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03 17:07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2日 03版 | 查看:1206次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被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卫组织相信中方将有效控制并最终战胜疫情。而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的言论与行动却令人失望。专家们认为——
作者:夏彦恺 王灵桂 方鹏骞 闵锐 王一琳 刘志彪 张明
北京时间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同时强调,世卫组织不赞成甚至反对对中国采取旅行或贸易禁令,相信中方将有效控制并最终战胜疫情。
疫情发生以来,多国领导人积极评价并支持中国抗击疫情。然而,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的表现却有悖守望相助的国际准则。先有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宣称“中国发生疫情有助于加速制造业回流美国”,后有美国、意大利相继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世卫组织的决定出于何种考虑,传达出怎样的积极信号,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的言行又如何严重失当?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经济、贸易、公共卫生等领域专家。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夏彦恺
世卫组织决定并非针对中国
自《国际卫生条例(2005)》发布至今,世界卫生组织已是第6次宣布有关疫情为PHEIC。这并非针对中国,而是一种常规做法。
认定某种疫情为PHEIC,根本目的是为动员更多国际资源应对疫情,遏制病毒蔓延,尤其是向中低收入国家提供支持,帮助其积极监测,及早对病患实施甄别、隔离、治疗,最终达到防控目的。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发布会上发表讲话,从中可看到对中国疫情应对的大量积极评价。世卫组织正面肯定了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和高效应对,特别是在速度和效率、信息公开、控制策略等方面,认为“中国为抗击疫情所作的努力值得尊重和赞赏,值得学习致敬”,中国采取的很多防控措施“为各国防疫工作设立了新标杆”。由此可见,世卫组织对中国控制疫情的能力充满信心,疫情防控方面的中国措施和中国方案将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世卫组织的决定,本身就是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想借此次疫情阻断对华交流的有力回击。谭德塞指出,此次决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那些卫生系统脆弱的国家加强疫情应对,更好地保护公共卫生能力较弱且准备不足的国家和地区。基于此,他专门强调,世卫组织不赞成甚至反对对中国采取旅行或贸易禁令。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公共卫生防控能力的肯定与信任。
此次疫情被列为PHEIC之后,我国可以得到广泛的物资和技术支援,全球对疫苗、疗法和诊断方法的研发也将提速。同时,有助于遏制恐慌、有效对抗谣言和虚假信息、提升大众自我防护意识。这些都将对疫情防控产生积极影响。
还须注意的是,PHEIC状态是可以随着疫情控制情况发生变化的,并有可能随时提前终止。3个月后将是关键的时间窗口期,该状态有可能在复核中被修改或取消。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一决定,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 王灵桂
无法撼动中国经济光明前景
世界卫生组织的此项决定引发广泛关注。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对此有着正确判断。柬埔寨首相洪森就曾表示坚定支持中国。他指出,柬埔寨人民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共同抗击疫情。柬埔寨政府决定不限制飞来柬埔寨的中国航班,也不会劝在中国留学的柬埔寨学生回国。而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却把中国疫情视为加速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机会”,无视世界各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事实。此后,美国、意大利又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这一行动与世卫组织“不赞成甚至反对对中国采取旅行或贸易禁令”的倡导背道而驰,令人遗憾。
公道自在人心。综合国外智库及媒体的反映看,国际共识是清晰的:此次疫情难以撼动中国经济基础,也难以改变中国经济光明前景。主流声音认为,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可防可控,属于正常影响范围。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暂的。多数国外智库对此次暴发的疫情认知较为客观,认为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只有短暂的负面影响,此后经济增长会出现反弹。如美国马可波罗智库1月29日指出:“对现有数据的仔细分析表明,担忧可能被夸大了。如果当前的形势保持稳定,且疫情控制措施在未来两到三周内有效,那么人们的担忧可能会减弱,其对经济的影响也将降至最低。”
疫情难以改变中国经济对投资的吸引力。海外普遍认为,一是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完全有能力应对暂时的困难。如美国马可波罗智库在1月29日的报告中指出,疫情的影响带有一定的结构性,对中国的出口和服务业影响较大,但对网络等虚拟空间的经济活动存在正向影响。美国财富管理公司1月26日表示:“除非病毒大幅扩散,情况变得非常糟糕,否则目前它不应主导任何人的投资决策。”
疫情有助于中国经济加速转型。国外智库媒体认为,在中国政府的强力动员和科学组织下,人们已经走出了最初的慌乱和惊恐。应对疫情的过程中,中国自然会发现平时难以发现的问题,同时也为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转型创造了条件和氛围。美国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1月29日发表报告指出:“面对此次疫情蔓延,中国政府的反应比‘非典’暴发时更为迅速和透明;展望未来,中共领导层可能会在后续工作中发挥更积极作用。”
认可中国应对疫情的成效。海外舆论对我国疫情应对成效普遍认可。1月28日,挪威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发表报告认为:“事实上,中国不仅开发了一种诊断测试方法,而且还提供了有关这种疾病的大量临床信息,展示了中国日益增长的科学实力……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华中科技大学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院 方鹏骞 闵锐 王一琳
与国际社会共克时艰、共同发展
此次疫情被列为PHEIC,将为疫情防控带来诸多帮助,是推动全球卫生治理合作的一次重要契机。拉响疫情警报,有助于疫情全球防控,提升各国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国际间卫生合作,便于动员更多更广的外部力量帮助中国应对疫情,与国际社会共克时艰、共同发展。通过全球卫生合作和技术支持,有望促成多国专家团队针对病毒溯源、传播及管控等展开科学研判,推动诊断试剂、治疗剂研发,有利于加速疫苗开发、完善检测技术,尽快将研究成果用于疫情控制,也有利于募集和分配更多的国际医用援助物资缓解疫区物资匮乏状态。同时,全球学者的参与有助于更加详细和更大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从而进一步抑制疫情的发展趋势。
然而,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片面理解世卫组织决定,无视中国政府釆取的强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与阶段性成效。这些国家所釆取的旅行限制等措施并无必要,实际上,这种限制不利于全球疫情监测和国际卫生支持,也不利于相关国家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研究成果与数据的分享与合作。
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应对疫情的决心、努力与高效行动有目共睹。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发布会上表述得很清楚:中方始终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及时发布信息,快速识别病毒并分享基因序列,采取果断有力措施控制疫情传播,体现的不仅是对本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负责,更是对全球疾病防控的大力支持。他相信中方将有效控制并最终战胜疫情。
对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应对:加强疫情监测与管控,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完善我国卫生应急体系和信息披露机制;加强与世卫组织的协调,强化全球多边和双边卫生合作,促使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工作持续支持、广泛理解;做好现场调查与研究,针对病毒溯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等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鼓励并支持国内健康产业针对疫情防治开展医药产品自主创新、研发、生产,在试验、审批、投产等各环节开辟绿色通道,尽快将研究成果用于疫情控制。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刘志彪
中国现代产业链的竞争力依然过硬
世卫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列为PHEIC,是要求先观察3个月,3个月内若疫情消失便会自动解除警报。因此,这一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局部的。我们看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全面打响,全国人民都有效动员起来了,各方力量汇聚,形成强大合力。只要严格落实中央部署、救治和隔离等措施切实有效,在较短时间内打赢这场硬仗是意料之中的。
世卫组织做出这一决定,是出于与中国共同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的考虑,有利于全球各国高度重视、协同控防,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动中的传染,最快地控制住疫情蔓延。
必须看到,世卫组织的决定是针对疫情本身。而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的行为,则将公共卫生事件扩大化,提高了应对等级,不符合国际道义,也不符合当前团结合作、共同防控疫情的国际大局。
美国此举无法撼动国际社会对中国战胜疫情、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真正离开中国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形成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完整、高性价比的供应链,疫情无法摧毁其供应能力和长期积累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只要隔离控制有效,生产很快可以恢复,中国现代产业链的竞争力依然过硬。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张明
客观看待,不必为此自乱阵脚
虽然世卫组织将此次疫情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也呼吁不要对中国实施贸易与人员流动的限制措施。然而,美国与意大利等国很快相继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实为过度反应,背离了世卫组织总干事的呼吁。
世卫组织的这一决定是为了全球疫情防控,我们要客观看待,不必为此自乱阵脚。考虑到我国政府目前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构性改革等方面仍有较大政策空间,即使面对此次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也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当前最主要的应对措施,仍是尽快控制国内疫情,避免其进一步升级蔓延。此外,应加强与国外政府、媒体及国际组织的沟通,提高沟通频率与透明度,以进一步提振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防控疫情的信心。疫情定会平息,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不会受到长期影响。
(本报记者 王斯敏采访整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