虽然不是医疗工作者,但能利用自己的专业为疫情防控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特别开心。

“开播第一天,我们的实时观看量破了千”

  讲述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杨泰然

  2020年春节假期,本该如往年一般祥和宁静,却疫情肆虐。在疫情影响之下,学校不得不延迟开学,但对于初高中生来说,中考高考至关重要,升学的压力丝毫没有减少。我在网络上看到许多考生和家长,在面对各类学习软件的付费课程时,不知该如何筛选,也不知从何下手。

  于是,我们——以兰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的几名本科生为中心,自发地组织起来。与此同时,我们召集身边愿意一同义务讲课的同学朋友,决定在网上开展免费课程直播。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想尽自己所学给初高中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备考经验。

  我们从零开始摸索,从开通B站直播间、规划课程内容、按个人专业领域选择科目,到每日认真备课、准时上播下播。欣慰的是,在开播第一天,直播间实时观看量就已经破千,线下答疑交流群累计达到了500人。逐渐地,我们的公益课堂做到了初高中全科目全时段讲课,甚至有许多艺术类院校的同学也加入了我们,并开通了艺考讲解相关课程。

  在这个临时组织起来的团队中,很多成员素不相识,但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坚实地努力着。当一句句“谢谢老师”和“老师们辛苦了”出现在弹幕里的时候,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这次疫情是一个考场,过程充满了未知,它考验人身,更考验人性。我们是普普通通的人,是平平凡凡的大学生,我们的一点点行动也许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但只要能给需要帮助的人们带来一点真实的温暖,就已经足够。

  2020,一定能行。

  (本报记者 邓 晖)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