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04 20:21 | 来源:人民日报 2020年02月04日 07 版 | 查看:822次
离汉通道关闭以来,武汉市民携手相助,演绎许许多多感人故事
本报记者贺广华张志锋付文
2月2日上午,武汉火神山医院,工人们正在铺设地下管道。当日,医院正式交付。 本报记者张武军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郭威出诊前穿戴护目镜。 童萱摄(人民视觉)
2月1日,武汉市江岸区劳动街长江委社区党员志愿者,到居民楼喷洒消毒药水。 周国强摄(人民视觉)
1月27日,武汉市民和外卖代购小哥在一家超市选购商品。 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引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非常之举阻击非常之疫。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凌晨两点,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第1号通告:自1月23日10时起,全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往日“九省通衢”的武汉,这些天来不复平日的熙熙攘攘,留在武汉的900多万人,日常生活突然改变。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武汉市民携手相助,同舟共济。
许许多多感人故事,在这座城市演绎。
大年三十,志愿者服务车队成立,迄今已免费接送上千名医护人员;
正月初二,一批农民工火速抵达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日夜奋战;
正月初三,许多市民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并一次次高喊“武汉,加油!武汉,加油!”
正月初四,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郭琴,患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痊愈后,返回工作岗位……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这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守护她!纵有千难万险,武汉市民正同心协力战疫情。
选择留守
“不出门,就是要切断传播途径,也就是为武汉抗击疫情作贡献”
1月23日凌晨两点,手机上跳出一条“离汉通道暂时关闭”的新闻,让武汉市民柳安有点发蒙,“第一反应,脑子里一片空白”。
走还是留?柳安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天一亮,他就跟妻子商量:“离开武汉,风险还能小一点。”
“机场、火车站都关闭了,要是开车去姐姐家得十几个小时,爸妈年纪大了,哪经得起折腾?”妻子顾虑重重。
“就在武汉待着吧,咱们不走。”两口子正商议着,柳安的父亲插话,“家里米面油菜都不缺,我早都备下了,这几天我们不用出门。”
“那就不走了。”柳安嘴上这么说,一颗心却始终悬着,“千万不要有事。”
像柳安这样的留守者,武汉全市有900多万人。
家住江岸区的张蔷,原本计划带家人出国旅游,“机票、酒店,赶紧都退了。”
待缓过神儿来,她赶紧和丈夫出门采购生活用品。超市里人很多,几乎每个人都戴着口罩,许多人不看价格就把菜往篮子里装。
听说隔壁小区已经有了确诊病例,张蔷心里高度警惕。回到小区,夫妻俩没有直接进门,而是先用酒精互相喷了一遍,又在车库待了十几分钟。
除夕夜,柳安、张蔷两家人的年夜饭几无二致。
“没做几个菜,简单吃点就睡了。”柳安说,从前除夕,母亲会做一大桌子菜,不善饮酒的父亲也要多喝两杯。
当晚,张蔷一家人仔细讨论了疫情应对和接下来的生活。意见一致:都待在家里,决不出门。吃完年夜饭,全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张蔷说:“央视几位主持人朗诵的《爱是桥梁》,让我们全家人都落了泪。”
正月初一,柳安睡到将近中午。往年这个时候,一家人应该是串门拜年、逛江滩、手机抢红包,如今只能窝在家里。柳安说:“不出门,就是要切断传播途径,也就是为武汉抗击疫情作贡献。”
逆行的人
“没有医生辛苦付出,就没有老百姓的健康平安。我能力小,只能送点菜”
1月23日,星期四。武汉儿童医院呼吸内科医生董宗祈像往常一样,开动电动轮椅,去门诊部上班。虽然已86岁高龄,但他每周四上午半天的门诊雷打不动。为了不让患儿久等,董宗祈8点不到就进了诊室。
“董主任,伢这几天一直咳嗽,吃了药也不见好。”孙子患有慢性咳嗽,之前一直找董医生看,陪诊的张奶奶有些着急。“这几天蛮冷,伢又受寒了,已经咳了好几天。”
“没么事,就是普通感冒,不要慌。”董宗祈挺直了腰杆,拿着片子向张奶奶解释。
疫情当前,董宗祈全副武装,口罩、头套、护目镜一个不落。董宗祈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长时间戴口罩会让他憋得很难受。防护服是一次性的,上一次厕所就要换一套。为了节省专业防护物资,董宗祈和同事们都很少喝水。
一直忙到中午12点多,终于把26个预约号全部看完,董宗祈这才长舒一口气。非常时期,家人都劝他暂停坐诊。董宗祈则说:“你们怕个么事?我是医生,也是党员,这个时候不上谁上?”
董宗祈家离单位近,但更多的医务人员并非如此。全市公共交通暂停运营,大量医生护士的出行成了难题。
大年三十,武汉市民赵阳想着该为防控疫情做点什么,于是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信息:“我住江岸区后湖附近,附近医院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顺路接送。”
这条信息被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的一位护士看到,她把赵阳拉进了自己医院的一个微信群。除夕当晚,其他人还在家看春晚,赵阳已跑了3趟车,接送了3位护士回家。
慢慢地,微信群里加入了更多需要用车的医护人员,范围也不再限于后湖片区。虽然有几个朋友加入了接送队伍,但远远不能满足约车需求。忙不过来,赵阳又发了第二条朋友圈信息:“有志愿者愿意一起接送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吗?”
让他压根没想到的是,不到10个小时,参与者上千人。从开始只能接送一家医院50多名医护人员的微信群,很快就扩大到服务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医院的多个微信群。为让车主休息,群里还有专门帮助调度车辆的志愿者。
赵阳说,这些天他很累,但很欣慰。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未谋面,但因防控疫情成了并肩作战的好兄弟。“我们车队有名字了,叫‘武汉不怂’。想对医生护士们说,你们守护我们,我们来守护你们。”
自除夕开始,全国多地医疗队纷纷驰援武汉。
1月27日傍晚,东西湖区菜农秦大安骑着电动三轮车,终于到达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医疗救援队、陆军军医大学医疗救援队驻地。车上,是满满当当的小白菜和大葱。
从电视上看到外地医疗专家支援武汉后,秦大安把自家菜园子的蔬菜摘了一堆,又从其他种菜乡亲手里买了一些,独自前去送菜。因为不熟悉路,又不会用导航,40多公里的路,他花了3个多小时才到。
卸货时,酒店工作人员汪凯注意到,秦大安的左手几乎没有手指。“这是以前打工的时候伤到的,是医生保住了我的胳膊。”秦大安说,从那之后,他一直特别尊敬医生,“没有医生辛苦付出,就没有老百姓的健康平安。我能力小,只能送点菜。”
“秦师傅搬完菜就走了,我们给他菜钱,他说什么都不肯收。”汪凯说,正月初五,秦大安又送来一车菜心,前后足足2000多斤。
像秦大安一样平凡的人们,在这一刻争相做着不平凡的事。
1月25日,正月初一,武汉决定建设雷神山医院。接到任务后,万中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葛天才立即在工作群发布信息:抢建医院需要工人,各项目经理都联系一下工人班组。因为担心招不到工,葛天才还特地强调:工钱不是问题!
“我报名,连我们管理人员都可以当工人。”“我可以喊来6个大工、2个小工,什么地方集合?什么时候出发?”……
没想到,一呼百应!
第二天下午1点,60名工人集结完毕。下午4时许,这群汉子抵达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
刚放下行李,工人们就开始清理现场。“我们接到的任务,是把原来武汉军运村食堂改造成上下两层的病房。”47岁的柳建华,家在武汉市黄陂区姚集镇河畈村,已在公司干小工12年。当晚,挑灯夜战,他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两点。
“我们别的没有,但有一膀子力气,能为武汉阻击疫情出一份力,就是荣幸。希望武汉早点渡过难关!”柳建华说。
葛天才告诉记者,这些天来,每个人都在埋头苦干,却没有一个工人来问他工资多少。
斗志弥坚
“我是一名医护人员,又是一名党员,这个时候就该在一线”
想起同事染疫那桩事,硚口区的张阿姨至今心有余悸。
“老张,我有点发晕、呕吐,能不能帮忙把我送到医院?”春节前,一位同事向张阿姨求助。她是个热心肠,没多想就把那位同事送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一直忙到下午3点。
谁承想,没几天她接到那位同事电话,说自己已经住进了金银潭医院。张阿姨和老伴都很慌,“就担心自己也感染患病”。
正月初二,社区干部上门给张阿姨量体温,还带来防护口罩、防疫宣传手册,叮嘱这段时间居家隔离观察。社区网格员每天打电话询问情况,及时满足生活需求。14天的隔离期过去,张阿姨身体无恙。
同样是密切接触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宁,则是这次疫情中最先一批被病毒感染的医务人员之一。
1月17日,周宁接诊了一名已出现心源性休克症状的患者。入院时,患者体温正常,并无咳嗽,周宁自然没有提高防护级别。
后来才知道,那名患者入院前曾发过烧,还去过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周宁立刻取消了患者的出院医嘱,安排再次做肺部CT检查,但没有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明确证据。
可周宁自己很快出现眩晕、乏力症状,回家之后开始恶心、腹泻,高烧38.9度。综合病史、症状和密切接触史,他被临床诊断为高度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呼吸科同事建议先居家隔离,服用抗病毒药物观察一段时间。
“同事们在前线作战,我却只能干瞪眼。”周宁将自己完全隔离起来,就连睡觉也戴着口罩。除夕那天,他戴着双层口罩坐在餐桌旁,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陪父母吃了一顿年夜饭。“现在症状消失,体温正常,只要过了隔离期,我还要重新走上防疫前线。”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郭琴已经返回工作岗位。
1月13日,郭琴被确诊患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当时很害怕,因为不知道这个病会有什么严重后果。”郭琴坦言,从照顾病患的护士到躺在隔离病房被同事照顾,内心格外忐忑,住院第一天晚上彻夜未眠,“听着病房里不断响起的监控仪报警声和同事们来去急促的脚步声,不停地胡思乱想。”
经过3天治疗,郭琴病情好转,回到住处口服药物隔离治疗。14天后,两次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郭琴身体康复。
让家人和同事都没想到的是,郭琴在痊愈后的第一天就要求重返岗位。
护士长命令她多休息几天,她只淡淡地说:“看到同事们在一线抗击疫情那么辛苦,我哪里坐得住!”
年仅11岁的儿子担心妈妈的安全,在视频连线时急哭了,家人也劝说,但终究抵不住郭琴的“执拗”,“我是一名医护人员,又是一名党员,这个时候就该在一线。”
携手相助
“我们早一点装车,就能让病人早一点用上”
“搭把手,就过了。”一首名为《武汉伢》的歌,唱哭了许多武汉人,也让人们更懂得携手相助,越来越多的爱心暖流汇聚在一起。
“我护理过确诊病人,正在隔离中,已经5天没有回家了。给孩子留的冻奶喝完了,小家伙不习惯吃奶粉,大家有多余的冻奶吗?”1月26日,华中科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郑倩在小区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求助信息。
“我这儿奶水多。”“我们住得近,到我这儿拿!”不一会儿,将近70位年轻妈妈在微信群里响应,并列出一份排班送奶表,以便郑倩家人每天定点上门取奶。“很感谢大家的帮助,让我没了后顾之忧。”郑倩说,“将来一定要告诉宝贝,他有这么多爱心妈妈!”
在前方,数以万计的“郑倩”正在与病毒斗争;在后方,难以计数的“郑倩”在坚守岗位。大家同舟共济,携手前行。
“唰——唰——”1月23日,黎明前的珞桂路上冷冷清清,一个瘦小的橘红色身影正使劲儿挥着扫把。环卫工人李兰萍说,发生疫情,环卫工作更不能停,凌晨4点她就起床了。
扫地,清理垃圾箱,一直忙到早上8点,李兰萍才找了块背风处“过早”——吃了半热不凉的馒头和几口腌菜。“现在是特殊时期,我们这点儿苦不算啥。”
吃罢早饭,李兰萍又开始忙碌。她用手将垃圾箱里的垃圾慢慢掏出来,装进环卫车,“干干净净,大家才不害病!”
工作繁忙,一线医护人员时常吃不上热饭。从正月初一开始,武汉丹青宴饭店旗下3家门店把储存的食材做成热菜热饭,送给附近医院的医护人员。消息一出,周边有的餐厅捐赠食材,有的为送餐人员提供口罩、防护服。“就想让医护人员吃上一口热饭!”饭店管理人员陈长明说,目前他们服务的医院已增加到了15家,每天送餐近4000份。
丹青宴饭店职工沈子龙忘不了,前几天他到武汉市第四医院送餐,取餐的医生站在马路对面示意他把饭菜放在远处,然后大喊:“你们赶紧回避,离远一点啊。”这个场景被人拍下来发到微信朋友圈,感动了无数人。
截至2月2日,武汉40多家知名餐饮企业加入到送餐保障队伍,努力让医护人员三餐不愁。
1月24日,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第7号通告,要求落实分级分类就医制度,确保发热病人得到及时救治。由各社区负责全面排查辖区发热病人,并送至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对病情进行筛选、分类,避免患者无序流动,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
1月26日,汉阳区龙阳街芳草社区3846户居民完成全面排查。“面对疫情不能慌乱,要科学有序。”社区党支部书记杜云说,这里早早成立了宣传队、巡查队和环境卫生队,对社区环境全面消杀,清理了居民楼道各个死角,对电梯等公共场所消毒。
杜云说,看到社区有了防护措施,居民的恐慌情绪大大缓解,社区干部入户工作也卸下了心理包袱。此前,杜云发动党员、志愿者、居民群众一起参与,“仅仅两天时间,我们就把全部居民情况都摸了一遍。”
对排查出来的11名发烧居民,杜云逐个打电话安抚,“大家知道我以前当过医生,还比较相信我。”
也有居民心存疑虑:我现在一直咳嗽,还有抑郁症,出了问题你能负责吗?杜云仔细问了症状后说:“你这个情况暂时别着急,慢慢观察一下,要是再发烧,我保证把你送到医院。”过了两天,这名居民给杜云打来电话:杜书记,我现在蛮好,不咳嗽也不发烧了。
同舟共济,人人都在贡献力量。1月28日下午3点,江岸区城管执法大队熊磊、饶青松带领的救援物资保障应急小分队接到指令,火速赶往武汉天河机场转运物资。“到了才知道,原定航班任务调整,飞机要到晚上9点才能到达。”
正值援助物资抵达高峰期,队员们只能在室外等候调度。又累又饿又冷,但大家互相鼓励:“这个时候,是武汉人更得上!”
晚上9点,飞机终于降落。“我们早一点装车,就能让病人早一点用上!”熊磊一声令下,队员们啥话都没说,加入战斗。
手抬肩扛,一刻不停,直到凌晨1点,13吨物资搬运装车完毕。为确保这批“弹药”能第一时间送上“战场”,他们又将物资分批送往定点医院。所有工作结束,已近凌晨3点。
“感谢医护人员!为你们服务,我们心甘情愿!武汉,加油!”这是一位城管队员在返家途中发出的微信朋友圈信息。
武汉,加油!
(本报记者程远州、范昊天、鲜敢参与采写)
版式设计:蔡华伟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