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中国好医生、好护士:广东省管忠震(图)

发布时间:2019-12-28 17:2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12月27日 | 查看:1125次

他是我国最早一批跨进肿瘤化疗领域的研究者,并跻身前沿,从医从教70年,见证了中国肿瘤化疗药物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他是永不懈怠的医学探索者,从临床研究、基础科研到药物试验,他都怀有极大的热忱,尤以基础药物研究成果显著:最先在国内报告阿霉素的临床应用经验,在国内率先进行顺铂的临床研究,以及基因重组溶瘤腺病毒、双环铂等新抗癌药物的研究;

  他是一名了不起的临床医生,摸索出何杰金氏病治疗的“中国模式”,挑战了当时世界通用标准,成为现在最普遍使用的临床治疗模式。

  他更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导师,总以最温暖、最亲切的姿势去引导、帮助、鼓励身边的学子。昔日的学生,今日大多已成长为全国各地肿瘤化疗领域的知名学者。

  他就是国内化疗界“北孙南管”中的“南管”,管忠震。

  医者仁心  奠立内科

  管忠震教授1949年进入岭南大学医学院学习,1954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山二院工作,成为一名内科医生。从医不久,年轻的管忠震即以勤奋好学、活跃的思维受到大内科主任陈国桢教授的器重,后被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首任院长谢志光教授相中,调至中山肿瘤医院组建内科化疗组,成为中肿内科的创始人。

  20世纪50年代,国内肿瘤化疗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国外的肿瘤内科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60年代,肿瘤治疗还很局限,“能手术的就手术,如果已经转移,那就没办法了。”管忠震说,整个社会对肿瘤治疗很悲观,化疗在当时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只有北京、上海等地极少数的几位医生开始涉足,而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在全国首开先河成立专门的学组。十年的内科医生执业经验,管忠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时他已是血液内科的负责人。

  目睹肿瘤患者的疾苦,他苦苦探索治疗的方案,70年代,通过临床试验,他发现了三尖杉类植物生物碱中酯类生物碱为主要有效成分,在国内首先报告阿霉素的临床应用经验,率先进行顺铂及长春花碱的临床研究,此后,又主持了包括卡铂、异环磷酰胺、诺维本、紫杉醇、健择等十余种重要抗癌药物在我国的临床研究。面对生命刚刚开始即面临凋零厄运的不幸儿童,他在几近半百之年带着疑问在异国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归国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治愈率提升到了70%,并且在国内最早创建了儿童肿瘤科。

  提出的何杰金氏病的“中国模式”  站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80年代,管忠震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WHO的首批资助赴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进修学习。在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他注意到美国人非常注重临床试验,病人临床试验入组率非常高,且有标准化的临床试验规则。这启发了他要建立规范化的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办法。归国后,他充分利用广东对外交往的便利,加强了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学者的联系与交流。

  1992年,他开始担任卫生部及SDA抗癌药物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他主笔起草的抗肿瘤药物研究指导原则,成为指导国内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第一个蓝本。在他的带领下,中肿内科建立了国内第一家部属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基地,新世纪初,组建成为我国首家国家级抗肿瘤新药基地。1995年,他被美国人物传记中心授予“肿瘤内科学突出贡献奖”。1999年他接任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9年获得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杰出贡献奖”。

  何杰金氏病,又被称为霍奇金淋巴瘤,这是一种淋巴系统的独特的恶性疾病,开始常发生于一组淋巴结,然后扩散到其他淋巴结或结外器官、组织,是发生在青年人身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当时世界上治疗何杰金氏病,最出名的是斯坦福大学,其中卡帕兰教授提出的何杰金氏病的治疗模式影响了整个血液肿瘤界。

  “他们认为如果放射线能够覆盖何杰金氏病肿瘤所在的区域的话,就有可能把它治愈。体表的淋巴结是可以摸得到的,但是在体内,尤其是腹腔中及腹膜后部里究竟有没有淋巴瘤结呢?”管忠震表示,1990年CT还没有广泛使用,按照他们的理念,为了查清楚何杰金氏病究竟侵犯了身体的哪些范围,除了体格检查之外,还要剖腹探查,把肚子打开,把脾脏部切掉,探查腹膜后及髂窝淋巴结,把肝脏做活检。管忠震认为这种诊断方法让人难以接受。为此,管忠震主张“不做探查,而以全身化疗治疗为主”。这样不仅可以简便疗程,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也可以减少了开腹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这一主张得到了德国科隆克伦大学肿瘤学Diehl教授的大力支持,其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突破,鼓励管教授在他任主席的第19届国际癌症大会上作报告。

  这是第一次,中国的肿瘤研究工作者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管忠震提出的何杰金氏病的“中国模式”,赢得全世界的掌声和认可。

  甘为人梯  孜孜不倦

  管忠震教授是一名优秀的济世良医,更是一名热衷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20世纪60年代,他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普及肿瘤化学治疗基本知识的小册子,这本现在看来简单的小册子成为了那个知识极度匮乏时代里最珍贵的读本。同时他还是国内肿瘤专科人才培训的先行者,开办全国肿瘤内科医师培训班,昔日培训班的学员今日已大多成长为全国各地肿瘤化疗领域的中坚力量。20世纪80年代,他开设《癌症》杂志化疗专辑,为肿瘤化学治疗的交流开辟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平台。20世纪90年代,为了方便肿瘤专科医生把握国内外肿瘤学领域最新进展,他又创办《肿瘤化疗通讯》。在新世纪,他和学生们又创办了国内首个肿瘤化疗专业网站。

  “1984年,是我到医院报到的第三天,管教授亲自带着我们几位刚进医院的年轻人,去图书馆找出肿瘤学科的经典书——一本泛黄的英文原版《肿瘤化疗学》。他希望我们能好好学习。”黄慧强回忆起初识老师管忠震时的样子,一幕幕好像就在昨天,“那天天挺热的,管教授带着我们爬楼找资料,大汗淋漓。”黄慧强回忆说,当时“文革”刚过,作为最早几批进医院的年轻学生,管忠震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管教授刚从国外做访问学者回来,他很着急,希望肿瘤化疗科能尽快发展起来,我们能尽快成材。” “那本《肿瘤化疗学》,我们几位学生轮流翻看,管教授也定期问我们:有什么感想和感受?”黄慧强的硕士、博士都是跟着管忠震读的,导师的言行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让黄慧强记忆深刻的是,1989年,他硕士毕业,论文提交了上去,管忠震一个字一个字给他改,几十页纸改得密密麻麻。

  70年沧桑巨变,70载初心不变。无论行医、为师、做学问,管忠震教授总以时代同行,总以热爱与执著投入,他对我国化疗界的发展、临床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载入我国内科肿瘤学和临床肿瘤学发展的史册。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